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从出土文物看战国至西汉时期云南和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_张增祺.pdf

7页
  • 卖家[上传人]:热****
  • 文档编号:114614859
  • 上传时间:2019-11-12
  • 文档格式:PDF
  • 文档大小:1.50M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从出土文物看战国至西汉时期 云南和中原地区的密切联系 张增棋 祖 国西南的云南边疆 , 气候温和 , 湖 泊众多 , 物产非常丰富 从很早的古代起 , 我国少数民族 就生息 、 繁殖在这块美丽富饶 的土地上 , 他们披荆斩棘 , 战天斗地 , 为创 造我国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作出了贡 献 和 祖 国其他兄弟民族一样 , 云南的少数 民族早就和中原地区的 汉 族有着密切的联 系 据《史记 · 西南夷列传》载 , 战国时期 楚国的将军庄踌率兵入滇 , 后因秦国占领了 楚国的巴 、 黔中郡 , 归路断 绝 , 遂留滇不 返 , “以其 众王滇 , 变 服 , 从 其俗 , 以长 之 ” 汉武帝 元封二年(前1 0 9年), 滇王又 归依汉 朝中央政府 , 汉廷以其故地为中心 设 立益州郡(郡 治滇池 , 即今晋宁县境) , 并 “赐滇王 王印 ” 云南从此划入 汉王朝的管 辖范围 , 和中原地区交往更为频繁 由此可 见 , 云南和中原地区有文字记载的 联系 的历 史 , 巳可上溯至战国时 期 解放后 , 特别是 文化大革命以来 , 在云南边疆发掘了许多战 国至西 汉时期的古墓 , 出土了大量文物 , 更 为说明这一问题提供了可贵的实物资料 。

      巳发掘 的战 国至西汉 时期 的墓葬 , 可 分 为滇东的滇池地区 和滇西的洱海地区两种类 型 滇东地区 19 5 5至196 年在滇池晋宁石寨 山进行了四次发 掘 , 共计墓 葬四十八座 , 出 土文物近四千件¹ 其中六号墓出有金印一 枚 , 文曰 “滇王之 印” , 与《史记》 “赐 滇 王王印”的记载是相符的 , 证明这批墓葬就 是滇王及其亲属的墓葬群 19 7 2年 , 在距石寨 山墓葬四十多公里的江川李家山发掘墓葬二 十七座 , 出土文物一千三百余件º , 其中青铜 器和石寨山的相同 , 可 见属 于同一时期 此 外 , 在滇池地区清理的同一时 期的墓 葬 , 还 有安宁太极山À 、 呈贡石碑村等墓地 , 其 他 尚未发掘的还有十余处¼ 在滇西地 区 , 也 发掘了大批出青铜器 的墓葬群 , 如祥云大波 那½ 、 德钦永芝¾ 、 楚雄万家坝¿等地 , 出 土 文物一千多件 , 其墓葬时代 , 大致也属 于 战国至 西 汉时期 据《史记 . 西南夷列传》 载 , 当 时滇西地区的禽族 和 昆 明 族还处于 “随 畜迁徙 , 毋常处 , 毋君长”的原始社会 发展阶段 , 因 此 , 出土 的青铜 器比之滇东地 区不仅数量少 , 制作上也较为粗糙 。

      但是 , 不论是哪个地区 的出土文物 , 都在不同程度 上带有中原地区 的特征 : 有的显然是由内地 传来的,有的虽然不能断定是中原传来 , 至 少 也是模 仿内地同类型的器物制作的, 还有 一些器物既具有云南的地方和 民族特色 , 又 属于中原 同类型器物的变态 这种文化上 的 共同因素 , 无可 置疑地证明 了战国至西 汉时 期云南边疆 和中原地区在政治 、 经济 、 文化 等方面都有紧密 的联系 从以上各墓的出土文物 , 可以看出云南 第1 0期 在战国时期 巳经出现了发达的青铜文化 这 一时期的青铜 器 , 大致可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以滇池区域为中心的青铜文化 , 主要分布在西至安宁 , 东北至曲靖 , 东至激 江 , 南至元江的狭长地 区 这一地区在战 国 至西汉 时期属 于滇王 的领地 , 因此称这一地 区出土的青铜 器为 “滇文化类型” “滇文 化类型 ” 的青铜 器 , 以战 国 时 期的数量最 多 , 种类最繁 , 其中 有铜鼓 、 铜 芦 笙 、 铜 枕 、 铜伞盖 、 雕铸有人物和动物形象的铜贮 贝器 和铜 扣饰等 这些青铜 器具有浓厚的地 方色彩 , 是中原地区所没有的 。

      但不可忽视 的是 , 其中的铜戈 、 铜矛 、 铜斧 , 都和殷 、 周以来中原地区的青铜器有不少的共同之 处 , 尤其是铜尊等生活 用具 , 几乎和内地出 土 的完全相同 此外 , 从葬制和葬具看 , 云 南战国 时期 的墓葬多数为竖穴土坑 , 许多还 有朱漆棺梓和大量漆器随葬 , 和中原地区 的 习俗非常 相似 另一种是以洱海地区为 中心的青铜 文 化 , 分布在西至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德钦 , 北 至金沙江以北的宁菠 , 南至 澜沧江以西的昌 宁 , 东到楚雄 、 禄丰一带地方 这个地区出 土的青铜器中 , 最常见 最具有特征的是一种 “ 山 ” 字形剑格的青铜剑和另一种械形斧 上述青铜器不仅在滇西广大地区 出土 , 而且 在四川的西 昌 、 甘孜 , 以至川北 、 甘肃南部 也有所发现À 197 4 年 , 我们在靠近西藏和 缅甸边境的德钦云岭公社永芝生产队一个海 拔约三干米以上 的雪山峡谷中发现了大批石 棺墓 墓中除出有 “ 山”字形剑格的青铜剑 (图一五 : 左 、 一八)外 , 还有许多带耳陶罐和 弧背小铜刀(图一五 : 右) , 这些器物 , 在四川 北部 、 青海 、 甘肃等地也有发现 。

      尤其是石 棺墓 , 分 布的范围更广 , 西北 、 内蒙草原 及东北广大地区都曾发现过 , 而且各地石棺 墓的结构和形状也大体相同 这种文化上的 共同因素究竟是同一族群的迁徙所致 , 还是 不同族群互相交往的结果 , 还需作进一步的 研究 不过 , 云南西部的青铜文化和四川 、 西北地区以至内蒙古草原的青铜 文 化之 间有 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 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l! ;. . ! l e s , . . . . . . . . . .e s 西汉时期 , 中央政权在云南设立郡县 , 有力地促进了中原地区 和云南边疆在政治 、 经济 、 文化各方面的交流 和 融合 有关这方 面 的情况 , 文献上 固然有记载 , 而文物资料 反映得更为具体 解放以来 , 滇池地区发现了不少西汉 时 期 的墓葬 , 即晋宁石寨山二 、 三期墓 , 江川 李家山二期墓 这些 墓内出有大量兵器 、 生 产工具和生活肘品 , 其中 有不 少是汉式器 物 墓葬的时间越往后 , 汉式器物的数量也 越多 , 至西汉末和东汉初 , 出土 的器物和中 原地 区几乎完全相 同 出土器物中有大量兵器 , 绝大部分是铜 柄铁器 , 如 剑 与 斧 等(图一九) , 也有完 全用 铁铸成的长剑和环首刀 。

      铁器 的大t出 现 , 当和内地先进的冶铁技术传入有关 这 些兵器 虽然是模仿中原地 区的兵器制作的 , 其中有些可能直接由内地输入 例如兵器中 有一件刻有 “河 内工官 ” 铭文的铜弩机(图 八 、 九) , 就是明证 按《汉书 · 地理志》 , 河内郡郡治怀(今河南武涉县) , 原注 “有 工官 ” 这件弩机显然是由 “河 内工 官 ” 监 造而传到云南的 出土的农业生 产工 具如铜锄 、 铜盈铁 镰 、 铜 镭(图四 、 五 、 六) 、 铁 手镰等都和 中 原地区的农具相似 这些农具在云南只 见于 西汉中期以后的墓葬中 , 显然是受了中原的 影响而仿制 的 在出土 的生活用具中 , 汉式器物的数量 更多 其中如草叶纹镜 、 日光镜 、 百乳镜(图 一一) , 和大量半两 、 五株钱 , 系由中原地 区传入; 而铜尊(图一O 、 二O : 6 ) 、 釜(一 四 、 二O :4) 、 断(图一三 、 二O :1) 、 洗(图 二O :5) 、 耳杯 、 案 、 礁斗 , (图七 、 二O : 3) , 1978年 ; ; ; ; ; .; ; ; 图一 青铜农具(李家山西汉中期墓出土) 以及带钩 、 马衔 、 节约 、 铜泡等成套马饰 , 都是中原地区同类型 器物的仿制品 。

      这时期 的文物还反映了汉文化的广泛传 播 不少随 葬品刻有汉族文字 , 如晋宁石寨 山出的 “滇王之 印 ” 和 “胜西” 印 , 江川李 家山出的 “李德” 、 “黄义印”、 “寿之人” 等吉语印章(图一七) , 呈贡小松山出的刻有 “大 徐氏二千石 ” 铭文的铜壶等(图版贰 :1 、 2) 上述器物均出现在西汉中 、 晚期的墓葬 中 , 文字全部为工整秀丽的隶书和篆文 , 很 可能是当地的少数民族自刻自制的 即或是 由中原地区传来 , 那也说明 当时云南地区的 少数民族已经认识这些汉字 , 并知道印章的 用途和意义 , 否则是不会把以上的器物作为 随葬品的 数量也少 根据十多个墓区的不完全统计 , 在出土的约五千件青铜 器中 , 青铜农具只有 一百二十多件 , 可见 当时滇池 区域 的农具主 要还是竹 、 木器 , 金属农具数量很少 可是 在东 汉 时期 的墓葬发掘中 , 出土 的农具已是 铁制 的插 、斧等(图 一) , 再 也看不到有青铜农 具 这说 明由于中原地区先进经验的传入 , 铁 制农具已较普遍地被采用 了 再说牛耕问题 在滇池地区出土 的西 汉 时期的文物上 , 到处可以看到牛的形象 。

      只 是迄今为止 , 我们还没有发现一例牛耕的材 料 这是因为当时畜养的牛群只供祭祀和食 用 , 并不用来耕田 至 蜀汉 时 , 出现了云南 有牛耕的记载 , 《华阳国志 . 南中志》上说 , 诸葛亮南征后 , “出其金银 、 丹漆 、 耕牛 、 战 马 给军国之 用 ” 可见当时中原地区的牛耕技 术已传至边疆 , 而且耕牛数量很大 , 除供本地 区使用外 , 还可以有一部分 “给军国 之用” 水利灌溉方面 , 在西汉时期滇池区域 的 文献和考古资料中都没有反映 西汉 末年 , 文齐为益州太守 , 始有 “起造破池, 开 通灌 战国至西汉时期 云南和中原地 区在政 治 、 经济 、 文化上 的密切联系 , 使云南地区 在生产力 、 社会制度 、 阶级和民族关系等方 面都产生了变化 这种变化在云南地区东 汉 和魏晋时期 的文物资料中都有所反映 (一)农业生产中采用了铁农具 、 牛耕 和水利灌溉 基葬发掘的情况表明 : 西汉 时期 , 滇池 区域的农业生产工具一般都用青 铜制作 , 图二脚制水利模型 第 10翔 概 ” 的简略记载Á , 19 75年秋, 在昆明附近 的呈贡县小松山发现了一座东汉时期的砖室 墓 , 墓中出有一件陶制水田模型(图二)。

      模型一端为一大方栏 , 代表蓄水池,另一端 分成两排 , 共六个方格 , 代表水田 , 蓄水池 与水田间有一沟槽相连 , 代表灌溉渠道 这 件 文物是上述记载的有力佐证 , 说明中原地区 兴修水利的技术 , 至迟在东汉时 已在滇池地 区应用 了 铁农具 、 牛耕和水利灌溉 , 是当时发展 农业生产的三个要素 , 而生产力的发展 , 则 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改变 (二)奴隶制社会的瓦解 大量文物资料证明 , 在西汉中期以前 , 滇池地区还处于奴隶制社会的阶段 在晋 宁石寨山西汉早期的墓葬中出土的贮贝器 , 器盖上有的服有奴隶主 监督奴隶劳动的场 面 , 有的雕有奴隶主屠杀奴隶用作祭祀的场 面 , 足以说明 当时的社会性质 而在西汉晚 期 和东汉初年的文物中所反映的情况 即迥然 不 同 表现在役使和屠杀奴隶的记录已经消 失 , 而标志着奴隶制瓦解的现 象却开始出 现 例如195 6年在昆明东郊塔密村东汉墓中 发现的一方延光四年( 12 5 年)的刻石(图 三) , 就很可能是 “买地 券 ” 这方石刻剥 蚀严重 , 很多字看不清楚 , 但大意是说这块 地 “直青牛五 头 ” , “北 距 西大道古氏” 等 。

      由此可见 , 东 汉时滇池 区域的土地巳有 了价值 , 并且可以自由买卖 , 而土 地买卖正 是封建社会区别于奴隶制社会的一个重要特 点 又如在昭通 、 曲靖 、 昆明 、 禄丰等地区 发现的东汉砖室墓中 , 滇文化墓葬 中 “约 定俗成 ” 的那套青铜器消失了 , 代之。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