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doc
5页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一追悔落尘网,庆幸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赏析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亩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作者在晋安帝义熙元年(405年)11月,主动辞去只做了83天的彭泽县令,决意退隐田园,从此不再出仕次年写了《归园田居》组诗五首,描写自己离开官场时的愉快心情,赞美躬耕生活和田园风光本诗是《归园田居》组诗第一首,叙述弃官归田的原因、归田之后的村居生活、重返自然的愉快心情开头四句是诗人弃官归田之时对自己的志趣与仕宦生活的反思,也是对自己弃官归田原因的交代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是说世俗的阿谀奉承诗人一样也没有学会,反而喜欢宁静、淳朴的田园生活,因为他觉得自己的本性是与大自然相通的这里写的是诗人向来的志趣,也表明他后来的出仕本非本愿适俗韵”,是指逢迎世俗的本性与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本领丘山”则代表远离官场仕途的田园山林适俗韵”前缀加“少无”,“丘山”前饰以“本爱”,表现出诗人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是对自己仕宦生活的追悔说自己进入污浊而又拘束的官场,是“误落”,表明自己是因一时迷了心窍,才不经意间糊里糊涂入仕的,内中有几多懊悔与感慨说自己离开故园山林入仕竟然那么长时间,真是不可思议这里面包含了对故园山林的几多眷恋三十年”应是“十三年”,指作者出仕为江州祭酒到辞官之后写此诗的这段时间诗的五、六句借“鸟恋旧林”、“鱼思故渊”,比喻自己思恋旧居,不喜在外做官这是诗人弃官归田之因,表明他厌倦官场旧生活、向往田园新生活其中“羁鸟”、“池鱼”比喻不自由的仕宦生活,“旧林”、“故渊”比喻田园诗的七、八句以“开荒”、“守拙”点题,写自己从此真正回归园田,过上村居生活了其中“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诗人置身“南野际”,平静安祥地过上农家耕种生活,透露出对官场的厌弃与蔑视态度,也是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一种不妥协的抗争行动诗的九至十六句借对村居之景的描绘,抒写诗人归田之后的快慰心情方宅”四句状写自家庭院的景物,这是近景,静态地描写田地与草屋的数量、堂前檐后的桃李与榆柳的生长情况暧暧”四句描写院外村落的景物,这是远景与中景,动态地描写笼罩在炊烟之中的远处村落,以及深巷中的狗吠声与桑树颠的鸡鸣声。
这样一幅安宁静谧的田园风光图被诗人描绘得远近错落、动静相宜、有声有色诗人正是要借恬静优美、清新喜人、富有天然之美的村居环境抒写自己摆脱“樊笼”、“尘网”之后如释重负的轻松与欢欣这里语言质朴真淳、清新隽永,音节铿锵,极富自然之情趣,引人悠然神往最后四句写居室之乐,以出樊笼、返自然呼应开头,收束全诗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二句,由绘景转入叙事,由状物转入写人,表现出诗人无官一身轻的悠闲自在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写诗人一旦冲决罗网、回归自然的无限欣喜之情,道尽归田之乐返自然”既指归耕田园,回到大自然的怀抱,又指回到原来的自然本性,过上顺应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是点题之笔,有力地揭示了诗的主旨全诗以追悔始,以庆幸终,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二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公元405年(东晋安帝义熙元年),陶渊明在江西彭泽做县令,不过八十多天,便声称不愿“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挂印回家从此结束了时隐时仕、身不由己的生活,终老田园归来后,作《归园田居》诗一组,共五首,描绘田园风光的美好与农村生活的淳朴可爱,抒发归隐后愉悦的心情这是第一首陶诗通常呈现素淡平易的面貌,不见组织雕镂之工然而苏东坡说:“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与苏辙书》)又说:“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冷斋诗话》引)东坡偏爱陶公之为人,尤推崇其诗,以为自古无人能及,反复吟咏,烂熟在胸,并一一唱和,著有《和陶集》,体验实较常人为深我们便以这一首为例,主要谈其质朴中的深味,散缓中的精巧,其它问题,便不多作议论起首四句,先说个性与既往人生道路的冲突韵、性,都是指为人品格与精神气质所谓“适俗韵”又是什么呢?无非是逢迎世俗、周旋应酬、钻营取巧的那种情态、那种本领吧,这是诗人从来就未曾学会的东西作为一个真诚率直的人,其本性与淳朴的乡村、宁静的自然,似乎有一种内在的共通之处,所以“爱丘山”前二句表露了作者清高孤傲、与世不合的性格,为全诗定下一个基调,同时又是一个伏笔,它是诗人进入官场却终于辞官归田的根本原因。
但是,人生常不得已作为一个官宦人家的子弟,步入仕途乃是通常的选择;作为一个熟读儒家经书、欲在社会中寻求成功的知识分子,也必须进入社会的权力组织;便是为了供养家小、维持较舒适的日常生活,也需要做官所以不能不违逆自己的“韵”和“性”,奔波于官场回头想起来,那是误入歧途,误入了束缚人性而又肮脏无聊的世俗之网一去三十年”,当是“十三年”之误从陶渊明开始做官到最终归隐,正好是十三年这一句看来不过是平实的纪述,但仔细体味,却有深意诗人对田园,就像对一位情谊深厚的老朋友似地叹息道:“呵,这一别就是十三年了!”内中多少感慨,多少眷恋!但写来仍是隐藏不露下面四句是两种生活之间的过渡虽是“误入尘网”,却是情性未移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两句集中描写做官时的心情,从上文转接下来,语气顺畅,毫无阻隔因为连用两个相似的比喻,又是对仗句式,便强化了厌倦旧生活、向往新生活的情绪;再从这里转接下文:“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就显得自然妥贴,丝毫不着痕迹了守拙”回应“少无适俗韵”——因为不懂得钻营取巧,不如抱守自己的愚拙,无须勉强混迹于俗世;“归园田”回应“性本爱丘山”——既有此天性,便循此天性,使这人生自然舒展,得其所好。
开始所写的冲突,在这里得到了解决从冲突中摆脱出来,心中欢喜,情绪开张,以下八句,便以欣欣之笔,咏唱居所一带的风光这里描写的一切,是极为平常的你看:土地,草房;榆柳,桃李;村庄,炊烟;狗吠,鸡鸣但正是这些平平常常的事物,在诗人笔下,构成了一幅十分恬静幽美、清新喜人的图画在这画面上,田园风光以其清淡平素的、毫无矫揉造作的天然之美,呈现在我们面前,使人悠然神往这不是有点儿像世外桃源的光景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桃花源记》)其实,幻想的桃源也好,现实的乡村也好,都是表现着陶渊明的一种理想:合理的社会,应当是没有竞争、没有虚伪、没有外加的礼仪束缚,人人自耕自食的社会这种社会当然不可能实现;陶渊明笔下的乡村,也有意忽略了生活艰难和残酷的一面但作为诗的构造,却给人以美的安慰——文学常常起着这样的作用这一段初读起来,只觉得自然平淡,其实构思安排,颇有精妙方(同“旁”)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是简笔的勾勒,以此显出主人生活的简朴但虽无雕梁画栋之堂皇宏丽,却有榆树柳树的绿荫笼罩于屋后,桃花李花竞艳于堂前,素淡与绚丽交掩成趣。
前四句构成一个近景但陶渊明要描写出和平安宁的意境,单这近景还不足显示所以接着把笔移向远处的景象:“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暧暧,是模糊不清的样子,村落相隔很远,所以显得模糊,就像国画家画远景时,往往也是淡淡勾上几笔水墨一样依依,形容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这两句所描写的景致,给人以平静安详的感觉,好像这世界不受任何力量的干扰从四句近景转到两句远景,犹如电影镜头慢慢拉开,将一座充满农家风味的茅舍融化到深远的背景之中画面是很淡很淡,味道却是很浓很浓,令人胸襟开阔、心旷神怡读到这里,人们或许会觉得还缺少点什么是的,这景象太过清静,似乎少一点生气但诗人并没有忘记这一点,请听,“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一下子,这幅美好的田园画不是活起来了吗?这二句套用汉乐府《鸡鸣》“鸡鸣高树颠,狗吠深宫中”而稍加变化但诗人绝无用典炫博的意思,不过是信手拈来他不写虫吟鸟唱,却写了极为平常的鸡鸣狗吠,因为这鸡犬之声相闻,才最富有农村环境的特征,和整个画面也最为和谐统一隐隐之中,是否也渗透了《老子》所谓“小国寡民”、“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不相往来”的理想社会观念?那也难说单从诗境本身来看,这二笔是不可缺少的它恰当地表现出农村的生活气息,又丝毫不破坏那一片和平的意境,不会让你感到喧嚣和烦躁。
以此比较王籍的名句“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那种为人传诵的所谓“以动写静”的笔法,未免太强调、太吃力从写景转下来,是这样两句:“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尘杂是指尘俗杂事,虚室就是静室既是做官,总不免有许多自己不愿干的蠢事,许多无聊应酬吧?如今可是全都摆脱了,在虚静的居所里生活得很悠闲不过,最令人愉快的,倒不在这悠闲,而在于从此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全诗便以这样两句收结:“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自然,既是指自然的环境,又是指顺适本性、无所扭曲的生活这两句再次同开头“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相呼应,同时又是点题之笔,揭示出《归园田居》的主旨但这一呼应与点题,丝毫不觉勉强全诗从对官场生活的强烈厌倦,写到田园风光的美好动人,新生活的愉快,一种如释重负的心情自然而然地流露了出来这样的结尾,既是用笔精细,又是顺理成章自来评陶诗者,多强调其自然简淡的风格,至有“陶渊明直是倾倒所有,借书于手,初不自知为语言文字”,“渊明所谓不烦绳削而自合”之类的说法其实,诗总是诗,“自然”的艺术仍然是艺术,甚至是一种不易求得的艺术真正随意倾吐、毫不修磨,也许称得上“自然”,但绝非“自然”的艺术从这诗来看,在谋篇布局、逐层推进,乃至每个细节的刻画方面,都非草率从事,实是精心构思、斟字酌句、反覆锤炼的结晶。
只是有一种真实的情感始终贯穿在诗歌中,并呈现为一个完整的意境,诗的语言完全为呈现这意境服务,不求表面的好看,于是诗便显得自然总之,这是经过艺术追求、艺术努力而达到的自然骆玉明)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赏析三陶渊明29岁(393)初次出仕,做江州祭酒,不久就回家了在家闲居了五六年后,又先后在桓玄、刘裕、刘敬宣幕下做僚佐,时间都不长至义熙元年(405)八月,出任彭泽县令,在任八十余天,辞官归田,这年他41岁从此直到他63岁时去世,再也没有出仕我们不难发现,是出仕还是退隐,青壮年时期的陶渊明在这个问题上有过多次反复,而从彭泽县令任上的“逃离”,是他与仕途彻底决裂的开始他之所以再三出去谋求官职,一是因为家境不好,负担重,有时衣食都不能周全,一是因为他小时候所接受的儒家思想的教育,要求他在社会上有所作为然而他的天性是热爱田园生活,喜欢读书,不喜欢在俗事杂务上费心思,加上当时朝廷权臣当道,权豪们一心争权夺利,铲除异己,无心致力于清明政治他一介文士,投身其中,并不能发挥一点有益的作用因此,在奔波劳累的仕宦生活中,他时时觉得不适和厌倦,情不自禁地怀念起往日读书、闲居的乡村田园生活,对自己违背本性、汲汲求仕的行为产生怀疑,后悔的念头甚至也冒了出来。
而一旦暂时脱离了官场,回到家里,亲身参加耕种和收获,让他感到无限欣悦不过,陶渊明真正解决了思想上的矛盾,确立自己要走的生活道路,是在辞去彭泽县令以后如果说,此前他的诗文是动的,那么,此后则是宁静的辞赋《归去来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