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平度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docx

9页
  • 卖家[上传人]:拖***
  • 文档编号:291597128
  • 上传时间:2022-05-12
  • 文档格式:DOCX
  • 文档大小:21.67KB
  • / 9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平度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 平度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工程简介 宗家庄木版年画 宗家庄木版年画始于清道光年间,脱胎于潍坊杨家埠年画至清光绪初年,“线版”雕刻技艺远远超过潍县年画鼎盛时期,拥有“新盛元”、“公兴义”等字号30余家,辐射到荆戈庄、邵家疃、双丘、倪家庄等村当时年画品种约有300余种,画版1500余套 宗家庄木版年画的体裁按其用途可分为神供类和装饰类:神供类有灶神二座、三座,财神、菩萨有正座、偏座等;门窗装饰用门童、门神、花卉等;墙壁装饰有《富贵有余》、《连年有余》等;有表现神话故事、鸟兽、花卉的装饰年画;有以三国、宋、明各朝戏曲故事为内容的,如《回荆州》、《空城计》等;还有的以民间笑话、寓言和神话故事为内容的如:《猪八戒娶媳妇》、《老鼠将媳妇》等民国初期,创作了反映日、德帝国主义侵华罪行的《日本攻打青岛》、反映辛亥革命的《攻打南京》和《湖北军事图》等作品,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被中央博物馆珍藏宗家庄木版年画的特点是重用大红大绿艳紫明黄,色调娇艳,猛烈冷静;构图完整、饱满、均匀;造型夸诞、粗鲁、朴实;尤其是“线版”,以线条的流畅、工细、刚毅、屹立的特点和风格,在诸种木版年画中独树一帜。

      建国后,宗家庄木版年画曾遭两次洗劫:一次是1956年,因年画《薛礼征东》流传到朝鲜,引起朝鲜政府猛烈抗议,国务院严令追查,结果是良莠不分,连带没收、销毁近千块贵重年画原版;一次是“文革”期间,大量原版又遭洗劫改革开放后的1978年,县文化馆为抢救民间文化遗产,搜集遗存原版150余块,有93件年画作品在中国美术馆展销,受到中外客户和观众的接待此后,山东省美术馆、群众艺术馆等单位的专家、教授、学者,屡屡到宗家庄举行考察、采风,为宗家庄木版年画的复兴创造了有利的条件1997年,热心于年画事业的宗成云先生发起成立了“宗家庄木版年画研究会”,着力于宗家庄木版年画的养护、研究和开发工作,将原有光纸印刷改为宣纸印刷,品色颜料改为国画颜料, 精致装裱,高档包装,以焕然一新的品貌推向市场,产品被作为政府礼品赠送国内外来宾,并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 柳 腔 “柳腔”,起源于平度与即墨、莱西交界的仁兆镇沙窝村一带,广泛流行于平度它是当地流行的民间小调,经表达体的联曲说唱,逐步进展成为板唱式的戏曲,它是土生土长在平度民间的一种地方剧种 柳腔音乐曲调平稳,多进级和小跳,以藢调式、宫调式为主。

      正调结尾落藢后假声游离到商音(即本调属音),可分正调、反调、曲牌三种正调以欢调为目曲,通过各种手法变出了欢调、悲调、二六、快板、垛板、清导板、尖板、哭头等;反调有原板、慢板、二板、数板、散板;曲牌有垛子、南锣、娃娃、四不像、噢、嚎咹、小曲等演员根据剧情和人物性格,在把握基调和风格特点,采用放慢加花、加快减字、扬调拖腔、留板变腔、换眼找调(利用唢呐换把法变调,即移位)、老少翻、弦上泵、弦下哄、跟腔、学社等手法来创新和丰富进展唱腔除此之外,还合作剧情的弦乐曲牌和管乐曲牌以及一套完整的锣鼓点 柳腔多系是反映民间家庭故事、男女爱情等题材,生活气息浓重,通俗易懂悲剧、喜剧、闹剧皆有,很受群众接待,故有“拴老婆橛子”之称 它的主要传统剧目有“四大京”(东京、西经、南京、北京)“八大记”(罗衫记、火龙记、玉碑记、绣鞋记、金镯记、钥匙记、风筝记、絲兰记),以及《杀狗劝夫》、《割肉孝母》、《沉香扇》、《王定保接当》、《张郎休妻》等总计有一百多个 扛 阁 平度扛阁又称“张村扛阁”,是青岛平度郑家张村一带的一种民间广场舞蹈形式光绪年间,当地群众吸收了杂技的成分和秧歌“扭”的特点,利用一套特制的锻铁道具,将两人上下连为一体,采取真真假假相结合的手法,形成一种独特而又惊险玄妙的艺术表演形式。

      平度扛阁是在“抬阁”的根基上,将形式和道具加以蜕变而成的据老艺人郑国太(1919-1993)、吴振南(1913-1990)口述:1875年郑家张村人开头操办“抬阁队”由于“抬阁”用人多、耗资大不适用当时农村的经济状况,也不便于在大街小巷演出,由郑文(铁匠,1842-1921)发起,开头研制“扛阁”的道具他利用纯熟的打铁技术,经过多数次反复的测验,终究在1881年冬天,告成的研制了一副“N”型铁架子,使8岁的儿子郑昆(铁匠,1873-1942)牢牢的“站”在自己的“手”上,“张村扛阁”这一新的民间舞蹈形式诞生了村民们主动集资,购制作道具服装,排练了《八仙过海》他们利用道具的高明和服饰的遮掩,看上去真象八位仙人只手托一仙童在载歌载舞,令老百姓拍手叫绝 扛阁的适应性较强,除了节庆活动外,红、白喜事,祭祀活动均可演出,深受群众爱戴 1992年,经市文化馆挖掘整理创新后,由许家村秧歌队代表青岛地区加入全国其次届“沈阳国际秧歌节暨优秀秧歌大赛”,获优秀创作奖、优秀演出奖、优秀演员奖、组织奖,并获文化部其次届群星奖 烛竹马 烛竹马是流传在平度田庄的一带的一种民间舞蹈形式,夜间表演时将“竹马”的前胸和后腚放上蜡烛,故名烛竹马。

      表演者骑烛竹马,主要表现“澶渊之盟”中萧太后引兵打仗的情景 烛竹马是在竹马的根基上逐步提升蜕变而成据毛江令(生于公元1896年,艺名二马)等艺人口述,烛竹马展现于清朝前期,属人们讨饭谋生的一种手段,他们用高粱秸制作简朴的竹马,到大街小巷演出乞讨 到了康熙年间,先后有多个村也办起了竹马队活跃在关东和山东一带,孟家村最为优秀这样以来,多支竹马队开展了竞争竹马从演出和道具都有所提升,在马中方上蜡烛,白天黑夜皆可演出,便形成了烛竹马 烛竹马一般由五男、五女表演,打击乐伴奏常用的队形有“十字梅、”、“眼睛花、”“ 三军战吕布”、“结子花”、“弯弯过街”、“大姐见面”、“勾一勾”、“锅台角”等十几种 多年来,此种民间舞蹈时兴时衰,但在当地始终留存演出队伍和演出所需的服装道具遇节庆和大型文化活动,经常自发的举行演出,对当地的政治经济进展和精神文明创办以及活跃城乡文化生活,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1983年至1996年经过加工整理后的整套资料被中国文化部收入《中国民间舞蹈集成》(山东卷)、山东省委宣传部、省文联收入《齐鲁特色文化丛书》 平度草编 平度草编在平度已有150年历史。

      据《续平度县志·卷十·民社志》载:(清)咸(丰)同(治)后,由掖(县)之沙河传来,逐以盛行至清光绪末年,草制工艺品出口不畅,平度草编业一度衰落据光绪三十一年(1905)成书的《平度州乡土志·商务》载:“草帽辫,每年出售四千包,售于本境者半,售于掖商者半本境麦茎颇佳,中辫料,缘以无巨商,不能趸贩,所收者皆粗工,故无厚利民国二十三年(1934)至二十五年(1936),平度“西乡新河邻近,又有设庄倡织台湾草帽者草由海舶运来,分布各村,令妇女学织草帽辫”一经传入平度,很快与胶东民间传统草编、蒲编、麻编、柳编等手工技艺相融合,进展为独具特色的平度草制工艺品业抗日战役和解放战役时期,尽管此业曾一度低迷,但民间妇女仍操之不辍,“间有缉辫者,只供本地织草帽之用” 建国后,草制工艺品业得到恢复和进展至80年头,草制工艺品生产普及全县当时的45处公社、1024个村庄,业者7.2万余人现在平度新河、店子、云山已进展草制工艺品企业近20个厂家或公司,平度全市形成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草制工艺品产业群 目前,平度草编不仅形成了一种利民富民、出口创汇的民间手工艺产业,而其产品也成为一种深受国内外客商、用户青睐的精致工艺品。

      平度民歌 平度历史悠久,文化积淀丰厚从已察觉的属于“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的十多处遗址看早在五六千年前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岳石文化”的出土,透露了距今3500-4000年间这块古老土地的历史面貌平度自古属齐地,我国最早的民歌集《诗经》中就有《齐风》,当是最早的记载齐大夫宁齐,饭牛而歌,受知于齐桓公,传为千古佳话平度民歌,兴于何时,无考据清道光29年(1849年)《重修平度州志》记载:乐器就有手板、琴瑟、磬、笙、箫、笛等,乐谱,有《春仲钟磬凤箫谱》、《春仲笛笙谱》、《瑟谱》等等清末民国初期,平度除流行上述乐器外,歌曲,大多为地方性民间小调,如《打秋千》、《跑四川》、《抗活调》、《小寡妇上坟》、《卖扁食》、《送情郎》等歌词颓唐、悲切,曲调消极下行者居多虽然曲调的品质良莠混杂,却都是彼时代人民生活的概括写照至今流传平度民歌的题材多种多样,又如产生于清代中期的民歌《倒对花》、《十个字》、《审青羊》等《山东民间歌曲论述》中所记载的平度民歌《四季小唱》:春季里呀白草生,整好农具忙春耕,耕地送粪快下种,男女老少不消停??;再如《钉盖垫》:高粱杆高又高,用手掐下它的梢,拣一拣挑一挑,不短、不长、不粗不细,钉起盖垫才正好。

      新钉的盖垫圆又圆,手艺本是能工巧匠亲自传,横三竖四安置就,钢针府线手中攥,先钉个棋子块,再钉个九连环?针针锯锯密又密,根根穿的紧相连,锅顶上不大不小盖的严,憋的那热气“古锝儿”?一点也捞不着往外钻前者是勤劳朴实的平度人的生动写照;后者那么表现了收获劳动果实时人们的快乐心情抗日战役、解放战役时,盛行唱抗日歌曲、革命歌曲,如《打柳行》、《打平度城》、《想起了八年前》、《黄河颂》等平度民歌的多样性,除反映劳动的以外,还有反映人民苦难生活的,如《小白菜》;有反映爱情的,如《绣荷包》;有反映风俗习惯的,如《观灯》;有传播学识的,如《对花》;有儿歌,如《小老鼠上灯台》;也有反映农人起义和革命斗争的,如《义和团》、《老龙山马青天》、《两目山小调》等等 — 9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