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鉴赏备战高考语文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压轴题含答案解析.doc
58页20诗歌鉴赏备战高考语文与诗歌鉴赏有关的压轴题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过菊江亭(1)于谦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咏菊曹雪芹(林黛玉)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2)石自沉音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一从陶令平章(3)后,千古高风说到今注释】①菊江亭:今位于安徽东至县东流镇滨江处,晋时属江西彭泽;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常来此植菊②欹:通“倚”③平章:品评1)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前两句写陶渊明在菊江亭的五棵柳树旁拄杖而行,从而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B. 第二首前两句写咏菊之人怀着无法摆脱的诗情,从暮到晓,绕着篱笆,靠着石头,吟咏菊花C. 两首诗所题咏的菊花,都与辞官归隐的陶渊明相关,都表达了对陶渊明高风亮节的赞颂之情D. 两首诗在题咏菊花的同时,写到“五柳”“一辞独擅晋文章”“陶令”,都属于引用典故2)咏物诗往往会在物中寄托诗人的思想情感下列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首诗中明确表达了诗人自己不喜欢无情之物的心态。
B. 第一首诗暗含了诗人对陶渊明能保持高风亮节的赞赏之情C. 第二首写诗人在吟咏菊花的过程中,用霜色来描摹菊之形D. 第二首写诗人月下吟咏菊花时,口里含有菊花清香的花瓣3)阅读上面两首诗,回答问题①菊花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的对象,两位诗人分别是怎样描写菊花的?②两首诗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答案:A解析: (1)A(2)B(3)①菊花描写:第一首诗“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黄花”即“菊花”,突出其颜色为璀璨夺目的黄色,赞美它芬芳高贵的节操第二首诗中“菊花”名称没有在诗中明确显现,“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用“霜”借指“白色菊花”,暗示出其圣洁孤傲的品格②情感表达:第一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品格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第二首主要表达诗人自己自伤自怜和对孤傲品性的坚守,同时也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给予可肯定 【解析】【分析】(1)A项,“第一首前两句写陶渊明在菊江亭的五棵柳树旁拄杖而行,从而写出了著名的《归去来兮辞》”错误,第一首前两句是写作者在陶渊明曾经种过菊花的菊江亭方拄杖逍遥而行,想起了以《归去来兮辞》闻名于晋的陶渊明,并非是“陶渊明……拄杖而行……”。
故选A (2)A项,“不喜欢无情之物”的理解有偏差,本意是借“黄花”来赞美陶渊明的气节;C项,“用霜色来描摹菊花之形”理解错误,本意是表明在霜寒的秋天通过写诗来歌咏菊花;D项,“口里含有菊花清香的花瓣”理解错误,本意是借赞美菊花的芳香来歌咏菊花美好的品性 (3)先看第一个问题,先找到直接写菊花的诗句,如《过菊江亭》中,三、四两句写到菊花,“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黄花”即“菊花”,“黄”是菊花的颜色,“晚节香”是菊花的味道,即“香”,加上“晚节”,则是把菊花当成了人,展现其高贵的节操;而曹雪芹《咏菊》中,没有直接出现菊花的名字,但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就是来写菊花的,前一句“霜”是写菊花的颜色即白色,,而后一句“香”则是写菊花的香味,作者借“霜”的洁白来展现菊花的圣洁和孤傲再看第二个问题,第一首诗歌写作者在陶渊明曾经种过菊花的菊江亭方拄杖逍遥而行,想起了以《归去来兮辞》闻名于晋的陶渊明,看到菊花,闻到菊香,想到先生的“晚节”,表达对陶渊明品格的赞美之情,暗含诗人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第二首诗歌,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自怜”“谁解”流露出诗人的自伤自怜之情,颔联“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则是借菊花如霜来表达自己对孤傲品性的坚守,尾联“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在是表达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的肯定。
故答案为:⑴A;⑵B; ⑶①菊花描写:第一首诗“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黄花”即“菊花”,突出其颜色为璀璨夺目的黄色,赞美它芬芳高贵的节操第二首诗中“菊花”名称没有在诗中明确显现,“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两句,写到菊花的色和香用“霜”借指“白色菊花”,暗示出其圣洁孤傲的品格②情感表达:第一首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品格的赞美之情,同时也暗示了诗人自己对高风亮节的追求;第二首主要表达诗人自己自伤自怜和对孤傲品性的坚守,同时也对陶渊明的高风亮节给予可肯定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基本能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 (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3)本题考查考生把握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赏析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要善于抓住带感情色彩的关键词语,还应该联系作者的生平遭遇及诗歌的创作背景来考虑,即我们平时所说的要“知人论世”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京口(唐)陆龟蒙江边古渡伤离情,断山零落春潮平东风料峭客帆远,落叶夕阳天际明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可怜宋帝①筹帷处,苍翠无烟草自生注)①宋帝,指南朝宋武帝刘裕,发迹于京口1)颈联采用________手法写古渡口________的特点 (2)“苍翠无烟草自生”一句中哪个字用得好?结合全诗简要赏析这句话 解析: (1)对比;冷清(2)“自”字这一句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以野草兀自茂盛生长来反衬 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衰朝代更迭的深切惋惜和无奈之情 【解析】【分析】(1)颈联“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中,“昔”与“今”、“千骑”“一翁”古今对比,突出了渡口现今的冷清、萧条 (2) “草自生”以野草兀自茂盛生长来反衬古渡口的空寂荒凉,颈联“战舸昔浮千骑去,钓舟今载一翁轻”中,“昔”与“今”、“千骑”“一翁”古今对比,也突出了渡口现今的冷清、萧条,全诗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衰朝代更迭的深切惋惜和无奈之情。
故答案为:⑴对比 冷清 ⑵“自”字这一句运用反衬(以乐景写哀情)手法;以野草兀自茂盛生长来反衬 古渡口的空寂荒凉,寄托了作者对历史兴衰朝代更迭的深切惋惜和无奈之情点评】⑴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答题模式:第一步:指出何种手法;第二步: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第三步:指出这种手法的表达效果 ⑵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炼字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所炼之字往往是在该诗句中最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比如动词、形容词、数词、修饰词语、表示声音和颜色的词语等答题时,先要解词释句,然后指明手法,最后分析表达效果;分析表达效果时要将词语放回到诗句中,体会其表情达意上的妙处3.阅读下列两首古诗,完成各题 汴河曲李益汴水东流无限春,隋家宫阙已成尘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汴河怀古皮日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注释】汴河,京杭大运河洛阳段,隋统一后,隋炀帝组织挖掘1)两诗都以 ________为题材,从表达方式看,李诗主要运用描写,皮诗则主要运用________ (2)简析这两首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解析: (1)汴河;议论(2)①李诗借汴水东流、杨花纷飞的无限春意来反衬隋家宫阙的衰败,表达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情怀;②皮诗对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予以批驳,认为汴河的开凿改善了交通,历史作用深远,如果没有发生“水殿龙宫”事件,其功绩堪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解析】【分析】(1)《汴河曲》《汴河怀古》可知,题材是“汴河”;“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这是议论,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2)李诗描写了汴河周边的景色,全诗从眼前的汴河引发出吊古伤今之情、历史沧桑之感,委婉曲折,感情深沉诗人运用对比手法,以汴水春色与隋宫成尘对照映衬,使隋炀帝自取灭亡的历史教训更加深刻,以隋朝兴亡之感寓唐代盛衰之忧,寄寓深远皮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批驳了修大运河是亡国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 故答案为:⑴汴河;议论 ⑵①李诗借汴水东流、杨花纷飞的无限春意来反衬隋家宫阙的衰败,表达了昔盛今衰、物是人非的伤感情怀;②皮诗对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予以批驳,认为汴河的开凿改善了交通,历史作用深远,如果没有发生“水殿龙宫”事件,其功绩堪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点评】⑴本题考查诗歌的题材的能力特点诗歌的题材有:山水田园诗,山水田园派以山水等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歌咏田园生活,大多以农村的景物和农民、牧人、渔父等的劳动为题材怀古咏史诗,咏史诗多以简洁的文字、精选的意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的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的荒淫无耻,从而表现作者阅尽沧桑之后的沉思,蕴涵了深沉的伤今怀古的忧患意识。
思乡怀远(人)诗/思乡怀人诗(羁旅思乡诗)主要写客居他乡的游子漂泊凄凉孤寂的心境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边塞诗,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当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 ⑵本题考查把握诗歌情感态度的能力答情感题,不仅要借助诗词的字、词、句和所用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感情,还要联系作者的写作背景和准确理解所用典故等,进行综合解读4.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各小题 曲江二首(其一)①杜甫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江上小堂巢翡翠② , 苑边高冢卧麒麟细推物理③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注释)①曲江又名曲江池,是唐代著名游览胜地②翡翠:翠鸟③物理:事物的道理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初春景象,先是一片春花飞落,然后是万万千千飞花,愁情被引爆B.颔联继续描写春花飘落,诗人愁情递增,就如同借酒浇愁,反而更添愁苦C.颈联写曲江景象,翠鸟在原来人住的小堂上筑巢,石麒麟倒卧在坟墓之旁D.这首律诗描写诗人在曲江池畔观落花、赏春景,由此引发感慨,自然真切2)本诗颈联寄寓诗人物是人非的感慨,以下诗句没有寄予“物是人非”感慨的是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B.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崔护《题都城南庄》)C.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D.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虞美人》)(3)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所寄托的思想感情 答案:A解析: (1)A(2)A(3)作者看到大自然美好的春天即将逝去(伤春惜春),想到万物兴废本也是自然之理(物是人非),因此反思自己的人生,觉得应该把握当下,不要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