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doc

4页
  • 卖家[上传人]:s9****2
  • 文档编号:533638875
  • 上传时间:2023-02-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99KB
  • / 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红楼梦》“场景描写”在小说阅读教学中的作用 场景的体会一要准确,二要细致《红楼梦》回前诗有一句“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经典之所以是经典,因为“大家手下无闲笔”,让我们一起来看两个著名的场景描写                    一、宝钗扑蝶      文中描写出自《红楼梦》第二十七回,回目是:“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1、那宝钗一路逶迤来至潇湘馆,想找黛玉一起来玩,“怱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猜疑”想毕,抽身回来这里,作者通过对宝钗内心活动的描写,显示了宝钗平和、稳重的性格2、接着作者写宝钗“刚要寻别的姊妹去,怱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这段描写,使人物的性格显得丰满,宝钗虽是平和稳重,但她毕竟是个少女,少女那种天真活泼的情趣,也就当然会在她身上表露出来3、再从作者对宝钗扑蝶的细节描写来看,作者先写那“一双蝴蝶怱起怱落,来来往往,穿花度柳,将欲过河去”。

      这不仅为我们增添了绘画美,而且十分自然地引出了人物的活动:“宝钗蹑手蹑脚的,一直跟到池中滴翠亭上,香汗淋漓,娇喘细细这样的人物行动描写,生动、形象地再现了人物活动的场面,并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后文就是薛宝钗在扑蝶时来到滴翠亭,隔窗听见了她和坠儿的私房话…… 最后,且来看脂砚斋对“宝钗扑蝶”这一场景的评点:“池边戏蝶,偶尔适兴;亭外急智脱壳明写宝钗非拘拘然一女夫子” 二、黛玉葬花   葬花也出自第二十七回 “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  宝玉因不见了林黛玉,便知他躲了别处去了,想了一想,索性迟两日,等他的气消一消再去也罢了.因低头看见许多凤仙石榴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因叹道:“ 这是他心里生了气,也不收拾这花儿来了.待我送了去,明儿再问着他说着,只见宝钗约着他们往外头去. 宝玉道:“我就来说毕,等他二人去远了,便把那花兜了起来,登山渡水,过树穿花,一直奔了那日同林黛玉葬桃花的去处来.将已到了花冢,犹未转过山坡,只听山坡那边有呜咽之声,一行数落着,哭的好不伤感.宝玉心下想道:“这不知是那房里的丫头,受了委曲,跑到这个地方来哭一面想,一面煞住脚步,听他哭道是: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脂砚斋批语:“不因见落花,宝玉如何突至埋香冢;不至埋香冢,又有如何写《葬花吟》。

      由此可见,这段场景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同时这段文字还深化了主题,塑造了人物形象试想,如没有“各色落花,锦重重的落了一地”,怎会有宝玉的兜花,宝玉携花来到香冢,才见到黛玉葬花,才听到葬花词宝玉兜花,没让别人瞧见,因为这是他和黛玉之间才懂的事;黛玉葬花,也无别人知道,只有宝玉看见、听见,这才应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古意可见曹雪芹安排这个场景大有用意在         《红楼梦》本身是座宝塔,由作者精雕细刻而成书中人物、故事、场景……犹如一场场大大小小的风雨不期而来,人们可曾听到挂在塔檐上的铜铃声?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