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壹****1
  • 文档编号:533155050
  • 上传时间:2023-08-1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24.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中常用以下几种形式表示判断 1. 用“者”或“也”表判断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 夫战,勇气也《左传·曹判论战》 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2.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表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例如: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即今之偶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六国论》  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例如: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赤壁之战》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代词,这样)《石钟山记》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木兰诗》  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例如: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六国论》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5.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例如: 刘备天下条雄《赤壁之战》 刘豫州王室之胃《赤壁之战》 需要注意: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二、 被动句 被动句总结 文言文中,被动句的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施事者。

      在古汉语中,在古汉语中,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在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又叫意念被动句  (一)有标志的被动句,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用介词“于”“受……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则今之高爵显位,一旦抵罪,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张溥《五人墓碑记》)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韩愈《师说》) 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或“……为所……”表被动 例如: 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欧阳修《伶官传序》) 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例如: 动见瞻观,何时易乎? (曹丕《与吴质书》)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  4.用介词“被”表被动例如: 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张溥《五人墓碑记》) 参佐无不被系束《世说新语·桓南郡好猎》)  (二)动词本身表被动。

      这是意念上的被动句,需要根据上下文来判别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三、倒装句(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 (一)、宾语前置 1、 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这类宾语前置,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宾语必须是代词;二是必须是否定句,由“不”、“未”、“毋”、“莫”等否定词表示在这种情况下,代词宾语要放在动词之前和否定词之后例如: 忌不自信《邹忌讽齐王纳谏》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否)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师说》 古之人不余欺也! 《石钟山记》 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 《齐桓晋文之事》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齐桓晋文之事》而良人未之知也 《齐人有一妻一妾》  2、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用疑问代词“谁”、“何”、“奚”、“安”等做宾语时往往放在动词的前面 例如:《鸿门宴》:“良问曰:‘大王来何操?’”“何操”应理解为“操何” 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战国策〉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寡人之于国也》彼且奚适也? 《逍遥游》〈庄子〉 彼且恶(何)乎待哉? 《逍遥游》沛公安在? 《鸿门宴》〈史记〉 夫晋,何厌之有?(之,宾语提前的标志) 《烛之武退秦师》 吾实为之,其又何尤(怨)? 《祭十二郎文》韩愈  3、介词宾语提前 在现代汉语中,介词后面跟着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用来修饰动词谓语。

      在文言文中,介词宾语往往置与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置的现象例如: “臆!微斯人吾谁与归?”“谁与归”应理解为“与谁归” 《岳阳楼记》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 《触龙说赵太后》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情形),何以异? 《齐桓晋文之事》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何以能田(畋)猎也? 《庄暴见孟子》不然,籍何以至此? 《鸿门宴》余是以记之 《石钟山记》苏轼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卫风?氓》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陈情表》李密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齐桓晋文之事》奚以知其然也? 《逍遥游》用"之"、"是"将宾语提前 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效法哪一个古代) 宋何罪之有?惟命是听 惟利是图 惟马首是瞻 《冯婉贞》 惟兄嫂是依 《祭十二郎文》惟你是问  5、普通宾语前置 在一般性的宾语前置中,大家要注意语感  (二)、定语后置: 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词之后的现象定语后置一般有三种情况: 1)、中心词+定语+者或 中心词+之+定语+者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五人墓碑记》张溥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劝学》 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涉江》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鸿门宴》  (三)、状语后置: 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位于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例如: 《鸿门宴》:“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四)、主谓倒置  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如,“甚矣,汝之不惠(慧)!”(《愚公移山》)另外,还有定语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名词的量词放在名词之后等特殊现象,因不常用 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 《晏子春秋·晏子辞千金》。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