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备课.docx
11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十二单元备课 第十二单元 过年 元 日 教材分析 这首诗的是宋代政治家王安石在有关春节的古典诗歌中,没有一首能像王安石的这首《元日》那样流传至广,影响深远 这首七言绝句之所以获得历代人的爱好,不仅在于它节奏明快,语言流畅,雅俗共赏,更主要的是在于它通过对春节风俗的描绘,表达了全民族欢庆佳节的美好祝愿和共同追求更加是诗歌中“总把新桃换旧符”一句中的“总”和“换”字,表达除旧布新不成逆转的规律和坚强的信念 题目《元日》元日,本意为吉日,我国古代以正月初一为元日,为一年的第一天 “爆竹声中一四除,春风送暖入屠苏这句是说在欢快的爆竹声中又送走了一年,在送暖的春风中,合家欢饮屠苏美酒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句说在守夜中,千家万户迎来了曈曈红日,然后用新的桃符来换去旧符 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 教学目标 1、认会5个生字,写会5个生字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和默写 2、查字典,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提出不懂的问题 3、了解诗句所描绘的欢天喜地、热喧嚷闹的节日景象,感受诗中表达的全民族欢庆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教学重点、难点 初步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气氛,体会人们的美好愿望 拓展习题 1、 默写古诗 元 日 , , 2、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想像画面,并把想像到的内容用通俗的语言描述出来要求句子通顺,描写形象 相关资料 王安石(1021——1086):北宋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抚州临川(今江西)人宋仁宗庆历二年中进士后,曾任过地方官,后任加入政事、宰相等职世称荆公 他的文学成就很高,影响甚巨他的诗文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冲突之作,表达了他的政治看法和抱负其诗长于说理,精于修辞,内容亦能反映社会现实词虽不多,却风格高峻豪放,感慨沉重别具一格散文雄健峭拔,旧时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诗歌遒劲新颖 教学打定: 课前搜集有关春节的诗句;录音《新年好》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析题 1、听唱《新年好》后,教师激情导入:是呀,过新年时我们唱歌、跳舞,心里多欣喜呀!你们知道吗?过新年时还有好多更让人欣喜的事就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宋代诗人王安石写的《元日》吧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 2、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二、自学诗歌、感知大意 1、读通古诗 1)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检查初读处境,正音 2、读出问题 1)轻声再读古诗,想一想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 2)交流读懂了什么? 3)不懂的问题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4)汇报解决不了的或观法不统一的问题,师生梳理、归纳出重点解决的共性问题 三、精读品评,理解诗歌 1、自主学习,读中感悟 1)自读自悟,看看前面提出问题哪些能自我解决 2)借助工具书,试想想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2、同桌交流,彼此说说自己的理解 3、全班交流 1)交流要求:先读诗句,再说说诗句的意思和自己的体会 2)教师对学生的不同体会赋予断定,并相机引导A理解 除:除去,过去。
B、曈曈:太阳初升时光亮的样子C、体会“总把新桃换旧符”中的“总”“换”表达除旧布新不成逆转的规律和坚强的信念D、感受诗中全民族欢渡佳节、辞旧迎新的美好愿望 4、吟诵古诗,启发想像 1)指生吟读,师生评价 2)师配乐范读,生评师生交流读好古诗的秘决除了留神语速、语气外,还要边读边想这样,才能把诗中的感情读出来 3)学生练读,边读边联想 4)指生读,评议读、齐读、背诵 5)画一画,说一说,把诗中的情景根据自己的想像画出来,并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四、延迟拓展,感受民俗 1、 阅读“语文天地”中的《过年》,谈谈自己对过年的熟悉和感受 2、 课外搜集有关中国人过年习俗的资料,同桌交流 教学反思; 2 老北京的春节 教材分析 这篇文章对北京过春节的喧嚷景象和风俗习惯举行了介绍 全文共7个自然段 第一自然段点出了老北京过春节开头的日子是腊月初。
腊月指农历十二月 其次自然段写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 第三自然段写腊月十九,学生们买爆竹和玩具,赶集买年画 第四自然段写除夕真喧嚷打定年饭、穿新衣、贴对联、贴年画、放爆竹、吃聚合饭、守岁,这些都是除夕的风俗 第五自然段写大年初一的景象与除夕截然不同人们拜年、逛庙会 第六自然段写正月十五元宵节,是春节的高潮人们看灯、吃元宵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这样一组排比句写出了元宵灯会上灯的多种多样从大街到家中四处张灯结彩,灯火通明 第七自然段写正月十九是春节终止的日子 文章按时间依次介绍了老北京过春节的一系列习俗,语言干脆而生动,字里行间透出人们欢欢喜喜过新年的心情,反映出北京人喜欢生活,追求美好的心愿文中列举了大量的习俗,情趣盎然,又使人读后增长见识 教学目标 1、 熟悉13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喜欢北京,喜欢生活的思想感情 3、通过阅读,能找出春节“开头”“高潮”和“终止”的日子 4、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春节的喧嚷气氛 拓展习题 1、读记词语,再按要求写几个吧! 截然不同 张灯结彩 灯火通明 喜悦吉利 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气氛喧嚷的词语?请再写出几个。
3、 请搜集几幅春联和同学们交流一下,还可以办一期春联展览 相关资料 春节:是一年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时间也最长,春节在我过有三四千年的历史了北京地区流传着大量川江前后的风俗大片面时根据时令的依次而延续下来的 有这样一首民间歌谣:“孩子孩子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沥沥拉拉二十三;二十三,糖瓜儿粘;二十四,扫房日;二十五,炸豆腐;二十六,炖洋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这首歌谣是对北京腊月里忙年处境的星星描述,流传已久 北京地区过年,一般是从腊月初八开头的,可以说,“腊八”是春节的序曲 腊八:指腊月初八 腊八蒜:色味双美,蒜色——如翡翠般绿,蒜味——微辣 贴近年根:指邻近年底 (一) 教学打定: 1、搜集关于老北京过年习俗及其由来的资料。
2、查找自己家乡过年习俗的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透露课题 从《元日》中,我们知道了中国人过春节的好多习俗,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来了解老北京过春节时的风俗习惯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独立识字 2、检查识字处境,重点指导“逛” 3、检查读课文,正音 4、默读课文,说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三、研读课文,朗读感悟 1、用自己热爱的方式读课文,找出老北京过春节有哪些习俗 2、同桌读一读,再在全班交流 3、默读课文,找出老北京春节“开头”“高潮”和“终止”的日子并划出每个时间,人们都在干什么 4、议论交流,指导朗读 1)春节开头是什么日子,人们在干什么? A、指名回复 B、出示小黑板,“腊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还要泡腊八蒜读一读,说说自己的理解,并用“要……还要……”造句 2)老北京的除夕有哪些风俗?从哪些地方看出除夕的喧嚷 A、说一说 B、怎样读出除夕喧嚷喜庆 3)春节的“高潮”是什么日子,人们都在干什么 A、指名回复议论。
B、从哪些地方看出元宵灯会的灯多? 学生回复,教师出示句子“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 C、指导朗读 D、练习用“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说话 4)春节“终止”是什么日子? 5、联系实际,交流感受 从老北京春节这么多的风俗习惯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学生谈自己的感受, 过渡:老北京过春节的喧嚷喜庆,真是“火树银花不夜天,兄弟姊妹舞翩跹” 四、交流资料、练习表达 1、把课前查找的关于老北京过年习俗由来的资料拿出来,全班交流 2、仿照课文说说自己家乡过年的习俗 先以四人为一小组议论,整理后,选代表在全班发言 五、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重点指导:“截”“拜” 2、积累词语抄写语文天地“抄一抄”中的片面词语: 规距、通宵、高潮、终止、截然不同 六、课外实践、培养才能 通过各种文法搜集资料,了解各国各民族过年的习俗 (二) 课前打定: 课件 学生搜集家乡过年的风俗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过年是我国人 复习本单元首篇 民的传统习俗,历代 古诗。
诗人墨客总以最美的 诗句来赞颂新年的到 来你能背诵首这类背王安石的《元日》 即将年底,此导 4 一、激趣导入 二、初读课文自读感知 诗吗? 2.你想了解老北京春节的喧嚷特色吗? 1.请同学们小声读课文,读准字音,说一说老北京的春节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再读课文,分段默读,用自己热爱的符号画出重点词,标出疑问 3.集体汇报,你了解了 什么? 入贴近生活,激趣自然 三、细读课文质疑议论 学生各自的印象 不同,学习中彼此影生1:好玩、喧嚷 响、补充 生2:刺激、好玩 生3:喜庆、聚合 …… 崇敬学生自主读生1:了解了春节“开书的愿望,并能从多始”“高潮”“结角度来了解 束 ”的 日子 生2:了解了庆祝春节有很长的时间 生3:我结合图画,了解了 春节期间庆祝活动好多,喧嚷非凡 …… 1、实物投影 出A生边读边想,画出 示春节“开头”的有预示春节“开头”的 关段落 重点词语:腊月初 腊八粥 腊八蒜 买爆竹、玩具 赶集 买年画 磨练口语表达才能 B用“……要……还 2、“除夕”和“初要……”口头造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