【鼎尖教案】高中地理-第三单元-陆地和海洋-3.4海水运动(备课资料)-大纲人教版必修.doc
3页世界洋流模式●备课资料 一、古人对潮汐的认识 中国汉代的王充(27~97)在?论衡?一书中指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大小满损不齐同〞古代涛和潮通用,指的都是潮水这段话科学地说明了潮汐对月球的依赖关系唐代窦叔蒙在?海涛志?中对潮汐现象的证述,对其成因的阐说和高潮时刻的推算,在潮汐学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北宋燕肃指出潮汐变化“随日而应月……盈于朔望……虚于上下弦〞他对海潮进行了10年之久的观察,并计算出高潮时刻与月中天时刻的关系,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宋代的余靖指出潮汐是一种“彼竭此盈,往来不绝〞的波动现象 (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 二、潮汐对军事行动的影响 海洋潮汐不但对国民经济建设有很大影响,如利用潮汐航运、发电、捕鱼、产盐及海洋生物养殖,已成为开发海洋的主要途径而且,潮汐对军事行动也有重要影响 1661年4月21日,我国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率领2.5万将士从金门岛出发,到达澎湖列岛,进入台湾攻打赤嵌城,有两条航道可进一条是大巷水道,港阔水深,进出方便,但岸上有重兵把守,火力猛烈,戒备森严另一条是鹿耳门水道,水浅礁多,航道狭窄,海底有破船漂浮堵塞航道,但兵力设防薄弱。
郑成功率领大兵,乘涨潮出其不意走鹿耳门水道,攻其不备,顺潮流迅速通过鹿耳门,在禾寮港登陆,直奔赤嵌城,一举登陆成功于1662年2月1日,全部收复了台湾再如1955年我军解放一江山岛,也是选择大潮高潮时进行登陆,促成了极为有利的战斗形势,一举解放了岛屿 登陆与反登陆中,要考虑登陆地点的潮差及时间1950年朝鲜战争初期,朝鲜人民军如风卷残云痛歼李承晚伪军,长驱直入打到釜山一带美国纠集联合国多国部队直接侵略朝鲜,于仁川登陆仁川港位于朝鲜的西海岸,海面是亚洲潮差最大的,最高达9.2米,退潮时近岸淤泥滩长达5千米余,登陆舰船、两栖车辆和登陆兵极易搁浅;沿岸筑4米高的石质防波堤,构成登陆兵和两栖车辆的障碍;进入港口的船只,只有一条飞鱼峡水道,倘假设有一艘舰船漂浮,就堵塞了航道;岸上炮兵可将近岸的舰船、两栖车辆和登陆兵炸得稀巴烂然而,这里每年有3次最高的大潮,其中9月15日涨大潮,便于舰船航行和从海上登陆由于朝鲜人民军节节胜利,战线拉长,对仁川港那么防守疏忽,防御部队兵力薄弱于是,美军侵朝司令麦克阿瑟以独有的思维方式,指挥的美军于9月15日利用大潮高潮穿过了平时狭窄、淤泥堆积的飞鱼峡水道和礁滩,出奇制胜在仁川港登陆。
在朝鲜人民军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一举登陆成功,并乘胜前进,迅速攻占汉城,切断了人民军的前方补给线人民军遭受南北夹击、腹背受敌,且撤退的道路又被切断仅1个月,麦克阿瑟指挥的美军和联合国军,几乎席卷朝鲜半岛,兵临鸭绿江边但是,美军对仁川港当天涨潮时间却计算错了,真正涨潮时间提前到来因此,虽然登陆成功,美军炮兵却按预定时间把成吨炮弹倾泻,炸得登陆兵血肉横飞,一营兵马全部报销三、海浪发电 最近,英国研制成功一种安置在海岸上的、可将海浪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这是人类首次对海浪进行的商业性开发 这种海浪发电装置中包含有一台涡轮机无论风向如何,该涡轮机的桨叶始终随着海浪的起伏而向同一方向旋转,从而带动发电机,产生电能有关机构已方案将该海浪发电装置所发的电并人英国的电力网 能源专家指出,海浪能是一种无污染、可持续的能源利用海浪发电,目前在技术上完全可行,在商业上也有利可图,因此具有很好的开展前景四、洋流对航运的影响1492年哥伦布第一次横渡大西洋到美洲,是逆着北大西洋暖流航行的,共花了37天的时间1493年哥伦布第二次去美洲,是顺着加那利寒流和北赤道洋流航行的,结果只花了20天时间就顺利到达,比第一次少了17天。
此后,欧洲人就经常利用这条航线去美洲在船只高度现代化的今天,假设能熟悉和掌握洋流规律,仍有很大的好处,例如节约时间、缩短运转周期、节约燃料、减少事故等美国爱克松公司在海洋气象局的帮助下利用湾流助航,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海洋气象局把通过人造卫星测得的湾流路线、流速主轴位置等资料提供给该公司在1975年,该公司的六艘船根据所获资料,在湾流最大流速区域向北航行;返航时那么避开主流区,尽量靠近海岸南下结果全年节约燃料油12500多桶,资金36万美元现在,远洋航行通常采用气候航行法,即根据气候资料选择航线,并在航行过程中根据天气和海况变化随时作出调整,这根本上能保证航行平安现在最正确航线效劳,不仅能保证船舶航行平安,而且能提高航运效率,这种方法根据海洋水文气象条件、船舶本身的运动性能和载货特征,基于最优化原理,利用计算机模拟并优化航线,从而选定船货平安、航时最短、能耗量少、收效最大的最正确航线和最正确航速,包括船舶定位和跟踪导航两局部如航行于中国天津新港与加拿大温哥华间的船舶,传统航线是走低纬地区,采用最正确航线效劳后,每航次可节约航时3天以上,航时约需18天左右五、厄尔尼诺现象在向北流的秘鲁海流和强烈的沿岸上升流的影响下,在全年大局部时间里,在东太平洋海区秘鲁沿岸的广阔近海水域,通常持续存在着一个狭窄的上升冷水带。
但大约在12月末,有一支弱表层暖流,沿秘鲁北部沿岸向南延伸,由于该暖流发生在圣诞节期间,故当地称之为“厄尔尼诺〞(即“圣婴〞)在常年,它每年发生一次,并不严重但在一些异常年份里,这个系统容易发生灾难性的变化近代科学研究发现,厄尔尼诺不仅使局部的海洋异常,其影响也不限于热带太平洋的东部,而是可以涉及全球,造成世界性的天气异常因此,现代科学家称谓的厄尔尼诺事件,其含义已大大超出了传统的观念厄尔尼诺特征是:通常在赤道太平洋东部,由于盛行(东南信风)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产生离岸流,为了保持水体平衡,于是深层较冷的海水便涌上来补偿因此,这一带海面(秘鲁沿岸)温度较低,大气稳定,气候枯燥,是著名的赤道干旱带,而海洋里,由于深层海水富含营养物质,它的涌升为上层鱼类生长提供了极为有利条件,所以那里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形成世界闻名的秘鲁渔场但是,有些年份,在圣诞节前后,秘鲁沿岸出现一股暖水向南流动,代替了那里原来的冷水,沿岸上升流也随之减弱或消失,从而影响了那里的海洋动物区系和鱼类,使秘鲁渔场大幅度减产随后,通常干旱少雨的南美洲西部地区连降大雨,此称为厄尔尼诺事件这股向南侵入的暖水每隔假设干年发生一次,时间间隔不定,持续时间长短不一,因此,预测较为困难。
1982~1983年发生的厄尔尼诺事件,为当今世界最强的一次,它引起了全球性的气候异常1982年11月,赤道太平洋东部地区海温异常升高,且范围很大,打破了历史纪录,圣诞节前后,周围海岛上1700多万只海鸟不知去向接着1982年冬到1983年春,太平洋东岸的许多国家洪水泛滥,美国中、西部不断遭到暴风雪、冻雨和低温的袭击在太平洋西岸 ,那么出现了严重的干旱,如印尼、澳大利亚、印度及非洲等地,甚至引发森林大火在欧洲,那么出现了异常暖冬我国也出现了天气异常,南方夏季低温多雨,北方严重干旱,东北地区出现了低温冷害的天气造成厄尔尼诺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和复杂的目前,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国际合作,建立全球性的海洋与大气监测网,给予积极研究 六、“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西班牙语的意思是“小女孩〞其产生的原因和造成的结果都与厄尔尼诺相反,又称反厄尔尼诺现象它发生的频率比厄尔尼诺少得多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共发生厄尔尼诺现象6次,而只发生3次拉尼娜现象 拉尼娜现象是沃克环流异常增强的结果由于信风使秘鲁冷洋流深层的冷海水上翻并向西流,形成一冷舌(低温区),从南美沿岸伸向中太平洋在正常年份,赤道地区的空气以信风的形式从东太平洋流向西太平洋,在印尼一澳大利亚北部的暖流高温区上升,局部空气至高空返回东太平洋并在海水低温区下沉,形成沃克环流。
当拉尼娜现象出现后,赤道上太平洋东部和中部的海水外表温度迅速下降,由于海水变冷使得信风大大增强,加强了东澳大利亚暖流,给澳大利亚带来暴风雨东南亚、巴西北部会发生严重水灾,北美会发生大雨雪,而中太平洋各岛屿和南美沿岸那么会变得更加干旱拉尼娜现象对中国气候也有重大影响,如加重我国南方的洪涝灾害等 七、北印度洋海区冬、夏季的环流系统有何区别 在北印度洋海区,由于受季风影响,洋流具有明显季节变化在冬、夏两个季节,该海区的环流系统不仅流向不同,而且组成环流系统的洋流也不同冬季盛行东北风,季风洋流向西流,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组成,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如图A);夏季盛行西南风,季风洋流向东流,此时索马里暖流和赤道逆流消失,索马里沿岸受上升流的影响,形成与冬季流向相反的索马里寒流整个环流系统由季风洋流、索马里寒流和南赤道暖流组成,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如图B)。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