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儿童读书笔记.doc
32页2023年儿童读书笔记 2023年儿童读书笔记1 《教儿童学会思考》的作者是在英国实施“儿童学哲学”课程的学者罗伯特·费舍尔儿童学哲学”的创始人是美国的马修·李普曼,1974年,李普曼就创立了儿童哲学发展研究所(IAPC),专门研究并改进“儿童学哲学”这门课程其主要是运用“团体诘问”的教学法教授儿童通过讨论来提升其的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教会儿童用哲学的方式进行思考 在本书中,费舍尔阐述了儿童学哲学的意义、优点,李普曼理论的依据、观点以点如何运用根据其观点,儿童学哲学是通过团体诘问的方法推进的,人数不能多也不能少,理想的人数是12-16人,并围成圆圈,教师或主持人的责任是创造进行讨论的氛围,对讨论的观点不进行是非对错的判断,而是让儿童在不断的提问、回答中提高批判性思考、创造性思考和关爱性思考该书并提出“儿童学哲学”课程促进数学、文学、历史等诸多学科的学习质量 从书中可知,欧美进行“儿童学哲学”课程实践已有几十年时间,但中国似乎尚没有哪所中小学开设了类似课程,国内的班级设置结构也很难进行实践,不过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读书会的形式进行实践,其理念和思路也可以引用到亲子阅读中 我比较感兴趣的是“团体诘问”的操作方法: (一)座位安排。
理想的讨论人数是12-16人,并围成圆圈如果人数太多,可以分成几组,或在讨论的某个过程中以一对一或小组的方式进行最重要的是,让每个儿童都参与讨论 (二)开场陈述 特定的开场陈述应提供一个进行思考的挑战性情境,并足够有深意或具挑战性,这样才能吸引参与集中精力应当为诘问营造出表演性质的效果,能激发儿童创造的、批判的或想象反应 (三)列出可讨论的问题 让参与者有时间思考、思索和疑问,可以在诘问的任何时段进行儿童自己提出问题,或学会对开场陈述和自己的思考提出疑问,并将这些问题列出来(提问者的名字写在问题的旁边) (四)选择讨论的问题 抽签、教师挑选、学生挑选、按顺序挑选、投票、最大化选择等 (五)诘问规则 培养团体诘问意识的第一步,是思考制定对讨论课有关的规则规则被团体成员确认后,就会作为备忘录作为大家一致同意遵守的规则在讨论中,所有成员都有责任监督规则的遵守情况,也可指定一人作为裁判确保规则的遵守 (六)促成讨论 讨论的内容可能是重复的、不相关的、应付的,教师的工作是鼓励小组成员尽可能多地表达不同的想法和观点,并且在这些不同的`观点中促成对话的进行教师需要不断将注意力集中在讨论过程的思考上,不断提出“为什么?”、“你……是什么意思?”等问题,保证儿童一旦思考就要考虑思想过程并运用推理, (七)倾听并做出回应。
促成讨论的技能包括听和回应,主持人和儿童都需要训练才能提高这种能力 (八)引领讨论 主持人在引导诘问时要注意:集中围绕讨论重点;询问各种想法的生成理由;展现各种想法的联系以及与新想法的联系;鼓励儿童对别人的想法作出回应并加以发展;对通过语言或非语言的表达而促成的讨论因素做出肯定讨论结束时,恰当地表明要结束讨论,如对讨论进程作概述、给出最后的评论、让儿童对讨论作回顾 (九)回顾讨论 回顾是讨论过程的重要环节,可以培养个人对讨论过程、内容和回应的元认知意识,帮助儿童确定他们从经验中学到了什么,在哪些方面获得了成功,以及他们采用什么办法能在将来更好地讨论 回顾的问题可以是: 1、我们提了许多问题吗?哪些是好问题,为什么它们是好问题? 2、我们认真听了吗?每个人都听到其他人说什么了吗?谁听得认真? 3、我们表达得好吗?解释得好吗?谁说得好? 4、我们轮渡表达观点吗?彼此相互帮助表达自己的观点吗?我们对促成别人的想法有帮助吗? 5、我们给出了什么理由?我们想到了不同的理由吗?那些理由是很好的理由吗? 6、我们提出了什么想法?我们改变了什么想法?我们改善了什么想法? 7、我们从讨论中学到了什么?讨论能帮助我们对任何事情有更好的理解吗?我学到了过去不曾知道的东西吗? 8、这是一个很好的讨论吗?为什么? 9、这个讨论有哲学意义吗?在哪方面? 10、通过讨论我们有进步吗?我们将来怎样讨论得更好?2023年儿童读书笔记2 第三自然段:有时候小孩子发高烧,家长急坏了,小孩的“神”挺定的,挺开心的,不觉得痛苦,能吃能喝还在玩,只是在发烧,那他其实是在第一阶段,而且很有余地,神气还没有影响到。
你所要做的,就是那些有经验的西医建议的:没事儿,给他喝水,六七天自己会好的但是如果你既没有经验,又太害怕了,给他一通打压,最后“老虎”打死了,“武松”也受伤了 女儿小时候生病慢慢我们也知道了看孩子状态,那时也没什么理论基础,就是经验,并不知道是“神”的缘故,只是知道如果孩子状态还好就不用太过担心自从女儿第一次生病被医生折腾够呛之后我们就再也没有因为感冒发烧而去过医院了近期女儿学校小学部和幼儿部发烧频发,家长们有多少会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处置的呢?往往看到孩子生病家长的心已经不定了,即使认为上面一段说的有道理但是放到自己孩子身上这样来用是需要勇气和魄力还有毅力的所谓生病的四个阶段,第一第二阶段体内正气足,就是能量还是有的,还是可以跟病魔作斗争的第三第四阶段正气不足,虽然感觉上病痛并没有给孩子带来多大损害,但是孩子无精打采,就是说能量不足,已经无力和病魔斗争,所以孩子生病观察孩子状态,平时注意孩子体质,我想基本孩子出不了什么大毛病 P126第三自然段:我们现在是漏得多,回得少现在从小学甚至从托儿所就开始用电脑写作业,要跟上时代潮流,尽快进入互联网时代,但互联网的诱惑很大,小孩子很容易迷失在里面,精气神早早就消耗光了。
不是时代有问题,不是电脑、互联网有问题,是我们无法把这些当成一个单纯的,知识帮助我们生活、工作的帮手,而把它当成满足无限欲望的工具,把自己的精、气、神都投入进去无法自拔 __节讲的是避免透支能量,后边讲的`也很好就不摘抄了中医里有句话要不是看这本书我都快忘记了:静则神聚,躁则神亡有多少孩子除了正常的课业负担外家长又给孩子报各种班,让孩子一直处在运转的状态,得不到休息如果对于这些课外班是感兴趣的喜欢的还好些,他会感到快乐开心如果孩子是被家长强迫去参加的,或者说去不去都行的状态我想下一步是不是就是“躁”了?孩子过早的损耗掉精气神,又得不到补充,孩子很容易出现情绪障碍、心理障碍、适应障碍,不能专注学习2023年儿童读书笔记3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本名叫《爱的教育》的书,拿到书,我就迫不及待的.翻开书本津津有味的看了起来 故事里有善良的卡隆,他喜欢帮助弱小的同学;有聪明懂事的德罗西,他学习很好,但从不骄傲可我最喜欢的人是可莱谛因为可莱谛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把柴搬到货车上,然后回家把咖啡烧上,坐在椅子上写作业等咖啡烧开后,可莱谛把咖啡端给生病的妈妈喝而且还帮妈妈盖好被子我觉得可莱谛的故事让我很感动。
通过《爱的教育》这本书,我以后也要像他一样,要刻苦学习,还要做一个孝顺父母的好孩子2023年儿童读书笔记4 《解放儿童》这本书共用三个篇幅来阐述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第一篇:尊崇天性 “游戏是儿童重要的生活方式”,可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却在不自觉的限制儿童的游戏其理由也是冠冕堂皇的:为了孩子的安全游戏当中孩子会全身心地投入游戏的世界,扭打、碰撞,诠释丰富的肢体语言老师就会担心孩子别磕着了、碰着了其实,老师的担心也是源于家长过多的呵护导致老师去限制孩子的游戏,游戏中是让孩子最容易出状况的时候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老师就会设置很多的框框来要求孩子让孩子在游戏中瞻前顾后,而不能真正的融入角色乡下有儿童成长的沃土”乡下是美丽的,是童话滋生的原野,是梦想飞翔的地方 带有浓郁田野色彩和气息的《草房子》不就是曹文轩深藏内心的乡村生活吗?我来自农村,对乡村的回忆是夏日的夜晚,繁星点点,趁着夜色,常与同伴在户外尽情玩游戏累了就围坐在大人旁边纳凉,享受着扇子传来的习习凉风缠着村中的长者讲故事,那是何等的乐趣乡下物质生活虽然贫困,但乡间广阔的天地却赋予孩子一个美丽值得回忆的童年,培养了人间最纯厚的品格。
而如今的孩子,物质生活非常富有,但缺少自然的滋养,缺少玩伴天冷了不能进行户外活动担心孩子着凉,天热了户外活动温度过高会中暑,还会有蚊虫叮咬等等真正适合孩子出外游戏的时间是少之又少和家长交流中经常会听到家长说:孩子吃饭要哄着吃、跑着喂;经常会在课堂上看到孩子在手工活动中说“老师我不会,你来帮我”;放学后家长看到孩子衣服脏了就会说下次小心点,别再把衣服弄脏了等等我们不能把孩子当做笼中的小鸟,毕竟圈养的鸟儿是不能成大器的 第二篇:解放儿童 陶行知的六大解放说:解放儿童的头脑,使之能思;解放儿童的双手,使之能干;解放儿童的双眼,使之能看;解放儿童的嘴巴,使之能谈;解放儿童的空间,使之能接触大自然和社会;解放儿童的时间,使之能学习自己渴望学习的东西可在幼儿园的教育中我们也会看到这样的现象:绘画活动老师说今天的主题为《美丽的大海》主要是教画轮船为了培养孩子们的创造性,老师提供了各种各样的轮船,欣赏、教画,并让孩子自由选择喜欢的画在画纸上一个孩子迟迟不下笔,老师问:“为什么?”他回答:“美人鱼漂亮!我想画美人鱼!可是我不会画老师既苦口婆心又严厉地劝阻孩子:今天学的是画轮船,美丽的大海上怎么能不画轮船呢?所以这个孩子的作品便是勉为其难画出的轮船。
如果,老师告诉这个孩子美人鱼就是把一半人和一半鱼画在一起,也许他会画出人脸鱼身或者鱼脸人身的美人鱼来,说不定还会画出一个热带鱼形象的美人鱼来,我想这也许是最有趣、最美丽的童画了还有一种现象就是我们教孩子在画大海时总会说大海是蓝色的,要用蓝色的彩笔;小草是绿色的,要用绿色的来画……如有个别孩子画出了不一样的.色彩,老师就会说画错了既然是培养孩子的创造性,就让孩子自由想象创作自己认为最美的画面一直以来,我们都在说教育儿童为主题,也说培养创造性,但是我们老师、家长真的理解这一点吗?在实际的教育活动中做到了吗? 第三篇:走出误区 从“三寸金莲”到“超前教育”书中的这些描述无不让人痛心与反思在幼儿园中班,孩子已经去学了英语、钢琴、舞蹈、绘画,还有一些跆拳道、溜冰、快速识字等五花八门的班应试教育PK素质教育总是前者胜当前的教育环境使家长们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费尽心思,一起交流时对于孩子在班的成绩是津津乐道家长们不知道,顺其天性是儿童成长的根本蛹未必就一定会变成蝴蝶,而蝴蝶却一定是由蛹变来的当蝴蝶还潜在于蛹的形态之中的时候,我们任意地要求蛹长出美丽的翅膀,要求蛹也像蝴蝶那样翩翩飞翔。
多可悲的举止啊! 可现在幼小的儿童不就是任社会摆布的蛹吗?家长为了自己的理想能在孩子身上实现,为了自己在朋友面前的面子,超前识字、超前教育、过热的幼儿英语学习等不合孩子天性的教育却存在着,经久不衰于是孩子在一项项兴趣学习中失去了兴趣,失去了自己快乐的童年,失去了应有的童趣如今面对日益激烈的环境,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我们可以理解,可“拔苗助长”的做法却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作为家长,是否应静下心来,顺应自己孩子的天性,制定一份适合孩子成长的计划,不要人云亦云,追着流行走同样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能顺应孩子的天性,真正以儿童学习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学习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把孩子快乐、自由的童年还给他们! 要解放儿童,不是教师单方面可以完成的,他需要家园共同的合作《纲要》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