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开放题解题策略与备考建议课件---2024届高三历史统编版三轮复习.pptx
25页高考历史高考历史开放性开放性试题解题策略试题解题策略与与备考建议备考建议目录一、一、命题特点二、二、真题典析三、三、丢分误区四、四、备考建议 一、命题特点 开放性试题:开放性试题:是是指以素养(质)考查为目的,以能力考查为重指以素养(质)考查为目的,以能力考查为重点,在试题的情境、设问、作答、评分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开放的点,在试题的情境、设问、作答、评分等诸多方面全方位开放的试题试题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材料开放、问题开放、答案开放、学生的思维开放王有鹏开放性试题的含义、意义、功能及命题原则王有鹏开放性试题的含义、意义、功能及命题原则 所谓所谓结构不良结构不良问题问题:又称非良构问题、劣构问题,是指那些初又称非良构问题、劣构问题,是指那些初始状态、目标状态、解决方法至少有一项不清晰的问题它具有始状态、目标状态、解决方法至少有一项不清晰的问题它具有界定不明确、目标界定含糊不清等特征对于考查学生界定不明确、目标界定含糊不清等特征对于考查学生发现发现问题、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考查目标:考查目标:基于基于高考高考“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和运用知识、描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和探究问题问题”的的能力能力要求,主要考查要求,主要考查学生学生基于时空观念下基于时空观念下的唯物史观的唯物史观、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家国情怀等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能级水平:能级水平:历史解释水平历史解释水平4 4:在在独立探究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独立探究问题时,能够在尽可能占有史料的基础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上,尝试验证以往的说法或提出新的解释考查类型:考查类型:年份卷别 试题内容(素材)试题设问类型2020卷海内外学者对宋代的研究(文字)自拟一个能够反映其时代特征的书名,并运用具体史实予以论证自拟论题卷欧洲联盟的神殿式结构(文字)从三列支柱中各选取一点三点之间要有相互联系,展开论述观点论证卷1995年江苏昆山、浙江乐青部分农民调查统计(文字+数字)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阐述自拟论题2021甲卷明万历年间疆域示意图(局部)(地图+文字)在答题卡的地图中标示出明代卫所集中分布的区域,并说明集中分布的理由提取信息类乙卷中国共产党建立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间部分重要会议示意图(地图+文字)从图中任选两次会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会议间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并说明其原因提取信息类2022甲卷学者对1914年至20世纪70年代国家发展“面向”的定义和阐释(文字)提出世界近现代某一历史时期的国家发展面向,并进行简要阐释。
提取信息类乙卷史书所载东汉时期几位良吏的事迹文字)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提取信息类2023新课标中华文明“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文字)阐述选定的某一区域对中华文明的贡献自拟论题甲卷武汉长江大桥所反映的新中国奋斗史照片文字)结合史实阐释一则新中国的“国家记忆”自拟论题乙卷梁启超新民说对中国历代“民德”优劣的分级文字图表)选取中国古代史整体、部分或某个朝代,对材料中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加以阐述观点论证从答案生成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从答案生成看,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类型一:自拟论题类类型二:观点评述(析)类评析:材料观点-表明态度持论有据、分析原因、影响总结升华评述:叙述观点-表明态度持论有据、分析原因、影响总结升华论题论证总结评分参考:(评分参考:(SOLOSOLO评价模型)评价模型)分值要求 10-12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1-2个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对史实的分析准确,由此推导出的结论顺理成章;论述完整、清晰,逻辑严谨,文字通顺7-9所拟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围绕所定论题,阐述自己的观点;所举史实与论题基本能构成逻辑关系;论述较完整、清晰,文字通顺。
4-6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较明确所举史实与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性不强;论述不够严谨,文字较通顺0-3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论述文字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没有逻辑性,文字不通顺二、二、真题典析20232023新课标新课标43.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12分)分)材料材料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中华文明在五千多年不间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融汇各地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域文化的涓涓细流,内涵不断丰富,影响逐渐扩大,形成“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气象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选择一个地域,结合所学中国古代史中国古代史知识,以具体知识,以具体史实史实阐阐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述该地域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贡献要求:选择的地域要求:选择的地域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与史实须相互吻合,表述清晰,观点正确一)、分析(一)、分析考点考点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出自汉书:“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即推崇全国各地风俗相同,九州方圆政令贯通四海一四海一家,万邦和协家,万邦和协是我国人民早在先秦时代就已形成的心理趋向和精神模式。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大会上强调:“我们悠久的历史是各民族共同书写的早在先秦时期,我国就逐渐形成了以炎黄华夏为凝聚核心、五方之民共天下的交融格局秦国书同文,车同轨,开启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历程此后,无论哪个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统一天下为己任,都以中华文化的正统自居分立如南北朝,都自诩中华正统;对峙如宋辽夏金,都被称为桃花石;统一如秦汉、隋唐、元明清,更是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由此可见,该试题突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由各民族共同创造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由各民族共同创造,多民族国家统一的考查意图十分明显,这也是新教材纲要部分相比于旧教材编写的重大变化二)、明确立意(二)、明确立意 根据国家课程标准,高考评价体系将所考查的素质教育目标提炼为“核心核心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价值、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四层内容在核心价值方面,本题通过情境的设置以开放题的形式引导学生从熟悉的地域入手,论述该地域与中华文明发展之间的关系,从而引导学生把握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对中华民族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在学科素养、关键能力、必备知识方面,本题将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时空观念时空观念、史、史料实证料实证相结合,要求学生调动运用中国古代史相关地域的中国古代史相关地域的知识知识来合理、清晰、逻辑严密地论证表达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学生具备一定的发现问题能力、知知识迁移能力识迁移能力、概括归纳能力概括归纳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逻辑思维能力充分体现了高考“价值引领、素养导向、能力为重、知识为基”的命题理念三)、分步解题(三)、分步解题 1.1.审题审题:首先阅读材料并明确答题要求,即“选择一个地域”,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阐述该地域对中华文明发展的贡献可选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东北地区、西北地区等就平日学习的历史知识而言,学生选择黄河流域或长江流域作答会相对容易一些2.2.确定观点确定观点:观点要表明所选地区对中华文明的贡献,例如: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观点必须具体、明确、正确,有指向性,否则无法下一步的论述)3.3.具体阐述具体阐述:结合这一地区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贡献来阐述对中华文明的发展的影响史论结合、论从史出)4.4.归纳总结归纳总结:总结升华(点题而不重复,)四)、示范作答(四)、示范作答地域:黄河流域观点:黄河流域是中华文明重要的发祥地论述:(史)黄河流域气候适宜、土壤肥沃、动植物资源丰富,中国先民很早在这里繁衍生息距今约7000至5000年前,黄河中游进入仰韶文化仰韶文化时期,出现了典型器物彩陶,以粟为主要栽培作物,(论)促进了农耕文明的发展史)在新时期时代后期,中国进入到万邦时代,传说中五帝之首的黄帝是黄河中上游一带的部落首领,他联合另一部落首领炎帝,结成炎黄部落炎黄部落联盟联盟,(论)他们被后世尊称为华夏始祖,成为中华民族的纽带和精神核心。
史)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我国最早的奴隶制国家夏朝夏朝后来商朝商朝建立,都城多次迁移,最终定于安阳,出现了最早的文字甲骨文,(论)促进了中国文化的发展总结:因此,黄河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扮演了中心的地位三、丢分误区1 1、在观点、在观点(信息、论题(信息、论题):):不能提出正确的、明确的观点例如此题:例如此题:1.1.无明确地域或选取地域不正确无明确地域或选取地域不正确 部分学生选择了如“中国”、“中华民族”等较为空泛的地域概念,还有的选取了“秦朝”“汉朝”等时间概念代指更有甚者选取了“埃及”“两河流域”等国外地域反映出部分学生对于“时空观念”的把握还不够到位2.观点没有明确指向性 如“中华文明”、“中华文明的发展”、“黄河流域与中华文明的发展”立场要鲜明,论点要准确要言简意赅、开门见山、旗帜鲜明注意三点:一是不能写成短语,必须形成判断句式;二是不能含糊不清、摩棱两可;三是不能长篇大论却不知所云对策对策紧扣材料,观点明确,写自己最熟,论证易得2 2、在论证、在论证(1)论证角度单一对策:对策:角度要多样,层次要分明论证角度的多少与得分多少成正比角度多样,从多个角度论证论点,一般是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角度进行论证,也可从内因、外因或者客观因素、主观因素等角度进行论证,当然论证角度并非仅仅如此,要结合具体情况寻找论证角度,要尤其注意充分挖掘材料中的信息作为论据;层次分明,强调论证角度要鲜明,最好每一个论证角度都能单独成段,并且把论证角度置于每段的开头,可以把答问答题常用的提示语变通使用,如“政治上”、“经济上”、“思想文化上”等,这样便于阅卷老师看清论证角度。
所选史实必须是明确具体的、典型的不能是空洞、含糊的、自己编造臆想的、偏门的,必须是教材上提到的重大历史事件2)史实调用不合对策:对策:审透题目要求,先构思,后再答;逻辑一致,论文的论据与论点在逻辑上既不能自相矛盾,又不能互不关联,应该以史实论证论点,论据要具有说服力,要能够支撑和证明论点2 2、在论证、在论证(3)缺失论证语句对策对策运用史实后要用一句总结性的话提示史实与史论间的关系,史论结合运用“4W1H”方法就能很好的做到史论结合4W1H”就是When(时间)、Why(背景)、Who(谁)、What(做了什么)(以上四W构成史料)、How(怎么样,构成史论)例如:洋务运动我们可以这样描述:19世纪60年代(When)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Why),地主阶级洋务派(Who)在中体西用思想指导下,创办近代军用工业、民用工业、派遣留学生、建立近代海军(What),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但其根本目的维护清王朝专制统治,未能实现富国强兵目的How)4)缺乏专业术语对策:对策:语言专业,论文的语言要符合历史专业性要求,要使用专业术语,尽量回避生活化、文学化语言例如此题:例如此题:1.1.论述内容与选定地域不匹配论述内容与选定地域不匹配 部分同学在答黄河流域时运用良渚文化来进行论述,反映出部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在平时历史学习的过程中存在知识碎片化的问题,没有形成结构性的知识体系,因而在调动所学知识的过程中就呈现出时空分离的现象。
2.2.论述空泛,史实支撑单薄,史论结合不够理想论述空泛,史实支撑单薄,史论结合不够理想 部分同学在论述的过程中随处可见“多元一体”、“统一多民族国家”等相关表述,但通篇“史论”多而“史实”少反映出部分学生对于“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