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docx
8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中国古代文学3唐宋文学史 中国古代文学(广东高教版)第三册 复习笔记 根据课本以及张巍老师课件,片面参考百度百科 隋唐文学史 第一章、隋唐诗概貌 一、隋诗概貌 分期:分文帝、炀帝前后两个时期 前期主要走北朝刚健朴质一路;代表诗人卢思道、薛道衡、杨素等; 后期走南朝清绮一路代表诗人隋炀帝、诸葛颍、王胄、虞世南等 二、唐代文学的分期: “四唐”分期起源于南宋严羽《沧浪诗话》,经过元代方回阐发,奠定于元代杨士弘《唐音》,完成于明代高棅的《唐诗品汇》 1.初唐:(618-712),唐代开国至唐玄宗先天元年之间; 重建诗风时期四杰看法诗歌走刚健之路,陈子昂确立诗歌“风骨”等传统 主要诗人: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等宫廷诗人;四杰和陈子昂等下层士夫文人 2.盛唐:(713-755),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 “盛唐之音” 主要诗人:张九龄;边塞诗人如王昌龄、高适、岑参、李颀;山水田园诗人如孟浩然、储光羲、常建;李白; 杜甫 3.中唐:(756-824):唐肃宗至德元年至唐穆宗长庆四年; 古文创作昌盛、新乐府创作蓬勃进展。
主要诗人:杜甫;乐天诗派如元稹、白居易、张籍、王建、李绅;韩孟诗派如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田园诗人如韦应物、柳宗元、刘长卿;李益;刘禹锡 4.晚唐:(825-907),唐敬宗宝历元年至唐昭宣帝天佑四年 感伤,意旨朦胧意象华美 主要诗人:李商隐、杜牧、温庭筠、韦庄、皮日休、罗隐等 三、唐诗的昌盛及其理由 (一)昌盛:诗人二千二百余人,诗五万五千多首 (二)唐诗昌盛的理由: 1.唐诗本身不断进展变革,是唐诗昌盛的直接理由: (1)诗歌思想内容方面的进展变革; (2)诗歌形式技巧方面的进展变革 2.唐代社会经济昌盛是唐诗兴盛的根本理由; 3.唐代“以诗赋取士”的科举制度是促进唐诗昌盛的一个间接理由; 4.唐代政治较为民主,文禁松弛,社会思想文化较为开放活跃;(间接理由) 5.唐代的音乐、悟到、书法、绘画等艺术门类的兴旺,对唐诗产生了间接的影响; 6.唐代诗人的审美意识对唐诗的昌盛起着主导的催化作用;(中介理由) 唐代文人的思想精神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1)乘运而起,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初盛唐诗歌“风骨” (2)自觉继承儒家诗学的“风雅”传统,拯物济世 (3)敢怒敢言,敢于批判黑暗丑恶的现象,敢于抒发梦想受阻、天性被压抑的不平之鸣 *(课件)唐诗昌盛理由: 内因:前代文学进展所积累的艺术阅历 外因:外在的社会文化环境最为适合诗歌生长 其次章、初唐诗歌 一、唐初的宫廷诗人 (一)唐太宗时期的宫廷诗人 风格:看法文质统一,提防为政治服务 代表诗人:唐太宗、魏征、王珪、虞世南 (二)唐高宗、武那么天时期的宫廷诗人 风格:思想内容婉媚空绝,艺术形式绮丽精致 代表诗人:上官仪、沈佺期、宋之问、元万顷,“文章四友”(李峤、苏味道、杜审言、崔融) 1.上官仪(608-664),字游韶。
【名词解释】“上官体”:指上官仪的诗歌风格特点有:(1)多些丽景艳情,如《春日》、《咏画障》等;(2)擅长缘情体物,抒写敏感细腻的心曲如《入朝洛堤步月》、《王昭君》; (3)属对静雅 2.沈佺期(656?-713),字云卿宋之问(656?-712),一名少连,字延清 沈宋对近体诗体制的完备作出应有的付出,*完成律诗的体制和扩大律诗的影响他们倾力于律体的写作,以自己的创作实践总结了五七言近体的形式模范 古意呈补阙乔知之 卢家少妇郁金堂,海燕双栖玳瑁梁九月寒砧催木叶,十年征戍忆辽阳 白浪河北音书断,丹凤城南秋夜长谁为含愁独不见,更教明月照流黄 这首诗是用乐府题目来写思妇愁怨的七律诗,诗先写夫妇双栖于京都,犹如海燕双栖玳瑁之梁然后写到阔别十载,少妇思夫之苦一扬一抑,其意自现在手法上诗人借镌刻环境,渲染气氛,以陪衬人物心情,达成了巩固抒情色调的效果如以“海燕双栖”,陪衬少妇独处;以寒砧木叶、城南秋夜,陪衬“十年远戍”、“音书断”之思愁;以“月照流黄”陪衬“含愁独不见”的愁绪语言构思新巧,读来新颖无限 3.杜审言(646?-708) “韵度”、“工质自然、风味可掬”、“超然”。
将“永明体”、“上官体”完善结合 近体诗的体制到了杜审言、沈佺期、宋之问的阶段正式完善定型 二、初唐“四杰” “四杰”指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王勃(650?-676),字子安,绛州龙门人 杨炯(650-693?),华阴人 卢照邻(635?-684?),字升之,范阳人 骆宾王(638-684?),字观光,婺州人 1.四杰诗歌创作的审美取向: (1)批评龙朔诗坛“绮错婉媚”的上官体诗风,提出诗歌创作应有“骨气”,走“刚健”一路;明确地说明恢复“建安风骨”的传统 (2)继承言志缘情的诗学传统 (3)留神南北文风的取长补短,自鸣开一代风气的志向 (4)留神诗文的社会作用 2.“四杰”在唐诗进展史上的作用: (1)拓展了唐诗的题材把唐诗从宫廷台阁引向市井、江山与塞漠 (2)诗歌形式的创办王、杨创办五律,卢、骆革新宫体诗 (3)审美意识和艺术手法: ①高扬时代精神,抒写拯物济世、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开创唐诗“骨气”之先; ②卢、骆写景咏物诗韵味深长,开唐诗“兴寄”之先;如骆宾王《在狱咏蝉》 ③杨、卢、骆诗都有一股清刚豪健之气,开盛唐刚健诗风。
三、陈子昂 1.陈子昂(661-702),字伯玉,梓州射洪人 2.陈子昂的付出: 将初唐士夫文人的审美梦想与诗歌创作的传统完备的结合起来,使诗歌的思想内容与表现形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树立一个更为鲜明的诗歌批评标准; 继承四杰诗论??在唐诗进展史上起到拨乱反正的作用 3.诗歌革新看法: (1)倡导“保卫风骨”、“正始之音”来反对齐梁以来“彩丽竞繁”的诗风 (2)把“汉魏风骨”与“兴寄”相联系,明确诗歌抒情言志的本质特征,既抒写社会现实内容,又抒发具有时代美学深度的思想感情 (3)把“风雅”与“兴寄”相联系,提防诗歌风雅美刺的教化功能 (4)强调诗歌理应“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诗歌的思想内容和艺术形式有机统一所呈现的美学风貌) (5)诗歌能“洗心饰视,发挥幽郁”,具有发幽思、谴郁闷、泄导人情的功能 4.陈子昂的诗歌: 《感遇》38首,分三类: (1)感慨时事,讥讽弊政; (2)感怀身世,抒发梦想;如《感遇》其次首“兰若生春夏” (3)谈玄论道,忧生叹逝——开唐宋“以文为诗”的先例 5.陈子昂缺点:——质朴古奥,缺乏艺术创新。
(1)诗歌理论中疏忽了齐梁诗歌的艺术阅历; (2)把诗歌引入政治教化、讽谏之途,形象不够充实 四、初唐其他诗人 1.王绩(585-644),字无功,号东皋子 成就:田园诗最为卓越,《秋喜遇王处士》、《野望》两首上承陶渊明的平淡和二谢的新颖趣味 2.刘希夷(651-676),字庭芝,汝州人《代悲白头翁》 3.张若虚(660-720),扬州人代表作《春江花月夜》 【吴中四友】贺知章、张旭、包融、张若虚 第三章、盛唐诗歌 一、张九龄与盛唐前期诗人 盛唐前期诗人代表:张说、贺知章、王湾、祖咏、张九龄(成就最高) 1.张说(667-730),字道济,一字说之 付出: (1)奖掖后进,提拔贺知章、张九龄、王湾等; (2)诗歌能在简朴自然之中营造气象,传达神韵;如《送梁六自洞庭山作》; (3)以宰相与文坛领袖的身份公开倡导诗歌诗歌创作要留神兴象和神韵 2.贺知章(659?-744?),字秀真,会稽永兴人自号“四明狂客” 艺术阅历: (1)在比较中把心理时间外化为概括物象;如《回乡偶书》 (2)倒装的抒情布局如《咏柳》 3.王湾。
《次北固山下》“以小景传大景之神” 4.张九龄(678-740),字子寿,一名博物,韶州曲江人 付出:推动使唐诗的品格由初唐的“正”向盛唐时的“醇”进展 (1)进退随缘,功成身退,成为一代审美的梦想和风度如《商洛山行怀古》 (2)倡导恢复诗歌缘情体物的传统如《陪王司马宴王少府东阁序》 (3)用诗歌自觉地反映盛唐士夫文人的精神风貌,开宗立派将以形写神、离形得似等画风运用于山水诗的创作 — 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