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浅析小学语文教材的改编.docx
3页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浅析小学语文教材的改编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浅析小学语文教材的改编 【摘?要】?本文从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出发,以部编本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为例,举例论证小学语文教材的改编在“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个维度和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存在诸多共同点 【关键词】?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論;部编本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概括地讲具有“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个总体原则而小学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双重标准从本质上要求小学语文教师立足生活展开教学,要求教材能够生发于文化,并能够回归生活从苏教版、人教版教材到部编本教材更迭,不管是编写理念还是具体内容,都在极大程度上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不谋而合 ?一、体例安排:“生活即教育” 部编本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教授在接受《中华读书报》采访时不止一次强调部编本教材的“切实性”,具体而言,部编本教材和生活的结合度更高,正如陶行知先生所倡导的:“生活教育指示我们说:过什么生活用什么书”,“用书如用刀,不快自需磨。
呆磨不切菜,何以见婆婆”,受其老师杜威“教育即生活”学说影响,陶行知特别强调从生活的角度认识和实施教育,认为生活才是教育的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主张“生活即教育” 部编本教材在原有教材的体例基础之上多有增删,在改编理念上与陶行知先生多有相同就一年级教材而言,首先体现在实用篇目内容和难度的强化,一年级上册苏教版共41课,其中汉语拼音15课,识字8课,课文12篇,另有练习6课,而部编本减少到32课,其中汉语拼音减少到8课,识字增加到10课,课文14篇;一年级下册苏教版版39课,其中识字8课,课文24课,另有练习8课,部编本则减少到29课,识字8课,课文21课对同年龄学生识字量的要求也大幅提高其次在于教学类型增多,苏教版一年级语文原是拼音、识字和课文三种类型,另有复习巩固作用的单元练习,而部编本在此基础之上增加“口语交际”“和大人一起读”“读书吧”等新栏目,课型调整试图谋求应试技能和文化涵养的最大程度平衡,同时更强调口语、阅读等语文实际技能,争取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整体提升 二、和谐思想:“社会即学校” 在陶行知先生主编的识字教材《平民千字文》中,陶先生围绕1000个左右的常用汉字编写了许多生活短语来方便记忆,极富生活气息,试图将教育普及化、生活化。
陶行知先生主张“社会即学校”,认为学校要为社会服务,他曾大力改革学校教育脱离社会实际的弊端,立志把学校办成促进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力量,而这一点,在部编本的编排中也得到了有力体现 打开部编本小学语文一年级第一单元,首先映入眼帘的大图就是代表着56个民族的56个孩子服装各异,神态欣喜,欢呼着:“我上学了”,部编本教材开篇就渗透给初入学校的孩子们一种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理念,帮助孩子们正确地认识社会,在学校和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此外,不仅在理念,在具体内容上,部编本也在更大程度上强调切实性不同于苏教版或是人教版将口语交际作为单元练习中的一类题型,部编本将其独立出来作为一个单独的教学模块口语作为在“听说读写”中最为实用的社会性语文素养技能,曾经因为在考试制度中缺席而备受冷落,而在部编本的改编之下,语文核心素养中更贴近生活的部分更加受到重视,这一点在教材口语交际的主题选择上也有所体现,以一年级为例,部编本一年级上下册共有8次口语交际,题目分别是:《我说你做》《我们做朋友》《用多大的声音》《小兔运南瓜》《听故事,讲故事》《请你帮个忙》《打》《一起做游戏》不难看出,主题选择更具有生活情景意义,在贴近生活的维度上,教授给学生的不仅是实用的语文表达技能,更是一种语文和生活息息相关的理念,将语文拉近生活,将书本推向社会。
三、寓教于乐:“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他将“做”放在第一位提倡“教学做合一”的意图在于试图把刻板无趣、脱离实际的教学改善为培养学生能活用知识,并且具有多方面能力的教育方式上来部编本对当下教材的改编在很大程度上有着同样的意识 最具代表性的是部编本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先学汉字再学拼音的调整,总主编温儒敏教授认为,“天地人”“你我他”以及《对韵歌》的初识,会让孩子对中国文字有一个有趣的印象,在学习的初期不会因为拼音而对语文产生畏难情绪,而“天地人”“你我他”等作为学习内容所折射的处世智慧、哲学思维恰恰反映出了中国文化的无穷魅力,虽然一年级的孩子对其深意难以理解,但其对中国文化略带神秘而深刻的第一印象将伴随终身,此后的教学都将是有趣的 此外,部编本十分重视孩子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培养,所以还新增了“和大人一起读”的栏目阅读是语文核心素养养成的重要途径,而当下应试教育体制之下,阅读的培养口号总显得有气无力,而在部编本教材中,阅读兴趣的培养不再仅仅是课堂之内的事情,而是发散到家庭中精选课外阅读的材料,借助于家庭阅读的轻松氛围,期待达到最为舒适有效的教育效果。
陶行知先生对中国的教育有着深远的思考,不得不说,他的理论具有强烈的前瞻意识,稍加研究与思考,总能读出不一样的意蕴理论需要在后人的理解中不断成熟,教材也需要时代的磨合,它需要来自学生和教师的建议,需要公众的理解,部编本作为一种公共意义上的工具性读本,它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一起期待着 【参考文献】 [1]陶行知.陶行知全集[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XX. [2]梁晓燕.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生活进化、教育进化的根本方法[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XX(09). [3]申国昌,唐子雯.陶行知义务教育理论与实践及当代价值[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XX(02).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