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平阳县南麂列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养殖专项规划.docx
66页南鹿保护区养殖专项规划南鹿列岛国家海洋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二二O年九月春季主要以不倒翁虫、圆筒原盒螺为主要优势种,夏季主要以绒毛细足瓷蟹、圆 筒原盒螺和不倒翁虫为主要优势种,秋季主要以不倒翁虫、寡据齿吻沙蚕、背毛背蚓 虫、圆筒原盒螺为主要优势利I,冬季那么主要以圆筒原盒螺、不倒翁虫、寡鳍齿吻沙蚕 为主要优势种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在5.34-18.34 g/m?之间,春季最高,秋季最低,春季与 其他季节之间的平均生物量水平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与春季出现了较多个体 质量大的棘刺锚参有关;栖息密度在20.87-46.471 ind./n?之间,秋季最高,春季最低, 除春季外,各季节之间平均栖息密度水平不存在显著差异(0.05VP)从生物量上来 看,棘皮动物除秋季外,均占显著的优势地位从栖息密度上看,多毛类占据对优势, 其次为软体动物图2-3南鹿列岛周边海域各季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分布从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分布情况来看,南鹿列岛西侧在各个季节均处于相对较高 的水平,而本岛各个番口底质多为沙质、碎石或贝壳碎屑,生物量水平较低;从丰度 分布来看,仍然是西侧海域显著高于本岛周边各季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处于相对稳 定的状态。
春季由于出现了个体质量相对较大的棘刺锚参,导致单个物种生物量累积 优势度较高七)潮间带大型底栖生物根据文献数据,2012年5月至2013年2月对南鹿列岛保护区内的12个条潮间带 断面进行了调查,共采集和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54种,其中,18个优势种分别隶 属于3门5纲12科2012年6月在南鹿大橘山岛厚壳贻贝增殖区潮间带布设2个断 面,定量采集到底栖生物16种,其中软体动物6种,藻类、甲壳类各3种,腔肠动 物、多毛类各2种A)鱼卵和仔稚鱼根据本次调查数据,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共发现鱼卵和仔稚鱼14种,隶 属于3目1()科,其中虾虎鱼科种类最多,有4种(占28.57%);其次为鲜科和石首 鱼科,各有2种(占14.28%)其中春季4种(鱼卵3种,仔稚鱼1种),夏季8种 (鱼卵1种,仔稚鱼7种),秋季1种(鱼卵1种,仔稚鱼1种,均有为1种),冬季 4种(鱼卵1种,仔稚鱼3种)南鹿列岛海域鱼卵、仔稚鱼密度分布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其中鱼卵以春季资源 密度最高(1.51 ind./mD,仔稚鱼以夏季资源密度最高(0.42 ind/m3)o南鹿列岛海域鱼卵主要分布在南鹿本岛的国姓番和火焜南区域,仔稚鱼主要分布 在本岛番口海域,但不同季节集中区域有所差异。
六)初级生产力根据本次调查数据,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南鹿岛周边海域调查站位初级生 产力为 4.11〜3803.63 mgCm%”,平均值为(220.53±530.62) mgCm %”,高生产力随 季节差异出现不同的区域春季初级生产处在较高水平,表层初级生产力为6.55-3803.63 mgCm^d1,平均 值为873.12 mgCm-2d-'o夏季初级生产力的范围为5.53-464.71 mgCm^d1,平均值 109.99 mgCm^d 'o秋季南鹿岛周边海域水温下降,潜在初级生产力比夏季明显降低, 分布范围为5.53-250.90 mgCm%”,平均值为42.18 mgCnr2dL冬季初级生产力分布 范围为 4.11/26.29 mgCm%”,平均值 17.42 mgCm M 'o表2-1南鹿岛周边海域表层光合浮游生物参数季节变化季节初级生产力 (mgCm^d'1)透明度(m)同化系数[mgC(mgChla h)'1]春季720.97±873.121.77±0.553.79+0.02夏季97.14± 109.992.56±2.004.00秋季42.18±58.200.59±0.403.68+0.04冬季17.42±23.960.79±0.342.94+0.03年平均220.53±530.621.42±1.323.60±0.40新生产力作为初级生产力重要组成局部,新生产力是指由外来营养盐支持,在维持真光层 群落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可向系统外输出的生产力。
由于新生产力是向更高营养级的 净输出,所以其提供了评价次级和更高级营养阶层生物可持续生产的依据南鹿列岛 位于东海海域,而且水质相对较清,其值接近5.5-501 gCm2yr-i之间供饵力南鹿列岛目前浅海区域利用自然饵料进行的养殖延绳式厚壳贻贝、牡蛎、扇贝等, 主要养殖品种为厚壳贻贝浮筏养殖贝类以浮游植物为主要食物来源,和海水中其它 自然生长的浮游动物以及筏绳附生软体动物一起构成水体中的食植性动物群体厚壳 贻贝的生态容纳量也就是在保持生态系统稳定的前提下,剩余的浮游植物全部被厚壳 贻贝利用的理想状态下所能到达的次级产量植食性动物的营养级为取1.05进行粗略 估算,生态效率取0.15按年平均初级生产力219.43 mgCnr2dl计算,海域厚壳贻贝 养殖最大次级生产力为29.95mgCnr2dL第七节南鹿环境状况南鹿列岛海域既是黑潮支流(台湾暖流和东海沿岸流的相互作用区),又是浙江 沿岸流和台湾暖流交汇的海区,流系复杂,锋面兴旺由于海区岛礁星罗棋布,受地 形影响,局部涡流亦十分兴旺,水体交换度好该海区夏季受台湾暖流水的控制,冬 季那么受江浙沿岸水的支配一)水温南鹿站年平均水温为18.7℃,同时呈现明显年周期变化规律,但位相约滞后气温 半个月,且幅值小于气温1 °C左右。
南鹿海域水温夏高冬低,月平均最高出现在8 月,为27.8℃,月平均最低水温9.6℃,年平均18.7℃,年温差18℃在台湾暖流的影响下,南鹿海区平均海水温度高于平均气温(16.5C) 2.2℃o同 时,在南鹿列岛存在一股水温低于其外侧得环南鹿低温水,在高低水温区之间存在一 明显温度锋在北关至大渔湾水域,由岸向外存在高温、低温、高温的带状分布,其 中间低温带二)水色和透明度据卫星红外线观测,浙江近海有一条北宽南窄混水带,南鹿列岛适值其末端外缘, 故成为浙江近海少有的清水海区,水色以绿至浅蓝为主,透明度一般大于2米,夏 秋季节最大可达7米以上3月中旬台湾暖流开始影响该海区,透明度逐步增加, 到10月份受江浙沿岸流影响,透明度开始下降三)盐度南鹿海域表层盐度呈向两高两低变化第一次高值出现在2〜3月,值为30.22; 第一次低值出现在4月,值为27.36;第二次高值出现在7月,值为33.22;第二 次低值出现在10月,值为28.04四)含沙量根据本次调查结果,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大潮期间平均含沙量范围为 0.119-0.2H ;小潮期间平均含沙量范围为0.101〜0.188含沙量分布具有良好的规 律,大潮期含沙量高于小潮期,且从面层至底层逐渐增高。
五)悬沙及底质粒度根据本次调查结果,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悬沙中值粒径总体上较为相似, 大潮时介于5.01〜9.31 jam之间,小潮时介于5.58〜12.12 之间悬沙中值粒径与 潮汛的变化有关,小潮汛悬沙粒径相对较粗,反之那么较细悬沙和底质均为属于粘土 质砂七)潮位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在32天的潮汐中,出现两次大潮和两次小潮,而在一天的 变化中,有规那么地出现两次高潮、两次低潮,呈现明显的半日潮特征,但潮汐的“日 不等现象''较为明显高、低潮位中既有高高潮与低高潮之分,乂有高低潮与低低潮 之分,存在着明显的“高潮不等''和“低潮不等”A)潮汐根据本次调查数据,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南鹿岛潮位站观测的潮位最大潮 差为6.22m,最小潮差为2.05m,平均潮差为3.96m最高潮位为3.10m,最低潮位为 -3.13m,平均高潮位为2.14m,平均低潮位为-1.82m,平均潮位为0.18m九)潮流根据本次调查数据,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期间,按潮汛进行比拟后可知, 就最大流速而言,大潮汛的最大涨潮流速与小潮汛的最大涨潮流速的比值介于1.14- 1.26之间最大流速依月相的演变总体上具有较好的规律。
各垂线实测最大流速的垂 直分布中,总体上表现为自上而下、随深度增加而流速减小的分布特征图2-4大潮汛(左)、小潮汛(右)垂向平均流速和流向矢量图平均流速(流向)中,潮流极值为0.81m/s(100出现于大潮航次的N4垂线;大 潮期间,平均最大流速总体上介于0.16〜0.81nVs之间;小潮极值流速流介于0.13〜 0.65m/s 之间十)叶绿素a本次调查数据显示,2019年5月至2020年3月南鹿岛周边海域四季叶绿素a浓 度分布范围为未检出至63.87 Rg/L,平均值0.43四个季度表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2.24±6.71) Rg/L, 10m层平均叶绿素a浓度为(0.71 ±0.84) pg/L,底层平均叶 绿素a浓度为(0.51 ±0.66) pg/Lo南鹿岛周边海域叶绿素a浓度的总体分布趋势呈现 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特征南鹿岛周边海域叶绿素a浓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春季(3.63 pg/L)> 秋季(0.67 pg/L)> 冬季(0.40 pg/L).夏季(0.37pg/L)o春季表层叶绿素a浓度的变幅范闱为0.13-63.87 pg/L,高值区出现在南鹿岛近岸 海域和飞云江、鳌江径流输入海域,总体呈现近岸高、离岸低的分布趋势;同时,春 季采样时刚好赤潮开始爆发,表层浓度的变幅范围大,相差两个数量级。
底层浓度范 围为未检出至2.49 Rg/L之间,分布趋势与表层一致,总体呈现近岸高、离岸低的分 布特征图2-5春季表层(左)和底层(右)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平面分布夏季叶绿素a分布相对均匀,整个海域处于相对较低叶绿素a浓度范围,表层叶 绿素a浓度分布范围为0.03-0.88 pg/L,表层叶绿素a浓度从南鹿岛向外呈现高-低- 高的分布态势;底层叶绿素a浓度范围为)jg/L,呈现低-高-低的分布趋势图2-6夏季表层(左)和底层(右)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平面分布秋季表层叶绿素a的浓度范围为0.24-3.16 jjg/L,表层浓度分布相对均匀,高值 区集中分布在南鹿岛近岸区域底层浓度范围为0.20-1.60 pg/L,底层浓度分布较表 层更为均匀,分布趋势较为明显,整体呈现以南鹿岛为中心向四周递减的分布趋势图2-7秋季表层(左)和底层(右)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平面分布冬季南鹿海域海水运动剧烈,海水上下混合较为均匀,表层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 变化范围为0.17-1.60 |jg/L,底层浓度变化范围为0.17-1.36 |jg/L,表底层平面分布较为均匀,出现零星点状高值区并向四周递减i2i«r mar ut.ir mwimw ixw wiw ui.ir imw iitsr图2-8冬季表层(左)和底层(右)海水中叶绿素a浓度平面分布第八节海域环境评价(-)水质评价根据本次调查数据,各季节水质情况变化较大。
根据渔业水域要求,按照《海水 水质标准》(GB 3097-1997)第二类标准进行评判,无机氮是主要超标指标,无机氮 超标率平均为17.67% (秋冬高于春夏);化学需氧量、石油类超标率平均为3.21%和 3.52%溶解氧在夏季底层出现异常情况,劣于海水水质标准第二类标准以下站点占 5.17%,其余站点均符合第二类标准要求南鹿保护区水域全年平均水质到达二类海 水以上标准,其中无机氮、化学需氧量和石油类随季节发生较大波动与历年温州市重点渔业水域(苍南县沿浦湾、平阳县西湾片、瑞安飞云江、乐清 湾、洞头区)相比拟,南鹿周边海域氮磷、COD、石油类均优于温州市重点渔业水域, 见下表(表2-2)根据2016-2019年全国海洋环境质量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