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博弈”文化特质及传承发展考据.docx
4页古代古代““博弈博弈””文化特质及传承发展考据文化特质及传承发展考据摘摘 要:要:““博弈”是中国古代体育文化重要分支,以中国特有的人文思想造就的文化艺术种类从先秦诞生的“六博”开始,到后来以发展成以“亦博亦弈” 、 “弈” 、 “博”为分类的博弈分类,种类繁多的古代博弈文化展现出独特的艺术特征关键词:关键词:博弈 分类 文化特色“博弈”是人类开启智慧后诞生的一种智力娱乐竞技,其伴随社会更迭发展传播种类日趋丰富,逐渐成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重要一脉一、传统博弈文化诞生与异变在古代体育文化中, “博弈”泛指棋类对弈和多种投掷讨彩活动孔子曾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不亦有博弈者乎?为之犹贤乎已 ”体现出博弈是伴随人们生活温饱之余的一种娱乐消遣从古至今, “博” “弈”之间既有密切关联又有明显区别 “弈”体现的是智慧的对决,而“博”有运气较量之意 《说文解字》解释“博”:“局戏也六箸十二棋也 ” 《说文》 、 《左传》及扬雄之《方言》解释“弈”为“围棋” 汉学家班固曾以问答形式讲述了“博”与“弈”的区别:“今博行于世,而奕独绝,博义既弘,奕义不述,问之论家,师不能说,其旨可闻乎?” “弈”只是单纯的棋类行为,要用智慧行棋,其结果不靠运气。
而“博”主要靠的是运气,偶然性很大,即使有胜负,也没有什么公平可言对此,古人也有评论:“以智力求者,喻如弈棋,进退取与,攻劫放舍,在我者也 ” [1]104 中国传统博弈历史可追溯到三千年前夏朝的“六博” ,史书载云:“传通博,局戏也六着十二栗也古者乌曹作传 ” “六博”是一种掷釆行棋游戏,棋子十二枚,六黑六白,每人六棋相博,因此叫六博此棋棋盘分十二道格局,博弈时先掷釆,后行棋,以投掷点数在行走棋子,以阻隔对手棋子前行为目的在棋盘两头各放置“水” “鱼”两子,双方行棋将对方逼近此处,则水食鱼,每食一鱼得二筹,得筹多者为胜这种博弈在当时仅在贵族阶层流行直到春秋时期,社会发展,六博才得以流行各个社会阶层 《史记.滑稽列传》:“若乃州闾之会,男女杂坐,行酒稽留,六博投壶,相引为曹,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前有堕珥,后有遗簪,髡窃乐此,饮可八斗而醉二参 ” 《战国策.齐策》记载道:“临淄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踘者……” [2] 74此时“六博”和其他博弈娱乐在社会上普及流行,原本的愉身心的活动逐渐演变成“戏而取人财”的赌博方式这种以博取钱财为目的的博弈娱乐对后世新的“博弈”种类诞生和娱乐形式,产生重大影响。
二、博弈种类和特点古代的博弈活动大致可按对思维要求以下三类:1、 “亦博亦弈”类此类体育活动游走于“博” 、 “弈”之间,种类非常多,很受大众欢迎六博、樗蒲、麻将,是其中最典型的项目 “六博”博分大博和小博两种,古志载云:“古者大博则六箸,小博则二茕 ” 游戏时双方互掷骰子,按点数进行行棋,其结果看那方获点数居多为胜樗蒲”也是我国古代的一种棋类游戏,其游戏规则复杂多变,要有高超的投掷技巧和运筹心理,对手动和脑力都有很高要求自魏晋时起,这种游戏的娱乐性逐渐代替六博,成为社会主流博弈运动樗蒲的比赛形式与将棋很相似,看似简单实则复杂多变玩家先投掷五木,根据所投内容来行棋在比赛过程中可偷袭对方马将其绞杀和阻止在所有棋子中“五木”的投掷十分关键,投掷的好坏是决定比赛胜负的重要依据投掷者如果投出全黑别称为“卢”点数十六,是最大的点数,有两次行棋机会;如果投掷出二雉三黑被称为“雉” ,仅次于“卢”有十四点;如果投掷出二犊三白被称为“开”有十二点步数;如果投掷出全白棋子称为“白”有八点行棋步数这四种投掷被称为“王彩” ,投掷者能投出这四种王彩点数有着很大的幸运其它投掷表现如一雉二犊三白称作“开”其彩点为十二;一雉一犊三黑称为“塞”点数十一;二雉二白一黑称为“塔”有五点彩数;二犊二黑一白被称作“秃”有四彩点;三白二黑被称为“撅”彩点为三;二白三黑被叫做“枭”彩点为二。
后六种投掷点数为杂彩,是普通点数参与樗蒲博弈双方的搏杀从投掷开始,投掷的好坏就在转瞬间,这也使得双方战局并非一成不变,很多时候受压制者能够借助一两次投掷出“王彩”而绝地反攻、反败为胜对于初学者来言,行棋好坏完全依靠投掷五木运气决定,而对于有着长时间游戏玩家而言,在实战中逐渐掌握了投掷的力道等技巧,获胜成功率远超于初学者樗蒲在《晋书》的《刘毅传》和《陶侃传》中都记载了晋人饮酒掷五木,行樗蒲的事迹樗蒲之骰用木制成,呈银杏状两头尖锐,中部为正方体,边角带弧形这种形状既便于人们通过投掷使其滚动,人们在正方休上染色镂彩,鲜艳夺目麻将是有着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博弈运动,原属皇家和王公贵胄的游戏,其历史可追溯到三四千年以前在长期的历史演变过程中,麻将逐步从宫廷流传到民间,到清朝中叶基本定型 相传明朝名为万饼条的人在“叶子格戏”的基础上创造麻将,以自己名字“万、饼、条”作为三种基础花色牌分“万” 、 “索” 、 “筒”三门,每门一至九,各四张,另“中” 、 “发” 、 “白” 、 “东” 、 “南” 、 “西” 、 “北”各四张,共一百三十六张,后增花牌和百搭牌通常是四人同戏,每人十三张,以最先组合成四组及一对牌者为胜。
从发展角度看,麻将可以说是最能代表中国古代博弈类游戏运动项目从麻将形状特征文字雕刻,数量玩法展现出纯粹的中国民族特色正是这种民族文化最为国人接受,麻将也就成为中国从古至今传播最广最普及的运动从麻将特性上演化而出的另一种娱乐消遣用具——牌九它又称骨牌牌九每副有 32 张,用骨头、象牙、竹子或是乌木制成,每张牌呈长方形,正面分别刻有以不同方式排列的由 2 到 12 的点子牌九一般是 4 个人一起玩,而且玩法多种,变化多样这种娱乐玩法更趋简单,能够快速分清输赢,逐渐发展成博弈的新形式除此之外,此类博弈还包括很多种类,在历史行进过程中不断诞生和泯灭2、 “弈”类体育活动此类体育竞技主要以围棋为主围棋是中国特有的棋类,在春秋时期就已广泛流行《左传》中就可找到有关围棋记载最初围棋棋盘为十七道纵横,到了隋唐时期,棋盘和玩法都得到极大补充完善,棋盘也发展成十九道终极网格版本,围棋套路招式也因此变幻无穷魏晋时期围棋已经有了等级评定 《艺经﹒棋品》记载:“夫围棋之品有九,一曰入神,二曰坐照,三曰具体,四曰通幽,五曰用智,六曰小巧,七曰斗力,八曰若愚,九曰守拙[3]79”棋品的等级划分,对后世围棋推广普及产生极大影响。
南北朝时期,有关围棋论著已经大量出现 《隋书》中记载就有十七种之多其中以湘东太守徐弘撰写《围棋势》褚思庄的《建元永明棋品》 ,王子冲的《棋势》 ,梁武帝的《围棋品》等围棋著作较为有名[4]52围棋在唐代迎来大发展时期,社会各个阶层都十分嗜好围棋运动围棋布局也进入科学、合理、定型的成熟阶段唐宫庭中经常举行围棋比赛,唐玄宗、德宗、顺宗、宣宗等诸帝都是围棋积极参与倡导者,宫中不但男子喜爱围棋,女子也积极参与在宫中有特设的棋博士负责教授宫女下棋在帝王将相影响下,唐朝社会围棋运动开展得兴旺发达,涌现出很多围棋高手围棋原理简单,双方执黑白二色棋子轮流布棋,以本方棋子围困对方棋子路径,并伺机进行绞杀,最终以盘中棋子个数和棋局来判定胜负 围棋简单易学,人人都可参与,但要下好围棋确实极难之事这也使围棋成为最具智慧和毅力挑战的博弈运动3、 “博”类体育特质博类体育娱乐主要有“投琼” 、 “五木”以及“骰子选格” “白鸽票”等 “投琼”是在秦汉时期流行的一种博类活动从古籍中以无法考证其运动规则原理,仅可看出这是一种投掷类娱乐活动 “五木”是由樗蒲中的骰子演化而来,是去掉樗蒲众多棋子仅以投掷骰子决定输赢的一种娱乐,曾于两晋时期广为流行。
“骰子选格”简称“骰子格” ,是用一种正方体六面刻画点数的投掷活动以掷骰子的点数为依据来进退的升官游戏骰子有六个,玩时两两投掷,以两者点数多者为“贵” ,数少者为“贱” 在秦汉时期,一种群体博弈类活动“白鸽票”就已经在社会上开始形成 “白鸽票”类似于现代彩票,是以大众购买数字,与主办者数字进行对比来判断输赢的一种游戏此种白鸽票曾在战时成为军队筹集军需的方式很多朝代在国家财库空虚、各地建设、建围筑堤、建营练兵等需要大量款项时期都曾组织发行白鸽票这种白鸽票随着朝代更迭也在逐步演化,现如今的六合彩就是从古代白鸽票演化而来的一种赌博竞猜方式班固在《弈旨》一文中写道:“博悬于投,不专在行 ” [5]157 体现出投掷骰子具有很大偶然性,这也是对参与博弈之人心存侥幸希望投出大点的魔力因素这与运用智力赢取对方有很大的区别,它靠的是运气,不是头脑三、博弈游戏背后的人文哲学博弈项目的丰富,体现出古代先人睿智的同时,更展现出中国古老智慧思想的理论价值观从博弈发展看, “六博”是“亦博亦弈” ,后起的樗蒲、双陆以及叶子戏都比它要复杂,玩起来也更有趣,围棋是一种单纯的弈类活动,规则虽然简单,却拥有十分广阔的落子空间,其变化多端,复杂深奥,这也正是围棋的魅力所在。
《梨轩曼衍》中曾这样描述:“围棋初非人间之事,乃仙家养性乐道之具 ” 正因为“博”和“弈”代表了这样的价值取向,使得博弈活动在历史发展演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相对固定的团体智力高者,多玩弈类游戏;智力低者,多有博类游戏;不高不低者,玩在亦博亦弈之间赌最易与“博”发生联系依靠智力的弈类比拼,胜负往往不出预料;而“博”则不同,它需要依靠运气和偶然,正所谓孰输孰赢,殊难预料至于亦博亦弈,因为有运气的成分在内,所以免不了金钱的参与,但既有智力因素的存在,不可能赌得很大真正的大赌,都发生在“博”身上从博弈展现出的人生价值来看,大多数人的成功,不仅是依靠其中某一单纯手段,而往往是个人的努力与命运的关照相辅相成,这也成为博弈活动从古至今得长盛不衰的诱惑因素参考文献[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2.[2]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Z].北京:中华书局影印,1980.[3]刘文淇.春秋左氏传旧注疏证[M].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4]何薳.春渚纪闻[M].张明华点校.北京:中华书局,2007.[5]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Z].北京:中华书局,20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