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地理《宇宙中的地球》文字素材5 人教版必修1.doc
2页宇宙中的地球地球的内部圈层人类在地球上已经生活了二三百万年,它的内部到底是个什么样子呢?有人说,如果我们向地心挖洞,把地球对直挖通,不就可以到达地球的另一端了吗?然而,这却是不可能的因为目前世界上最深的钻孔也仅为地球半径的1/500,所以人类对地球内部的认识还是很不准确的随着科学的发展,人们从火山喷发出来的物质中了解到地球的内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同时利用地震波揭示了地球内部的许多秘密1910年,前南斯拉夫地震学家莫霍洛维奇契意外地发现,地震波在传到地下50公里处有折射现象发生他认为,这个发生折射的地带,就是地壳和地壳下面不同物质的分界面1914年,德国地震学家古登堡发现,在地下2900公里深处,存在着另一个不同物质的分界面后来,人们为了纪念他们,就将两个面分别命名为“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并根据这两个面把地球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三个圈层 地壳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一般厚33公里(大陆)或7公里(海洋)地壳分为上下两层,其间是康拉德面,在10公里左右上部地壳只有大陆有,海洋基本缺失上部地壳主要为花岗岩层,下部地壳主要为玄武岩层地幔介于地壳和地核之间的部分是地幔,平均厚度为2870公里左右。
地幔也分为上下两层,分界面约在1000公里左右在距地球表面以下约100公里的上地幔中,有一个明显的地震波的低速层,这是由古登堡在1926年最早提出的,称之为软流圈,它位于上地幔的上部在洋底下面,它位于约60公里深度以下;在大陆地区,它位于约120公里深度以下,平均深度约位于60~250公里处现代观测和研究已经肯定了这个软流圈层的存在地核地球的中心部分为地核,半径为3473公里左右地核又可分为外核和内核根据对地震波传播速度的测定,外核可能是液态物质,内核则是固体物质地核的物质成分同陨铁相似,所有有时又叫“铁镍核心”地球内部不是均质的,平均地球密度为5.515克/厘米3,而地球岩石圈的密度仅为2.6~3.0克/厘米3由此,地球内部的密度必定要大得多,并随深度的增加,密度也出现明显的变化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而上升根据最近的估计,在100公里深度处温度为1300℃,300公里处为2000℃,在地幔圈与外核液态圈边界处,约为4000℃,地心处温度为 5500 ~ 6000℃地球的外部圈层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它包围着海洋和陆地大气圈没有确切的上界,在2000 ~ 16000 公里高空仍有稀薄的气体和基本粒子。
在地下,土壤和某些岩石中也会有少量空气,它们也可认为是大气圈的一个组成部分地球大气的主要成份为氮、氧、氩、二氧化碳和不到0.04%比例的微量气体地球大气圈气体的总质量约为5.136×1021克,相当于地球总质量的百万分之0.86由于地心引力作用,几乎全部的气体集中在离地面100公里的高度范围内,其中75%的大气又集中在地面至10公里高度的对流层范围内根据大气分布特征,在对流层之上还可分为平流层、高层大气等 水圈 水圈包括海洋、江河、湖泊、沼泽、冰川和地下水等,它是一个连续但不很规则的圈层从离地球数万公里的高空看地球,可以看到地球大气圈中水汽形成的白云和覆盖地球大部分的蓝色海洋,它使地球成为一颗“蓝色的行星”地球水圈总质量为1.66×1024克,约为地球总质量的3600分之一,其中海洋水质量约为陆地(包括河流、湖泊和表层岩石孔隙和土壤中)水的35倍如果整个地球没有固体部分的起伏,那么全球将被深达2600米的水层所均匀覆盖 生物圈 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
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