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人口较少民族汇报(怒族).doc
31页关于人口较少民族汇报(怒族) 第一篇:关于人口较少民族汇报(怒族)关于福贡县怒族 经济社会发展情况的汇报 中共福贡县委、福贡县人民政府 (2021年5月28日) 尊敬的多吉才让主任委员及各位随行领导: 在这满目苍翠、万物葱茏,充满勃勃生机的美好时节,多吉才让主任委员和各位领导一行,在百忙之中不辞辛苦,莅临我县调研、指导工作,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全国人大对边疆少数民族的关心和厚爱,增强了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决心和信心值此,我代表中共福贡县委、县人大常委会、县人民政府、县人民政协以及全县9万人民对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现将我县人口较少民族——怒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作汇报如下 一、基本县情 福贡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北靠贡山,南接泸水,东临维西,西与缅甸联邦毗连,全县总面积为2724.64平方公里,固定耕地面积9.96万亩(旱地8.08万亩,水田1.88万亩),辖六乡一镇,57个村委会,92666人,是一个典型的边疆、民族、宗教、贫困为一体的国家级贫困县边疆:地处边防一线,边境线长142.218公里,有7棵界桩(27---33号);民族:境内有20多个民族,以傈僳族、怒族为主体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98.3%;宗教:信教群众5.6万多人,占总人口的68%;贫困:我县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1重点县,202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28亿元,人均产值仅2458元(不到300美元);地方财政收入866万元,财政自给率仅为6%;全县8万多农业人口中还有低收入贫困人口7.4万人,其中绝对贫困人口4.7万人,贫困面、贫困程度及返贫率居全省各县之首。
高山峡谷:境内群山耸立,江河纵横,山高、坡陡、谷深,全县固定耕地面积近10万亩,其中坡度在25度以上的占了85%以上 二、福贡县怒族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一)历史发展过程 据有关资料记载,福贡怒族就其历史发展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是在16世纪以前,还处于新石器时代的晚期,父系氏族社会的后期,主要以采集和狩猎为主;二是16世纪以后,怒族的家族公社组织走向瓦解,出现了私有制经济和家长奴隶制的社会形态,并进入以农业为主的定居生活;三是1912年至1949年云南地方政府及国民党设治局统治时期,随着汉、白等先进民族逐渐进入怒族地区经商落籍和铁制工具的输入,促进了怒族内部私有制的发展,从总体上来讲,解放前福贡怒族还处于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发展的过渡时期;四是解放以后,福贡怒族同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 (二)地理条件 福贡怒族群众主要居住在怒江两岸的碧罗雪山、高黎贡山海拔1200米至2200米的山腰和半山腰地带,主要分布于匹河怒族乡老姆登、知子罗、沙瓦、瓦娃、架究、托平、棉2谷、果科、普洛等9个村委会,还分布于子里甲、上帕、鹿马登、石月亮等4个乡镇的5个村委会,总人口有1.7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18.2%。
其中,匹河乡是全国唯一的怒族乡,怒族人口有9929人,占全乡总人口的85%,占全县怒族人口的58.8%怒族聚居地区大多数属于大山区、石山区,山高坡陡谷深,交通不便,信息闭塞,自然环境恶劣,经济社会发展难度大 (三)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了扶贫攻坚、兴边富民、“两免一补”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使怒族地区的面貌发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变化 一是经济较快发展全县怒族人口人均经济收入684.8元,人均有粮311公斤,绝对贫困人口由原来的14119人下降到了7010人,下降面达49.6% 二是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十五”以来,根据国家政策和省、州的要求,在怒族地区实施了“四通五有一消除”为目标的一大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5年来,共修建田间排灌沟渠77188.6米,开发整理土地2500亩,改造中低产农田地2338.15亩;14个怒族村有12个村已经有通村公路,通路里程132.4公里;安装80kva变压器4台,架设输变线路10000米,通电率85%;完成安全饮水项目13个村,受益738户3100人 三是扶贫工作成效显著。
十五”以来,国家采取安居3工程、温饱工程等特殊措施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力度,使怒族地区的扶贫开发工作取得较好成效5年来,怒族地区共建设完成安居房588户,实施了4个整村推进和1个安居工程、1个温饱村,受益260户1080人,发放小额贷款120万元,使1200户4800人脱贫对5个村进行易地开发扶贫,受益224户853人;其中,跨地州安臵36户117人,县内山头搬山脚188户736人;对11个村进行了消除茅草房工程,受益1017户4169人 四是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以来,全县完成26所怒族聚居村学校危房改造工程,改造面积达10736m2,受益学生1101人;全县7个怒族村安装了远程教育接收设备,远程教育开通率达50%,为边远地区的怒族学生提供了与外界学生共享优质教育资源的条件;怒族人口基本实现了“普六”和“扫盲”目标在14个怒族聚居村修建了13个村卫生室,受益3834户16103人,全县共有15355名怒族群众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占怒族总人口的91%,怒族群众看病就医的条件日益得到改善在5个怒族聚居的乡(镇)修建了文化站,怒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整理工作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结合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在14个怒族村全部安装了电视地面接收站,广播电视覆盖率40%,受益1612户6770人;14个怒族村均修建了简易篮球场,怒族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民族整体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五是怒族干部群众的精神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扶贫开发等一系列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使怒族地区干部群众深切感4到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帮助,看到了前进的目标和希望,增强了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涌现了一批脱贫致富的怒族带头人 怒族地区虽然在前进,在变化,但是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原因,无论是建设的速度,还是发展的水平与外地相比,都有很大的差距,而且差距越拉越大,目前仍然是全省乃至全国最贫困的民族地区之一全县共有怒族农业人口3322户,16874人按国家核定的标准计算,至今全县还有绝对贫困人口(年收入668元以下)7010人制约怒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 一是自然条件差,灾害频繁怒族地处边疆偏僻之地,远离经济文化发达地区,交通闭塞,地势陡峭,地形破碎,属典型的山区县,陡坡地多,平缓地少,人均耕地1.24亩;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怒族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十分突出 二是受历史因素影响较大,发展相对滞后贫困也是历史的沉淀,怒族地区从解放前的原始社会末期奴隶社会初期一步跨入社会主义社会,但生产力难以实现相应的跨越,社会发育程度和生产力水平低,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 三是各项基础设施薄弱。
受经济发展滞后的影响,加上长期以来投入不足,导致交通、农业、教育、卫生等各项基础设施十分落后有445户2021名怒族群众没有实现通电;有60%的怒族群众不能接收广播电视;大部分村卫生室达不到标准,不能为群众提供基本医疗保障;有2个怒族聚居村5没有通公路;有60%的怒族群众没有安全的饮用水,还有大部分怒族群众无法享受到最基本的公共服务 四是文化教育落后,发展办法不多怒族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4.7年,比全省平均受教育年限6.3年低1.6年,比全州平均受教育年限5.59年低0.89年由于文化教育落后,广大怒族同胞发展办法不多,全县90%以上的怒族群众都从事农业生产,从事 二、三产业和服务行业的较少,怒族同胞增收难度大 五是发展和脱贫难度大怒族群众大多居住在生产生活条件差,开发难度大的深山区、大山区、高寒山区有些怒族群众聚居区已丧失了基本的生存条件,就地脱贫无望,必须易地脱贫 (四)基本经验 在抓好怒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工作中,我们积累了一些做法和经验,最主要的有三条: 一是着力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全县所有的怒族聚居区都是山区,山高坡陡、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灌溉困难、水土流失、灾害频繁是共同特点,也是贫困的根本原因。
不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就不能稳定脱贫为此,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以“四通五有一消除”为目标,切实加强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为怒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今后还必须在改善生产生活条件上化工夫、下本钱 二是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子我县怒族聚居地区在地理环境、自然气候等方面有同有异,选择的发展路子也各不相6同在高寒山区发展畜牧业,半山腰发展经济林木,江边河谷一带发展交通运输和服务行业匹河怒族乡重点发展了茶叶和荞麦种植、加工这些都是因地制宜选择发展路子的例子根据自己独特的条件和优势,只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商则商,选准发展的路子,就能够加快怒族同胞脱贫致富的步伐 三是配套扶持、综合推进怒族地区的贫困是多种因素综合造成的,怒族同胞脱贫很大程度上要靠生产生活环境的改善因此,靠单项措施不能搞好脱贫;山、水、田、林、路、电各项措施不协调、不配套,也不能搞好脱贫十五”以来,根据国家的有关扶持政策,匹河怒族乡实施了“四通五有一消除”,成为实行配套扶持、综合推进的成功之举在今后的扶贫工作中,必须坚持配套扶持、综合推进,才能实现贫困人口脱贫,脱贫人口致富 三、贯彻落实国务院《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2021---2021年)》的基本情况 为了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促进我县怒族经济社会的发展,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
一是抓机构2021年我县就成立了以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县发改委、扶贫办、财政、农业、林业、畜牧、教育、卫生等部门组成的怒族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领导小组 二是抓规划根据国务院《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发展规划》,结合《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兴边富民行动计划”,7在认真分析,科学论证的基础上,根据“四通五有三达到”的扶持目标,编制了《福贡县人口较少特有民族(怒族)发展专项建设五年规划(2021—2021年)》规划内容涵盖了14个怒族村的农田水利、交通、人畜饮水等经济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广电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 三是抓落实根据“国家扶持,省负总责,县抓落实,整村推进”的要求,我们采取了安居工程、温饱工程、易地开发、消除茅草房等综合扶贫措施2021年以来,共投入匹河怒族乡各项扶贫资金700多万元,实施了安居工程、温饱村工程、易地开发、消除茅草房等扶贫项目共完成安居房建设1041户,受益人口达4372人,使46%的农村人口搬进了新居实施通电工程4件,解决了2个村委会、8个村民小组、345户1580人的生产生活用电问题实施人饮工程2件和道路建设2件,改善了2个村委会6个村民小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和农副产品运输条件。
实施水利工程3件和农田建设410亩,改善了原有水田300亩的灌溉条件,解决了新开水田200亩的农用水,为贫困群众增产打下了基础学校和卫生室建设,改善了4个村10个村民小组儿童读书和群众就医条件 四、贯彻落实国家民族政策,为较少民族经济发展提供权益保障的基本情况 在贯彻落实国家民族政策,为较少民族发展提供权益保障方面我们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一是加强领导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为组长,县人大、8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联系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为成员的民族宗教工作领导小组,切实加强对民族宗教工作的协调和领导 二是强化宣传充分利用广播电视、宣传画、标语等多种载体,加强民族团结宣传教育工作,深入开展党的民族理论、民族政策、民族法律和民族基本知识教育,特别是注重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活动通过宣传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