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58则故事历代书法家故事.doc

38页
  • 卖家[上传人]:xins****2008
  • 文档编号:100695997
  • 上传时间:2019-09-24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69KB
  • / 3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58则故事历代书法家故事 一、秦汉程邈创隶书传说,隶书是由秦朝的一个名叫程邈的人创造出来的程邈起初在一个县里做个小官,专门负责办理有关文件的抄写后来,因为犯了罪,被秦始皇关在云阳县(在今天陕西省淳化县西北方向)的一个监狱里在监狱里,整天没有事干,他想起了自己以前抄写文件时,秦朝的文字小篆体字比较繁杂难写,就萌生了一种改变小篆体字写法的念头在监狱里想了几年,出狱后,他又搜集研究了几年,整整十年过去了,程邈在篆书的基础上,把篆书简化演变,把原来篆书比较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形,在字的结构上,把原来的像画画一样象形结构变成笔画形式,这样一来,汉字就比原来更好书写了程邈研究成功后,就把自己历经10年搜集研究成功的3000个隶书字写成一个奏本,并送给秦始皇,秦始皇看了以后,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当时,各种上报给皇帝的公文很多,篆体字又很难写,所以使用隶书的人就多了起来因为这种字体常被地位低微的小官员使用,写起来又很方便,所以称作隶书事见唐·张怀瓘《书断》) 萧何深思题匾西汉大臣萧何协助刘邦建立了汉王朝,因为他的功绩大,刘邦就封他为赞部候,后来又升他做相国萧何的字写得非常好,尤其擅长用秃笔在牌匾上写字。

      有一次,有人请萧何为一座新砌成的宫殿题写一个殿名,萧何苦思冥想了三个月后,才动笔写写的那天,有人听说萧何想了三个月才动笔写,都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看只见萧何如同带兵打仗一样,手腕的变动好像是在指挥千军万马,写出来的字好像他所带领的文臣武将(“变通并在腕前,文武遗于笔下”),每一个字都那么有气势,前来观看的人拥挤得象潮水一般,在场的人无不为他精彩的挥毫泼墨所深深折服事见南朝宋·羊欣《笔阵图》 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 师宜官卖字换酒汉代(公元前206年到公元220年)前后共经历426年,这是汉字书法发展史上继往开来、由不断变革而趋于定型的关键时期,至汉末,我国汉字书体已基本齐备隶书是汉代普遍使用的书体汉代隶书又称分书或八分,笔法不但日臻纯熟,而且书体风格多样到东汉,隶书进入了书体成熟,流派纷呈的阶段,名家迭出东汉灵帝虽昏庸无能,却喜爱书法,一次征召天下擅长书法的人集会在鸿都门,大约有几百人汉灵帝仔细看了各人的作品以后,发现这些人中,南阳人师宜官的书法如鹍鹏展翅,大开大阖,一派大家风范而他的八分书法最为出色大的,一个字的直径可以有一丈长;小的,在寸方的一片竹简上,可书写一千个字汉灵帝大喜,便差人召师宜官入宫。

      此时的师宜官,并不知情,正口袋空空地在酒店里喝酒喝足了,店家来要酒钱恃才傲物的他,取出笔,在酒店的墙壁上挥书求售,招来许多人围观师宜官的条件很简单:若卖给他酒,就多出售给店家几个字;否则,就铲掉墙上的字酒钱是付足了,但汉灵帝听说以后,召他为官的想法就此打消师宜官曾为袁术立的钜鹿耿球碑书写文字,这也是他唯一见于史书记载的作品,但是历史久远,碑也不见踪迹了事见晋·卫恒《四体书势》)师宜官东汉灵、献帝时人籍居南阳后为袁术将工书,尤善八分书书迹为时人所宝晋卫桓《体书势》云:“灵帝好书,时多能者,而师宜官为最,则一字径丈,小则方寸千言,甚矜其能或时不持钱酒家饮,因书其壁,顾观者以酬酒值,计钱足而灭之又云:“师宜官每书辄削而焚其拊梁鹄乃益为拊,而之酒,候其醉而窃其拊鹄卒以书至选部尚书南朝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云:“《耿球碑》是宜官书南朝梁武帝《古今书人优劣评》曰:“师宜官如鹏翔未息,翩翩而自逝庾肩吾《书品》列师宜官,为上之中品,云:“师宜官鸿都为最,能大能小唐张瓘《书断》卷中云:“灵帝时征天下工书于鸿都门,至百人,八分称宜官为最列师宜官八分书为妙品唐续《墨薮·九品书人论》列师宜官正隶草为上之上品传世书迹有。

      《耿球碑》 墨成池东汉大书法家张芝,年轻时学习书法十分刻苦他天天勤奋练字,废寝忘食,几天就写秃了一支笔,一个月就要用掉几锭墨每天写完字后,张芝就到自家后院的池塘里洗笔洗砚,久而久之,池水竟变黑了 蔡邕偶创飞白汉朝的蔡邕,字伯喈,官到中郎将,人称“蔡中郎”,他不但是个文学家,还是一名著名的书法家飞白书”就是他独创的什么叫“飞白书”呢?你们听完这个故事就知道了蔡邕不是一个闭门读书、写字的人,他经常出门旅行,为的是捕捉灵感,丰富阅历东汉灵帝熹平年间,皇上旨令蔡邕写《圣皇篇》,完稿以后,他把写好的文章,送到皇家藏书的鸿都门去那儿的人架子挺大,谁来了都得在门外等上一阵蔡邕等待接见的时候,有几个工匠正用扫帚蘸这石灰水在刷墙他就站在一边看了起来一开始,他不过是为了消磨一下时光可看着看着,他就看出点“门道儿”来了只见工匠一扫帚下去,墙上出现了一道白印由于扫帚苗比较稀,蘸不了多少石灰水,墙面又不太光滑,所以一扫帚下去,白道里仍有些地方露出墙皮来蔡邕一看,眼前不由一亮他想,以往写字用笔蘸足了墨汁,一笔下去,笔道全是黑的要是像工匠刷墙一样,让黑笔道里露出些帛或纸来,那不是更加生动自然吗?想到这儿,他一下来了情绪。

      交上文章,马上奔回家去蔡邕回到家里,顾不上休息,准备好笔墨纸砚想着工匠刷墙时的情景,提笔就写谁知想起来容易,做起来就难了一开始不是露不出纸来,就是露出来的部分太生硬了他一点儿也不气馁,一次又一次的尝试他终于在蘸墨多少、用力大小和行笔速度各方面,掌握好了分寸,写出了黑色中隐隐露白的笔道,使字变得飘逸飞动,别有风味蔡邕独创的这种写法,很快就推广开来,并成为“飞白书”直到今天,还被书法家们所应用事见唐·张怀瓘《书断》) 蔡邕喜得素书蔡邕进嵩山学习书法,在一石洞发现一本写在素绢上的墨迹,用笔犀利,八面得势,很象籀书、大篆,内容是写李斯、史籀等的用笔法蔡邕得到它后,高兴得三天不吃饭,好像当面得到古人的教导一般他专心读诵这本素书,整整学习了三年,深得其用笔奥妙,所以他的用笔奇特,书法精深,得到当代书家们的崇敬蔡邕亲自在太学(最高学府)书写了《五经》,令工匠镌刻在太学门外,观看的人象赶集一样多,大家对此赞叹不已 二、魏晋南北朝骨灰级书法爱好者钟繇钟繇是今天流行的楷书的创始者,书法界有一种说法,说“书圣”王羲之的书法学自卫夫人,而卫夫人学自钟繇这样算起来羲之还是钟繇的徒孙,可见钟繇在书法史上的地位看到一本名为《混迹三国》的闲书,上面也谈到钟繇,说他是个文武全才,文的方面,他精通史学、易学、书法;武的方面主要是学习兵法和剑法,他的指力可以洞穿棉被。

      我不由吓了一跳,在我印象里的一直是文弱书生的钟繇,几时修成了这一指禅功?莫不是现代的海灯法师也要认钟繇为祖师爷吧!想马超的堂弟马岱与钟繇那一战,被后人评为三国战史上实力最为悬殊的一战:“岱引军一万五千,浩浩荡荡,漫山遍野而来钟繇出马答话岱使宝刀一口,与繇交战不一合,繇大败奔走后人评:“对付钟繇这号只会白纸上写黑字的还用宝刀,太夸张了吧!”如果钟繇的指力可以洞穿棉被,虽然不能洞穿马岱的宝刀,那至少在武艺上并非等闲之辈,不至于与马岱只斗得一个回合吧其实,真实的情形是, 史上记载钟繇指力洞穿棉被,是他学书三十余年,每天夜晚在被子上不间断练字的结果钟繇临死时把儿子钟会叫到身边,交给他一部书法秘籍,把自己刻苦用功的故事告诉钟会他说,自己一生有三十余年时间练习书法,不分白天黑夜,不论场合地点,有时间就写,有机会就练与人坐在一起一边聊天,一边就蹲在地上写字晚上睡觉,就用被子作纸张,结果时间长了被子给划了个窟窿见到花草树木,虫鱼鸟兽等自然景物,就会与笔法联系起来,有时去上厕所,竟忘记了出来钟繇在学习书法入迷忘我,堪称骨灰级书法爱好者,还有一事更能证明青年时期,钟繇就与后来的领导――曹操因为共同的书法爱好走到了一起,那时经常出席书法学术讨论会的还有邯郸淳、韦诞、孙子荆、关枇杷等书法迷。

      有一天,钟繇发现韦诞座位上有蔡邕的练笔秘诀,就向韦诞借阅不料这位擅长制墨的先生(韦诞制作的墨被称为“韦诞墨”,被赞誉为“百年如石,一点如漆大概很怕钟繇借了不还他,也有可能是怕钟繇的书法超过他,总之,任钟繇死磨硬缠都坚决不借钟繇很生气,他把胸脯擂得咚咚响,一直擂了三天,擂得胸前青一块紫一块,还呕了一大滩血,不知道内情的人,还以为他在练大力神功,准备去跑江湖卖狗皮膏药,这韦诞也够狠心,全不为钟繇的“苦肉计”所动,硬是没给他看钟繇却因为“表演”太投入,把自己擂得奄奄一息,亏得曹操派人送五灵丹(三国时期疗伤圣药)给他,才活过来钟繇算是得了心病,发下誓言,说不惜等韦诞死了之后去盗墓,也要看到蔡邕的秘诀这差不多为韦诞做了一个广告,谁都知道韦诞手中有一本练书法的秘籍,以致于后来韦诞的墓真的被盗了但韦诞比钟繇晚死了二十年,钟繇是不可能亲自去盗的,但是由于他发下的那个誓言,后人还是一口咬定盗墓的事情是钟繇指使的,这可真是冤枉了钟繇 韦诞题匾掷笔韦诞,字仲将,三国魏京兆(今陕西西安人)人,擅长楷书,尤其精于题署,汉魏时期的皇宫、舍馆和各类宝器上,都有他写的手迹魏明帝即位后,在洛阳兴建凌云台楼台上悬挂有未题字的匾额,让韦诞去题写。

      人们用笼子装着韦诞,再以滑轮、长绳牵引,吊拉上去匾额离地面有二十五丈,韦诞站在上面,胆颤心惊一气之下,他扔掉手中笔,把它烧了,并告诫他的子孙,断绝传授他的楷书法,还将这一条写进了家规 一代书圣王羲之王羲之(303-361),字逸少,号澹斋,祖籍琅邪监沂(今山东临沂),后迁会稽,晚年隐居剡县金庭擅书法,世称“书圣”王羲之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人称“王右军”永和十一年(355年)三月称病弃官,携子操之由会稽蕺山徙居金庭建书楼,植桑果,教子弟,赋诗文,作书画,以放鹅弋钓为娱且与许询、支遁诸名士,遍游剡地山水自王定居金庭后,书法兴起其后裔多擅书画,作品挂满厅堂、书房,人称“华院画堂”后人定村名为“华堂”,沿称至今王羲之遗迹遍及全县各地嵊西独秀山为王羲之读书处,山上观音殿悬有“右军旧游地”匾额;山麓建桃源乡乡主庙,奉王右军为乡主嵊北嶀山的羲之坪、嵊东的清隐寺、嵊新交界的王罕岭等,均为王游憩之地,至今尚有遗迹可寻东晋升平五年(361年),王卒葬于金庭瀑布山(又称紫藤山),其五世孙衡舍宅为金庭观,遗址犹存梁大同年间(535-546年),嗣孙建右军祠于墓前,并于观旁建书楼、墨池,唐裴通撰有《金庭观晋右军书楼墨池记》。

      隋大业七年(611年),其七世孙智永和尚嘱徒尚杲(吴兴永欣寺少门),专诚赴金庭祭扫,并撰有《瀑布山展墓记》,立碑墓前明永乐年间,张推官树碑墓右弘治十五年(1502年),重建“晋王右军墓”石碑,今尚存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冬,王氏嗣孙秀清于金庭观左建“晋王右军墓道”牌坊,现尚完好 王羲之书竹扇王羲之是我国东晋时的大书法家他出身士族,加上他的才华出众,朝廷中公卿大臣都推荐他做官他做过刺史,当过右军将军(人们也称他王右军)王羲之从小喜爱写字据说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经过勤学苦练,王羲之的书法越来越有名当时的人都把他写的字当宝贝看待据说有一次,王羲之到一个村子去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集上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卖不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提起笔来,在每把扇面上龙飞凤舞地写了五个字,就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觉得他写得很潦草,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

      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是王右军写的字”。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