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禅修忆持本尊和胜义的最殊胜窍诀.docx
1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禅修忆持本尊和胜义的最殊胜窍诀 禅修忆持本尊和胜义的最殊胜窍诀 敦珠仁波切(dudjomrinpoche)开示 不管怎样,假设你不能几个月或几年长期的勤于修持这些法门,你的心是无法永保平和的你所谓的禅修将会是不清明的,而且你的生命也将终老于这种浑沌的处境这是一件多么令人忧伤的事你可能会想知道,\什么是最适合我的方法呢?\宛如佛所说的:藉此禅修及忆持,即使是成熟的五无间业也能被清静 修持圣观世音菩萨,能够清静任何及全体的不善业,即使是成熟的五无间业当我们于禅修心的本性时,同时观想本尊的像及口诵真言,如此那么能清静累劫所积的恶业当恶业及障碍被清静时,禅修的证量会自然的现起,你不成能错失它在不断持诵[OMMANIPEDMEHUNG]时,无论是否以念珠记数,你观想你自身为观世音菩萨本尊,白色,一面四臂此刻,要用你心的眼睛领会的望见本尊的全部形貌,可能会有点困难 尽管如此,你的禅修是不会有危害的你可以只想[我是观世音菩萨]并且保持着这种想法,逐渐地当你对比熟谙此项修法时,你将可领会的观想 如你能潜心一致的思维[我是观世音菩萨,亮堂且空的像彩虹般的显见],当你不断地持诵咒语,逐渐的,平和的心就会展现。
然后,把自身观为观世音菩萨的这种专注放开,让心很自然的,并且尽可能长 久的,止于它的本质上此后,大手印的体验将会开展当你在诵咒时,让心专注于不断的咒声上不要想[这是顺耳的声音]或[这是不高兴的声音]、[这声音太吵了]或[这声音有气无力],只是专注于声音的本身上心的平和将开展 不但如此,正如佛所说的:[藉禅修或忆持它,即使是成熟的五无间业也能被清静]禅修观世音菩萨的形、声,可清静无量的不善业或障碍身为禅修的初入门者,当我们的心住于自然、无念且不断持咒下,可能会察觉我们的心变得担心宁遇此处境,可以中断持咒,尽量耐久且不分神的,将心专注于其本然的样子 很重要的事是应向无二无别的上师与观世音菩萨祈求,苦求扶助我信服上师及观世音菩萨,对众生进展出慈悲心与证得大手印结果应念诵功德回向及利益众生一祈请文来终止修持 当你作大礼拜时,你应领会的观想三宝及三根本显现在你面前的虚空中,并弥漫整个宇宙为了长养猛烈的信以与恭敬心,你身作大礼拜,口念皈依祈请文,意保持信仰与恭敬心的态度,这些为大礼拜的修行重点献曼达供时,你再次地观想三宝及三根本,以全宇宙无论是形状上、味觉上、触感上、嗅觉上或声音上的巧妙珍品抚养他们。
你观想这些供品无量无边,三宝与三根本也全然的采纳与享用这是修持的重点应牢记在心 如你正念诵百字明,你就想你的根本上师以金刚萨埵的外型呈现,坐于你的顶上你向他忏悔,苦求他清静你自无使以来所造的深重恶性循环业然后,你一边观想甘露自形状为金刚萨埵的上师流出,一边 念诵若干百字明甘露弥漫你的全身并溢出,你的恶业和罪障像煤炭水或污油般的流出体外这种个过程将使你清静你观想上师、金刚萨埵的身、语、意和你的身、语、意和而为一无二无别这些为金刚萨埵的修行要节 当修习上师相应法时,你可以以曾授予你最重要的灌顶、口传、解释及一般心灵指引者,为你的根本上师或以曾对你的心供给最大扶助者,是你的上师这个上师的本质显现为金刚持,并为本初佛金刚持及灌顶传承、口传及讲解的喇嘛所围绕深具信仰与恭敬心地念诵上师相应法祈请文然后苦求并采纳四灌,并将你的心与根本上师的心合而为一 论如何修,俗义谛和胜义谛皆是相依而存在的,就宛如便当与聪慧、阅历与空性修习加行即是便当在结果上师相应法中,上师与你合而为一,禅修安于万法到底的本质上 上师能指出道,并为修行道上的所依,因此在修习任何法之前,我们要先顶礼上师 然后观人身是难得、自由与暇满,人身是解脱道上的根本。
其次观无常与死亡,万法不离无常并趋向死亡一个人即使死了也无法解脱,务必持续轮回,一次又一次的出世,这就是轮回的本质之苦的理由再来我们深思这些,不管造了善业还是恶业,因果业力是不坏的以上称之为“罗道南余”:四种转心向道的方法,目的在于使我们厌离轮回,转向修行因此了解这些对于加行特别重要就犹如播种之前务必先犁田一样 此际,你所播的种子便是皈依三宝、发菩提心、献曼达以积聚福慧,修持金刚萨埵以得清净前述四种转心向道知见的建立,就宛如要是有田地才能够播种一样 欲了达胜义谛是务必建立在俗义谛之上的没有这个俗谛的人身做根基就无法了达心最真实的自性同样地,没有俗谛的修持、俗谛的善巧便当,便无法理解空性的本质俗义谛与胜义谛是无二的,了解这点分外重要 以皈依为例,就外而言,“恭确森”指的就是三宝佛、法、僧贵重的佛是法的来源,任何佛所显示的都是贵重的法佛就如向导,法就如道路,全心投注于这条道上的是僧宝 由于我们尚在轮回之中,由于我们有迷惑和苦恼,为离苦所以我们皈依,由于未见自性而无名烦扰伴随而来,造就这个色身在未了达万法自性之前,我们将这色身视为实有,将苦恼当作真实存在,亦视所皈依的三宝为实有。
因此就外而言,我们要虔诚地皈依佛法僧从外来说,佛、法、僧也是一种像征,一种引导我们超越轮回的善巧就胜义谛而言,佛、法、僧就在我们内心之中到底来说,心是空性与光明的胜义空本觉,具有本觉一心本身即是贵重的佛就外地人而言,藉由声音与意念传达使我们闻法后能够加以修持 从内的层次来看,它亦是空性的本质上空性不曾有过休止,遍在无碍是本觉光明的显视,是心最原始的境界就外而言,僧宝是将心安住于佛法的人,但就内而言,僧宝是遍一切处,含摄一切的显现 但是由于我们无法体认出本俱的圆满,所以务必皈依外在的佛、法、僧修习加行时,以殷切虔诚的[意]来观想皈依境,以谦恭的[身]做大礼拜,[语]那么持诵皈依文,拜完后静坐,融入自己的观想之中,并了解到主体、客体,及所做之事本身就是[本觉]静坐的那个人是自己,皈依境也是自己的创造,仅将心安住于本觉的本质,除了本觉无处可觅 佛在贤劫经中说到:[我如梦来示现,如梦来演绎佛法,到底而言,却未曾说法,也未曾来过]从这个观点看来,一切都只是对外境的觉受 关于修习皈依仪轨,俗义谛就是你虔诚顶礼的皈依境,胜义谛就是不作意,融入观想安住于自然 发菩提情意思是,假设所行一切都只是为了自己,便不是追随佛陀全知的道,并且会有障碍产生。
由于一切的众生都是我们过去世的父母,为了扶助他们解脱,所以我们发菩提心,发菩提心是佛陀思想 众生就像虚空般不成数,他们皆世我们过去世的父母,深受轮回之苦,欲救度他们免于轮回的想法就是发菩提心菩萨如是誓愿:[我愿度如父如母众生直至轮回空尽]从俗义谛来说,是有一个“我”在发菩提心,是有“众生”待救度,这个开启慈悲心的方或是由佛陀亲自宣说,这是俗义谛菩提心 就俗义谛的方法修习发菩提心,你观想一切众生,开展你的慈悲心,欲救度他们直至轮回空尽,直至证悟成佛依仪轨要求的次数持诵发菩提心文另一种教授是以自己的喜悦和别人的苦恼交换,呼吸时观 想将自己的喜悦、功德及乐因赋予众生,带走众生的苦恼,使他们免于受苦这样的修习分外重要 练习自他交换法,若没有培养菩提心、没有免除对今生的执着,便无法证悟成佛这是由于不对别人慈悲,对自己执着、对今生执着,所以无法解脱以上这些是修习俗义谛的菩提心 关于胜义谛的菩提心,佛报告他的弟子:[一切法皆如梦幻]由于所能表示的都会变更、消散,没有生来就恒常实有的事物我们视这个世界为实有,欲望驱使着我们,就像是一条绳子紧紧缠住我们,因而有了种种行为,没有止尽,这便是轮回无止尽的理由。
或许我们会这么想:虽轮回亦如梦,证悟成佛才是恒常实有,但佛却说涅盘本身一如梦幻,没有任何名相足以表达,也不是任何实质可触的事物 佛说:[色即是空],打个比方来说,月映于水,但水里并没有月亮,从未有过、无形色、是空性的佛亦云:[空即是色],空以“色”的形式显现,但你不能把“空”从“色”分开出来,两者是不成分的,不能视为不同的个体月虽映于水但水不是月,月不是水,你无法将映月与水分开一旦你超越了轮回,即是波罗密多,无有涅盘,其中亦无轮回 或许你会说:[那里明明有啊,不信你看!]但假设你真正地检查,那里并没有然后你会问这些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事实上一切都是来自于因缘和合什么是因缘和合呢?映月与水并非各自存在,月会显现在水面上就是因缘的和合清澈的水是主因,月是次因,两者和即为因缘的显现这就是主因和次因相遇发生的现像 更直接来说,主因或说轮回的根本就是我执,一切幻化的显现是次因,和合后就是三界轮回的显现一切存在的事物都不离因缘和合,这点确定要确定龙树菩萨说道:[离因缘和合,法也不复存在]当你进一步检查因缘和合的本质时,将察觉其本质为空,因此无“空”时亦无“法”大乘最到底的见地就是“空性”的知见地,空性的见地不存于小乘的教法之中。
假设你详查的话将会察觉一切都是空性的把戏,全体的法门学到结果将察觉他们的本质也是空性或许你会说,如此说来,我们理应不需要任何事物但须不必须是取决于你的心,光说空性是缺乏的,唯有真正地去实证才能明白假设你的心真的空了,就不会有希求、惧怕、快乐、苦恼、恶业,吃和穿不再是必要的,由于心已不受他们的束缚,就像是在天空里挥手,毫无一点阻碍 禅修的目的在于安住在空性的自然境界,了解外境的一切都是空性的,禅修就是为了要清净一切是空的本质,坚忍对空性的了达首先我们务必了解到底为何,明白一切事物最自然的境界就是空,并且了解空性是如何显示于俗义无反顾谛上 相对于空的本质就是轮回中一切俗义谛的显现,行者务必领会地了知真相及它如何显现,这样的见地分外重要若无此见地禅修将变得枯燥无味仅仅坐着说出世部一切都是空,就像是将杯倒立,杯内的空间是那么狭窄了解事物的要点是务必的,到底来说是没有受苦的众生,没有轮回,没有苦恼,一切就如清朗的天空一般,但由于因缘和合幻化的关系,相对世界中的事物产生了,而有在轮回中受苦的有情 众生 [空性是一切之母]中如是赞诵:虽欲宣说无上的聪慧,却无法用言语来表达。
它是完全超越语言、思想、概念的,不生亦不灭假设你问,它毕竟像什么样子?只能说是像虚空虚空是没有极限的,你无法找出哪里才是虚空的中央因此心虚空的特性来譬喻空性:宏大无边、自由、没有深度的限制,可以无限地扩大 然后你或许会说:[原来心的自性,到底的胜义空,就像虚空一样,没有任何局限]但它不仅是空性的,假设你去洞察将察觉有一些可“见”的东西“见”只有一个便于沟通的用字,你能“见”到它,加以禅修、安住假设你“见”到了空性的真实本质,那就是“一切诸佛之母”,以上所说是胜义谛的菩提心 接着是藉由金刚萨缍法来清净到底来说无有需要清净的事物,没有去清净的这个人,也没有清净这回事,但我们不能就此为止,无明染污还是会生起我执的幻化知觉只会使我们无尽地受苦,因此我们需要俗义谛的善巧便当来清净转化金刚萨缍是从实相本觉所产生,由于金刚萨缍的甘露之流,我们的染污完全地清净了,这是藉由观想、持诵百字明咒来清净全体事物最真实自然的本来面目自始就是清净的,宛如虚空一般这是金刚萨缍到底的清净 现在来说献曼达拉,这是为了积聚福德为什么需要积聚福德来开显聪慧呢?这是由于我们执着一切幻化的外境,有虚幻就有清净虚幻的方法,由于可以清净所以者何以也有积聚福德的方法。
抚养你的身,你所拥有的及荣耀是相对的、象征性地献曼达拉就胜义谛的见地来 说,以上这些都是不实有的,就像清朗空旷的天空假设你能安住于本初本觉的状态,就是胜义谛的献曼达及积聚福德 在与上师相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