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制度管理办法与人类行为.doc
5页制度与人类行为论人类行为与制度的关系 发表日期:2008年3月28日 出处:《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7期 作者:易杏花 卢现祥 编辑:fjskyfass 阅读:1552 【字体:大 中 小】 摘 要:人类行为与制度关系的研究有三大视角,即理性假设、有限理性及认知科学三个方面这三个视角从不同的层面揭示了人类行为与制度的关系人类行为与制度关系研究的视角之一是规则遵循者与理性最大化者之间的关系;视角之二是制度与人的有限理性的关系;视角之三是基于认知科学的制度研究这三个层面对人类行为的研究越来越深入,越来越全面,也就是讲更接近于现实的人,这在很大程度已验证了科斯的断言,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应该从现实的人出发,只有从现实的人出发,我们才能揭示制度的起源及其演变规律关键词:人类行为;制度;理性;有限理性;认知科学 关于人类行为与制度关系的研究有三大视角,即理性假设、有限理性及认知科学三个方面这三个视角从不同的层面揭示了人类行为与制度的关系一、人类行为与制度关系研究的视角之一:规则遵循者与理性最大化者之间的关系在主流经济学的视阈里,经济人(理性人)具有关于他所处环境的完备信息、能对其稳定偏好进行排序、具有无懈可击的逻辑推理和计算能力。
但是如果我们仔细地观察现实中的人就会发现,人们在不少的情况下并没有在所谓既定的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化,而是做了规则的遵循者凡伯格和科尔曼指出,有各种各样的方式可以使得个人因遵循规则或规范,而不是尝试根据每一具体情况作出调整来获利眼1演哈耶克就一直主张人是追求目的的动物,也是遵循规则的动物人应在多大程度上概念化为“规则遵循者”而不是理性最大化者前者建立习惯和常规,更重要的是采纳社会规范和惯例;后者则根据其环境和机会的变化调整其行为,以使他的净收益最大化如何理解规则遵循者与理性最大化之间的关系?首先,规则遵循者也是一种理性行为在竞争世界中,人们需要知道大量的价格,以便做出最优决策所有这些超出了人脑信息处理能力个人用推测填补了他们的知识空洞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提供了协调成为可能的习惯和共同预期预测可以起作用,即使该预测是以错误前提为基础的阿罗说“我们可以发现一些情形,社会事实本质上是惯例,而不是潜在事实”眼2演事实上,人们不可能像理性人那样行动,即使像理性人那样行动也是不划算的弗兰克说:理性选择模型的朴素描述中所隐含的收集信息、进行计算的工作大概要花费超过任何一个人一生的时间和精力我们大多数人都靠习惯和拇指规则来作日常决策。
照这个观点看,习惯代表对逐案最大化的偏离决策的质量下降了,但质量下降的损失可能被信息和决策成本的节约抵消还有多的眼3演根据哈耶克的观点,标准的理性假定高估了人所具有的“理智力”,低估了他们活动于其中的社会领域的高度复杂性个人面临普遍的不确定性和无知,而规则是被利用的手段,人们利用规则是“因为我们的理性不足以把握复杂现实的全部细节”(哈耶克1960)像哈耶克一样,西蒙也想脱离最大化计算概念和最优概念眼4演由于所要求的信息及计算能力的容量大大超出了人们的能力,要对经济行为的所有方面进行完全有意识的理性思考,是不可能的了解到这一点,当事者就获得某种机制,使实际要进行的行为从连续的理性估计中摆脱出来,这就是人所共知的习惯按照凡勃伦的看法,制度本身就是由“为大多数人普遍接受的固定的思维习惯”所组成的眼5演习惯的存在可以大大地节省交易成本和决策成本新制度主义通常认为之所以出现规则遵循行为,是因为存在信息和决策成本、认知及信息处理约束、尝试逐案调整而出错的风险及个人由于其行为被规则决定而得到的某种利益等眼6演其次,规则遵循与理性最大化是相互补充的人类行为可以看作既包含理性过程又包括非理性过程现在的问题是理性与规则遵循如何相关:各自发挥什么作用以及它们如何结合。
如艾尔斯特指出的,“行为典型地受理性和规范的双重影响”,结果有时是妥协,有时是理性制约社会规范,有时理性又受规范制约眼7演当然,也不是所有遵循规则行为都可以最大化的一旦遵循规则,“就不会每换一个环境就重新选择是否继续服从原有规则”,从而特定的规则遵循行为有可能是非最大化的这方面的例子可能包括:个人或企业遵循某项运作良好但有时达不到最优结果的决策规则;个人保持一种特殊的消费模式,尽管相对价格有所变化;个人以高昂的私人成本追求社会正义目标等眼8演规则遵循者与理性最大化并不是矛盾的,但是新古典经济学忽略了人们决策除了在既定约束条件下追求最大化一面外,这个过程还包括通过规则遵循而获得最大化现在问题是,完全理性的假设没有分析制度与人的相互适用性的问题在完全理性的假设下,人类行为与制度关系的分析还是两张皮,只是在对理性行为分析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选择而已,即在什么情况下遵循规则,在什么情况下追求最大化实际上人类行为与制度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一种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相互补充的关系与对理性选择理论宗教般的接受形成对照的是,有些主要在认知科学、行为心理学和新近的实验经济学领域工作的社会学家,已经论证了很多人类决策的形成不同于理性选择理论所规定的方式。
试验已经表明理性选择模型没有抓住人类决策行为的许多特点举例说,人们过分重视短期结果,并通常更关心防止损失而不是追求获益眼9演二、人类行为与制度关系研究的视角之二:制度与人的有限理性的关系关于个人与制度之间的因果关系问题的争论持续不断,究竟是个人创造制度还是制度塑造个人借助于认知科学的相关成果,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在社会过程的舞台上,制度与人类行为、互补与对比永远相互塑造”眼10演人类的行为,在本质上,可以用两种方式来规范:一是直接凭借外部权威,它靠指示和指令来计划和建立秩序以实现一个共同目标(组织秩序或计划秩序);二是间接地以自发自愿的方式进行,因各种主体都服从共同承认的制度(自发秩序或非计划秩序)眼11演1、制度塑造个人,能扩展有限理性从本质上讲,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不大,但为什么有的成为“好人”,而有的沦为“坏人”新制度经济学认为,如果人们在一个地方显得宽宏大量,在另一个地方显得自私并不是他们的本质不同而只是社会组织不同在制度分析中,意义重大的不是罗列这种或那种动机,而是动机在其中起作用的制度结构,通过明确的制度法令,这种结构促进了一些人类倾向,压抑了另一类人类倾向眼12演人类行为的社会方面无疑深深地植根于人类的遗传之中。
人类通过社会交往训练其各种分化出来的认知能力;人在与他人的协调中获得了演化上的优势并生存得更好惯例与正式制度,通过建立或多或少是固定化的人类行为的范式,或者设定人类行为的界限,或者订立人类行为的规则,或者约束人类行为,实际上都提供给其它当事者以信息这种约束告诉每个人其他当事者可能的行为,因而他就可以相应采取行动眼13演制度不仅塑造个人,而且还具有传递性它减少了每一代人都要重新学习的成本例如,家庭中的个人消费方式是通过一套以前形成的惯例而保持下来的,它会受社会文化以及有关人员的性格的影响所有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制度中都有可能发现惯例化行为的广泛影响,包括教育系统、科学联合会、公共服务、贸易联盟、以及地方及中央政府的各个部门惯例以一种类似的方式在所有制度中充当“基因”眼14演受客观上的不确定性与主观上的智力资源稀缺的双重约束,人类深受有限理性之苦如果仅有不确定性,人类的认知能力是无限的,那么人类能通过理性计算实现最大化;或者人类的认知能力虽然受到限制,但人与人的交往都是确定的、无任何风险的,那么人类也能依靠有限的智力资源实现理性选择因此,在此二者的共同作用下,制度不可或缺人类具有自利、机会主义等行为特征。
自利的个人经常会满口应承却在后来忘得一干二净或者自食其言,有时还妄图不劳而获地“搭便车”甚至“损人利己”而制度则有助于为了长期的有效协作而抑制人们的固有本能,能增加逃避义务的风险,增强互利合作的习惯,达到抑制这种本能性机会主义的目的同时,制度使他人的行为变得更可预见,为社会交往提供一种确定的结构在行为经济学家眼中,制度是对不确定性的反应,它们节省了稀缺的认知资源罗伯特·海纳确定了一个能力———困难差距(CDgap),当不完全和不完善的考虑将导致错误时,人们可以依赖标准操作程序眼15演制度使他人的行为变得更可预见它们为社会交往提供一种确定的结构制度促进着可预见性,并防止着混乱和任意的行为制度协调人们的各种行动,建立起信任,并能减少人们在知识搜寻上的消耗即使受规则约束的行为并非百分之百地确定,人们仍会觉得它比混乱更恰当,更合理眼16演稳定的及惯例化的行为建立并再造了一套法则与规范,后者由“习惯、习俗固定下来,默契地或合法地支持社会共识或一致性”它不一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但重要的是它能帮助当事者估计其他人可能的行为眼17演制度还可以缓解知识的不足我们对制度经济学的分析并不以“完备知识”假设为基础。
知识的不足可以靠恰当的制度安排来缓解恰当的制度能在一个复杂的、不确定的世界中引导个人决策者,并能帮助我们减少对信息的需要眼18演对于经济学这一研究如何克服稀缺性的科学来说讲,人类的无知及其应付无知的办法成了绝对的中心问题眼19演总而言之,制度有助于约束人类某些有碍于合作的本性,有助于增进可预见性,有利于缓解人类知识的不足,从而扩展人的有限理性2、个人塑造制度,人性的演变影响着制度变迁的方向惟理主义建构论者认为立法者的理性意志是法律等制度的起源,个人可以塑造制度但我们认为,个人塑造制度应该体现在人类行为会影响制度的构建方面,而不是人类对制度的设计人类行为模式本身对制度的形成就有决定意义由于人类本身是不断演变的,这决定了建立在人性基础上的制度必然随人性的演变而变迁最初的原始人类是蒙昧的、单纯的,不存在理性计算的能力,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稀缺的,因而约束人类行为的制度不会产生随着剩余产品的出现,人们有了交换的需要,“结绳计物”、以物易物等制度开始产生物物交换的范围与数量的扩大又进一步促进了实物货币的诞生,而贝壳、甚至黏土块等充当的实物货币的流通则是建立在人们相互信任的基础上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发展,环境的复杂程度增加了,人性中贪婪自私、损人利己的一面开始凸显。
除了包括习惯、禁忌以及信任等非正式制度外,由国家强制执行的法律条例等正式制度开始扮演重要角色正如诺思认为的,“在经济变革的长期趋势中,制度或认知模式的变化往往起源于不同个人群体面临的初始条件的改变正如不同群落因其所处物质环境的不同而具有不同经验,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不同语言,并用不同思维模式来解释周围世界语言和心智模式形成非正式约束力,它们限制了该群体的制度框架,并被当做习俗、禁忌或是神话,世代传承下去,产生了我们所谓的文明,从而形成了路径依赖的关键部分随着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的不断发展,群落演化出不同政治与经济形式随着在解决稀缺性这一根本经济问题上取得各种不同程度的成功,经验和学习的多样化逐渐产生出差异日益扩大的社会和文明随着人类变得越来越相互依赖,环境的复杂性增加,为了从交易中获得潜在收益,就需要更加复杂的制度结构眼20演有限理性的条件下研究制度是一个重大进步,但有局限性他们的分析离现实的人还有差距;不能解释互惠制度的起源;没有吸收其他学科关于人的研究等等三、人类行为与制度关系研究的视角之三:基于认知科学的制度研究认知科学或行为经济学是一门试图将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融入经济学理论的科学,它使人们对理性的认识从有限理性发展到非理性层面。
经典理论假定人的行为是理性的、不动感情的、自私的、追求自身效用最大化的,个人是同质的计算机器到了行为经济学那里,人是充满人性的异质的人,人的行为所追求的远不止经济人追求的范围,他们还关注公平、互惠和社会地位等许多其他方面20世纪80年代,理查德·萨勒等人从进化心理学获得灵感,认为大多数人既非完全理性,也不是凡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