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征胜利万岁》教学设计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docx
7页高中语文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长征胜利万岁【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长征的背景 2.学习场面描写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 3.赏析本文的语言,分析句子的含义,把握语句的作用4.探讨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赏析本文的语言,分析句子的含义,把握语句的作用教学难点】学习场面描写中运用的表现手法,体会表达效果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共经过14个省,翻越18座大山,跨过24条大河,走过荒草地,翻过雪山,行程约二万五千里,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坚强意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长征胜利的激情岁月——《长征胜利万岁》 二、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 杨成武(1914.10.27.—2004.2.14),福建省长汀县客家人,是中共的优秀党员,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于1929年参加革命,193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7岁当上团政委后任红1军团第1师政治委员,指挥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为创建新中国立下了不朽功勋1955年被授予上将军衔1955年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一级解放勋章,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杨成武回忆录》,主要讲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解放战争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事件。
2.写作背景1935年6月12日-7月7日,中央红军部队翻越四川夹金山、梦笔山、亚克夏雪山、昌德山、打古山1935年8月29日-8月31日,全歼堵击红军北上的胡宗南部第四十九师,打开了进军甘南的门户后与张国焘领导的红四方面军会合然而,因为张国焘坚决南下而反对中央的“北上路线”,冒险度过大草地的中央红军与张国焘的红四方面军又被迫分裂1935年9月17日,攻占天险腊子口,进入甘南哈达铺1935年10月7日,翻越六盘山1935年10月19日,抵达吴起镇(今陕西吴起县),标志着红一方面军长征胜利结束吴起镇不仅由此成为了党中央与红军长征的落脚点,而且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奠基大西北、开创中国革命新局面的出发点 3.文体简介回忆录是一种自传体作品,其口吻常闲逸而亲切,注意的焦点通常在作者所知的人物、事件或时代上回忆录的写法可以根据自己的经历详细地写出一个阶段的生活,也可写一个侧面写作回忆录要注意“真实、广泛、突出”真实,就是客观地记载作者的经历和观感广泛,是指回忆录不仅要回忆个人,而且要以个人为主线,串联与之有关的人和事,广泛触及生活的每个角落,反映社会的历史面目突出,是指回忆录中的人物要处于首要地位,所列事件要典型,有一定的代表性,提及的其他人物要有个性,不是平平淡淡的叙述。
4.了解“吴起镇”吴起镇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大将吴起(约前400年)屯兵驻守而得名1935年,毛泽东率领的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吴起镇成为长征落脚点而名播中外该镇历史悠久,胜利山因“割尾巴”战役而闻名天下,新窑院设有毛主席纪念馆,是革命老区,历史重镇5.明确字音巍巍(wēi wēi) 熙熙攘攘(xī xī rǎng rǎng)运筹帷幄(wéi wò) 寒噤(jìn) 长途跋涉(bá shè)6.解释词语长途跋涉:指远距离的翻山渡水,形容路途遥远,行路辛苦久别重逢:指朋友或亲人在长久分别之后再次见面互诉衷肠:形容相互之间诉说对对方心底里的感情,通过诉说,大家会有进一步的了解拍手称快:拍着手说痛快多用来形容正义伸张、公愤消除时大家高兴满意的样子运筹帷幄:在帷幕之中指挥、谋划后泛指策划机要艰苦卓绝:形容斗争十分艰苦,超出寻常三、整体感知 1.如何理解题目? 【明确】 “长征”又被称为“二万五千里长征”,是1934年至1936年间战略转移的专门用语长征胜利”是指1936年10月,红一、二、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万岁”蕴含着作者对参与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行动并取得胜利的自豪之情。
2.速读全文,标划重点信息,找出本文的行文线索 【明确】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时间顺序按时间顺序由先到后,使文章脉络清晰 3.理清思路,划分层次结构 【明确】第一部分(第1-8段):我们终于抵达了吴起镇第二部分(第9-20段):我们在毛主席的指挥下,歼灭了蒋介石派来“追剿”的二马骑兵第三部分(第21段):与军委警卫连、工兵连在左权参谋长的率领下消灭了千佛山的一股反动民团第四部分(第22段):离开吴起镇,前往陕北甘泉,中央红军与红二十五、二十七军胜利会师第五部分(第23-31段):回忆在吴起镇时,“我”与黄开湘在前往参加召开的全军干部会议途中遇到了邓小平同志第六部分(第32-46段):全军干部会议召开,毛主席发表讲话,大家受到鼓舞,最后进行全体会餐四、深入探究1.人物探究阅读《长征胜利万岁》一文,思考红军官兵身上体现了什么样的精神品质?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①坚强乐观,对革命胜利充满信心经历了艰难的长途跋涉,终于迎来了长征的胜利,战士们沸腾欢呼,兴奋激动;在全军干部会议上,作者听了毛主席的讲话,更加明确了革命目标,对胜利充满信心②不怕牺牲,勇敢战斗在吴起镇战斗中,尽管战士们极需休整,但是为了保卫边区人民的革命胜利果实,奋不顾身投入战斗,并且取得了胜利。
③亲民爱民,也深受百姓爱戴工农红军打掉了地主豪绅的反动民团,老百姓欢天喜地慰问红军,可以看出红军的威信④遵守军纪,服从指挥尽管经历了艰难的长征,红军官兵还是列队进入吴起镇;在战斗中,听从统一指挥,歼灭敌军2.写法探究文中出现了多个场面描写,请任选其中一个场面写一段赏析文字(从写作手法,表达感情等方面)文中第14段至19段详细描写了红军在吴起镇伏击并歼灭敌军的场面赏析:作者描写该场面时多用细节描写,抓住了人物的动作、心理进行细致的描绘,营造了战前的紧张氛围;又通过写红军迅猛进攻以及敌人落败的状况,“敌人无法控制坐骑,纷纷从马背上跌落下来有的腿还挂在镫里,硬给马拖着跑了”这一细致的描写,形象地再现了敌人溃败的狼狈通过这个画面的描写,让读者仿佛置身于真实的战争场景中,引起了读者的共情,同时对长征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3.语言探究(1)《长征胜利万岁》中有不少议论抒情的句子,试举出两例并加以赏析苏维埃!多么亲切的名字啊,见了她,像见到久别重逢的亲人可不是,自从去年离开瑞金、于都河,无论在巍巍的雪山上,还是在茫茫的草地上,不管是在怎样艰难的日子里我们都惦念苏维埃赏析这段写作者到达吴起镇后看到“区苏维埃政府的牌子”的感慨。
长征途中历经艰难,但是红军战士们始终惦念苏维埃,写出了战士们坚定的信念,也指明了长征胜利的原因你们——党的领导人,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党的事业,为了红军的胜利,不知疲倦地操劳着,全都消瘦了,花去了多少心血啊!你们在这艰苦卓绝的斗争中,运筹帷幄,把我们从一个胜利引向一个新的胜利,是多么不易啊!要说辛苦,你们最辛苦了!赏析这段写作者去参加全军干部会议听到毛主席“同志们,辛苦了!”的问候时的感慨毛主席等党的领导人为了革命不知疲倦地操劳,这一点全体官兵都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的这段话写出了以作者为代表的红军官兵对党的领导人的爱戴之情,也说明了红军长征胜利的重要原因2)语句作用探究如何理解毛主席“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和在当时的意义明确:①毛主席对长征的总结和评价,使文章从上文写红军指战员对长征胜利的激动和兴奋,上升到对长征胜利的理性认识层面,是文章内容的深入与推进,使读者能够更全面、准确、深入地理解长征胜利的意义同时,以长征的史无前例、长征的伟大和长征精神,为节选部分的标题“长征胜利万岁”做了一个必要有力的注脚“长征胜利万岁”绝不仅仅是一种激情之下的举动表达,而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这一壮举的高度赞扬,是对长征胜利的一种源于理想信念的热情欢呼②毛主席这句话使红军指战员的革命信念更加坚定,激发了红军指战员对革命胜利的信心。
这句话告诉红军指战员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开创的是一次史无前例的伟大事业,这是一个推翻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事业,是一个必定走向胜利的事业在当时红军长征损失巨大,革命力量锐减得情况下,有利于及时打消有可能在一些人心里产生的消极悲观情绪,使红军指战员认识到共产党和红军力量的伟大,认识到所从事的事业的伟大,看到革命的光明前途,坚定理想信念,增强革命胜利的信心4.写作特点(1)语言通俗易懂《长征胜利万岁》中很少使用过多的修饰语,也没有使用过多的修辞手法文章多用口语、白话,甚至直接引用毛主席的讲话,且多是直接抒情,朴实无华2)叙事结构清晰整篇文章都是围绕着时间和地点这两条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文章按照地点的变换分为两个重要部分,每个部分都是按照时间顺序来记叙的5.概括文章主旨 这篇文章以长征为背景,主要记叙了红军在吴起镇歼灭敌人追兵并消灭反动民团后前往陕北甘泉,最终胜利会师的故事;并回忆了在吴起镇附近召开的中央全军干部会议本文描写了红军长征的艰难,长征胜利的来之不易,表达了作者对长征胜利的自豪与喜悦之情,以及对革命胜利的信心课堂小结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特有的魅力使它就像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中国工农红军的长征是一部史无前例、雄伟壮丽的史诗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八十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五、拓展阅读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背景:1934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为粉碎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保存自己的实力,也为了北上抗日,挽救民族危亡,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了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一路上,红军战士击溃了敌军无数次围追堵截,他们跋山涉水,翻过连绵起伏的五岭,突破了乌江天险,四渡赤水,越过乌蒙山,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爬雪山,过草地,最后翻过岷山,历经十一个省,于1936年10月到达陕北,总行程二万五千余里,是人类史上一个伟大的事件一辈子的“长征”翟俊杰,这个名字总是与“八一”“军旅”紧密相连,表现抗日战争正面战场的电影壮歌《血战台儿庄》,展现三大战役的系列史诗《大决战》,特别是那部有血有肉的恢宏之作《长征》,均出自其手三十年来,翟俊杰如同一名虔诚的朝圣者,沿着百年中国的足迹步步探寻,也书写出属于他自己的“长征”诗篇。
1941年,翟俊杰出生在河南开封一户清贫的知识分子家庭翟俊杰幼时记忆最深的,就是祖父屋里浓郁的书香味我到现在依然清晰记得,祖父教我学《岳阳楼记》的情景,他念一句,我背一句,然后逐句讲解,直到如今我仍倒背如流翟俊杰出生之际,父亲因宣传抗日被日本宪兵抓进监狱,遭遇严刑拷打从小发酵的家国大义与革命之火,让翟俊杰充满了军人的血性而传统文化与淳朴民情的濡染,则为他日后毅然从军,立志为革命书写铺就了道路17岁时他参军成了一名文艺兵其间他先后经历了两场战争,即1959年的平叛战役和1962年的边境自卫反击战每逢战事,文艺兵们必然挺身而出,赶赴前线,鼓舞士气亲历战争,让翟俊杰对对战争题材有独到的理解从与杨光远联合执导电影《血战台儿庄》开始,先后导演的《共和国不会忘记》《大决战》等作品都深受好评,但最为人称道的,则是翟俊杰“三拍长征”每一次拍摄,于他而言,都意味着一次朝圣,而每一次回归历史,他都能以创新求突破,为长征的影像建构打开一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