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做一名专业的班主任》有感.docx
6页读《做一名专业的班主任》有感 当了整整二十年的班主任,终日里忙忙碌碌、急急挠挠、被动招架、焦头烂额,成了我的工作写照面对个性千姿百态的学生,我总会碰到各种问题,我也时常在想:我怎么做班主任我怎么做一个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我又如何才能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替我解了围,让我对班主任工作的模糊面貌终于有了真切的认识,有别于以前所谓教育书籍一味倡导爱的感化,这是一本理性而平和的书,说的不是大道理而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教育生活. "您喜欢做班主任吗.”这是王晓春老师在前言中劈头的第一个问题,发人深思是的,当班主任是我们心向往之还是不得已而为之呢.很多时候,我们都只是班主任工作的"知之”者,而不是"乐之"和”好之”者大多数老师不愿意当班主任,这无疑是我们教育的一种危机. 通览全书,王老师尽量减少行政思维和行政语言,减少空话、大话、套话、废话,把班主任工作真正作为一个教育专业,进行学术研究,追究其理念,探索其规律,构建其体系,寻找其方法,从而使更多的班主任从”知之”走向"好之"和”乐之"书中首先谈到了班主任的六种角色要求(第一章),然后阐述了班主任影响学生的十种手段(第二章),在此基础上,把班主任分成了九类(第三章),这以后就开始论述班主任工作的内。
首先厘清了班主任工作的重点和边界(第四章),然后分别阐明了班主任工作三大块(第五章:班风建设;第六章:班级日常管理;第七章:问题生诊疗)的内容和工作方法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本书的内容,那就是:主张班主任实现思路和工作方式的转轨,从只会交替使用"管”和"哄"的方式转变到逐渐更多采用”帮”的办法上来这种点化,让我茅塞顿开而顿悟 一、观念革新,拒作批评爱好者 所谓”专业”,自然不能只有一股脑儿的教育热情而少了教育的智慧,空喊一些教育口号,结果却是误人误己王老师语句朴素却是字字珠玑比如,(班主任)总是致力于改变别人而不是提高自己;对教育能力重视不够又整天在教育;人的智慧绝对不是"管"出来的;评比时主体性的杀手;(教育者)如果手里只有一把锤子,你就会把一切都变成钉子;”冻结行为"的结果是冻结个性,冻结思想,甚至冻结创造;而挨批评和吸烟一样是会”上瘾"的 我想我们很多老师都是”批评爱好者”,王老师告诉我们很多批评可以变成提醒.初中阶段的孩子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冷不丁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是人是感情的动物,很多时候,学生惹事了,心中难免愤怒,语气也就急起来,对着学生就是一通狂轰滥炸的批评,结果学生是口服心不服,其实是无效的教育.有些偶发事件,看似大事,其实不然,只要提醒一下,就可以了。
有些事不需要大费唇舌去批评,只要点到为止即可如果一个学生犯了错误,他完全知道自己是错的,批评的时候就不用再强调他"你错了”,那是在做无用功.遇事先问为什么,再想怎么办批评多了,往往会"中毒".一惯挨批评的学生,你不批评他就会生事,这是过去批评过多的后遗症.不过必要的批评还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的任务是把批评减少到最少以一种科学的态度看待班主任这个工作,我想有助于我们做一个心平气和又有实效的班主任. 二、师爱应该回归理性 诚然,师爱是一个教师从教的最基本的精神内核有了师爱,才会有教育好学生最初的冲动以及后续的坚持.因而,在很多次的师德培训报告会上,总是能听到那些个身经百战的教师模范们大谈特谈,他们是如何用爱来融化坚冰,点石成金的神奇故事,仿佛师爱是一剂万金油,哪儿疼抹上就能万事大吉于是师爱俨然就成了一种武器,而且是常规武器于是就衍化出了像吴若琳这样的模范先烈愚以为这是一种大方向上的偏差教育是一门相当复杂的综合学科而不是一股脑儿有爱就够了如果以为自己施爱,学生就会回报爱,那就是大错特错了书中告诉我们,为什么用我们的爱去教育孩子、感化孩子,可这些孩子仍然我行我素,因为爱并不是万能药。
现在的社会,把师爱的作用过分夸大了,认为教师只要有爱就可以教好学生,其实不然很多的时候,我们需要以一种研究者的身份去研究学生,研究他为什么不爱做作业,研究他为什么上课注意力总不能集中,研究他为什么总与其他学生发生矛盾甚至打架,只有找出问题的根本,才能对症下药,才能让学生真正有所进步新形势下班主任的角色已经发生了很大的转变,班主任应是教育型的管理者,应该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是学生的平等对话者,是学习者、心理工作者,还应该是家庭教育指导者 我们需要师爱,但并不是那种盲目泛滥的爱,而应该是科学有节制有方法有策略的爱.做好一个班主任,仅仅具备爱心是不够的,还要有更多的智,爱而有度,爱而有法缺少方法缺乏智慧的爱是愚爱,只会事倍功半,甚至"因爱成害".王晓春在书中说道,”师爱其实是一种职业的爱,而不是私人的爱,师爱应该是理智的,温和的,广博的,无私的"相反,很多时候,我们的师爱是情绪化的,私人化的,功利化的准确地领会师爱,恰当地表达师爱,相信师爱的力量而不迷信它,用教师专业人员的眼睛看待师爱,而不是盲目跟着电视节目里爱的呓语起舞,这才是真正的师爱. 三、责任应该分边界. 教育界有一句流行口号”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刚开始,初入教育行业的我也被这句豪言壮语蒙蔽了,学生出了什么问题,我总是深深自责,为什么没有事先想到,为什么学生屡教不改,是我什么地方出错了,我该怎么办……其实我忽略了教育的本质是人与人的交流,我和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从过去而来,之所以成长为现在的"我”,是有很多其他的外在因素,绝不仅仅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不是某一个教师的责任.我想说,孩子是可以教育的,是可以改变的,我们始终不能放弃教育的希望,那是作为教育者的责任,但是教育不好并不全都是教师、学校的责任,更大的原因在家庭、在社会 现在的社会舆论对于教师是非常不利的,分析一下有两种倾向一种是神化教师,很多关于教师的颂歌中,教师可以是春蚕、是灯塔……就不是一个正常平凡的人在这种大而幌之的高帽之下,教师的功能都被神化了,教师的责任也就变的无边无界;一种恶魔化教师比如08年6月发生的”杨不管"事件,一所学校的学生在某杨老师的课堂上打架,最终一死一伤,而该老师却至始至终不发一言,甚至没有及时抢救,以至延误时机,一个年轻的生命离开了世界就在大家纷纷进行舆论谴责的同时,却没有人能静下心来问一问,为什么这个杨老师会如此无闻无视.原来这个学校校风相当之差,学生为虎作伥,以前曾有一位老师就因为批评一个学生迟到,结果该生伺机报复切掉了老师的手指。
诚然,上述案例中的杨老师看到学生倒地仍然面不改色上课,功力深厚,麻木至此,实在太不应该,但是在这样的"血色恐怖"之下,老师该怎样管,或者又该付出什么样的代价这真是一个该谨慎思考的大问题教育之于教师是一种职业,教师不过是平凡普通的人,教师的工作是有边界的.”教师是学生一生的指导者,但不是学生一生的承包者.”(王晓春语) 此外,王老师在书中提出了问题学生的三级处理办法,我觉得很有参照意义问题生之所以成为"问题生",就是因为通常的教育手段不能奏效将问题学生科学诊断、个案研究,分为三级: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问题生由班主任教育,中度的问题生学校政教处和心理老师介入,至于重度的问题生,则不应该责成学校解决,更不应责成班主任解决而应该有公办的专门的特殊学校,辍学生教育应该由社会工作者和警察介入,等等班主任、学校都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才能将力气花在刀刃上,做实事 "为什么有一些老师喜欢当班主任呢他们即使在关键中,也尽可能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即使在一片盲从中,也能保持一份清醒;即使在”类体力劳动”的包围之中,也能捍卫思想的权利和尊严他们的肩膀上,长着自己的脑袋他们是一些真正把班主任工作当作专业的人."感谢王晓春老师把40年的教育经验总结与我们在书中一一交流,扫清了我对教育的陈腐观念,理清思路,轻装上阵。
做一个专业的班主任,做一个快乐明哲的班主任,是我不断努力的方向. 伊旗上湾小学杨素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