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对比分析.doc
8页《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的对比分析班级:2009级中文2班 姓名:康博摘要:《岳阳楼记》和《醉翁亭记》堪称两首异彩分呈的名曲,是散文艺苑中明艳绚丽的奇葩本文就两篇文章结合作者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相同之处是:境遇相近,文体相同;创造佳政,同心所趋;忧乐同趣,心灵相通;诗情画意,借景抒情但它们之间也存在着差异,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是作记目的的不同,二是作者微妙的心境的不同关键词:《岳阳楼记》《醉翁亭记》文体 佳政 心灵 抒情 忧天下 正文:宋杰出政治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与文坛领袖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是中国古代散文的精品,历经时间的考验,至今传播人口,诵读不衰细察二文的方方面面,可见其间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与趣味,值得在对比中再作欣赏 境遇相近,文体相同范文《岳阳楼记》与欧文《醉翁亭记》都诞生在同一年——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当时范仲淹遭贬知邓州,欧阳修降职在滁州范仲淹积极推进庆历新政时,受到了企图废除皇帝的诬陷,因而不得不辞去参知政事之职;欧阳修则是在范仲淹被贬后极力为之辩解,而他自己竟被人污蔑与自己的甥女有私并欺诈了其财产而后被贬看来,他们遭贬的具体情况虽然不同,但都与庆历革新受挫这一政治背景有最直接的关系。
范文云:“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这句话,虽然是写其僚友滕子京,但其中未尝不对自己被贬的感慨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虽未明言自己被贬滁州的消息,但看他画出的“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自我形象,也未尝没有透露出自己被贬的心境而被贬的处境妙在曲折道出,是二贤所同也由此可见,政治遭遇相同的时间与境遇,是这两位彼此遥在异地而心灵相通的僚友创作出相互辉映的千古名篇的重要契机;另外,二贤皆采用关于楼阁亭榭的记体散文这一文体,颇值得玩味盖此种文体,不拘一格,最易于题外发挥,正是宋人所长也 创造佳政,同心所趋据《渑水燕谈录》所记:“庆历中,滕子京谪守巴陵,治为天下第一政成,增修岳阳楼,属范文正公为记滕子京能在被贬一年以后,创造出“治为天下第一”的政绩,如果没有思想高境与治理杰才,是不可想象的;范仲淹此时也为一名迁客,他一生都在渴望刷新政治,为国创最佳政绩;而滕子京的卓越表现,以及让作者为岳阳楼作记的嘱托,最让他文思泉涌,感慨万千他在《岳阳楼记》中所写的:“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喜悦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无独有偶,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亦是作于他所管辖的滁州年岁丰稔之余细品他的这一段话:“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从作者对百姓的游山乐水的盛况与宾客欢宴的兴致的描写中,不难感受到作者对自己治理工作的满意之情可以说,对创造佳政的向往,是《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创作的一大动力 忧乐同趣,心灵相通在这两篇文章中,读者会不约而同地发现,《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 借题发挥, 阐述了"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和"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种进步的思想以及作者自己政治上的抱负, 同时也包含对滕子京的安慰和砥砺之意而《醉翁亭记》中而欧阳修虽然被贬,但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与滁州人民同乐,将滁州人民的安定生活归功于宋王朝的休养生息政策可见,范仲淹与欧阳修都表现了同一种精神境界这种精神境界,便是:他们身处逆境,仍以天下为己任诗情画意,借景抒情《岳阳楼记》的题目是“岳阳楼记”, 范仲淹却巧妙地避开楼不写,而去写洞庭湖,写登楼的迁客骚人看到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时产生的不同感情,以衬托最后一段所谓“古仁人之心”范仲淹的别出心裁,不能不让人佩服《岳阳楼记》记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交融在一篇文章中,记事简明,写景铺张,抒情真切,议论精辟。
议论的部分字数不多,但有统帅全文的作用,所以有人说这是一篇独特的议论文《岳阳楼记》的议论技巧,确实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此外,这篇文章的语言也很有特色它虽然是一篇散文,却穿插了许多四言的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耀金,静影沉璧这些骈句为文章增添了色彩作者锤炼字句的功夫也很深,如“衔远山,吞长江”这两句的“衔”字、“吞”字,恰切地表现了洞庭湖浩瀚的气势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简洁的八个字,像格言那样富有启示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丰富的意义熔铸到短短的两句话中,字字有千钧之力 而《醉翁亭记》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也是不可多得的 优美的意境好的散文应为诗,要创造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着意和境两个方面的范畴,它是浸润着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优秀的散文应该有风光绮丽的图画美,给读者独特的审美感受,以悦目而致赏心《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一个“乐”字,“醉”中之乐,它像一根彩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乎山水之间也”醉意山水,这是作者的真意作者就根据这样的“意”写了秀丽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景的交融,意与境的相谐。
作者是从这样几方面濡笔,描绘散文境界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然而,作者又没有孤立用墨,而是交织一体,既各尽其美,又多样统一蔚然而深秀”的琅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这样,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台增趣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作者对景色变化的观察既深且细,笔触如丝,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
作者不仅写出了早晚的景色,而且以醉翁亭为中心,把笔墨进一步铺展开去,描下了四季的景物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确是传神笔致作者在这里仍然细心地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扇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学享受同时,四幅扇面又是互相映衬的,春光如海映衬了秋色肃杀;夏日繁茂映衬了冬景寒冽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散文写景绘境最忌呆板单调,一样景物,一种笔致,一式情态,又有何意趣?!欧阳修在这篇散文中时时注意事物的动静变化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静的景和动的人彼此映衬最后,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有唱有憩,有动有静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以众宾喧哗之动,对比出太守颓然之静,生趣盎然由于作者多方面进行对比,使散文的意境绘形绘声,山光、水色、人情、醉态并于一画,各具情致但是,认真品读分析两篇作品,我们又发现,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提出“不以物喜,不以己忧”,“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实际上就是以忧愁代替了一切正常的心境,排斥了欢乐而欧阳修却没有像范仲淹那样“进亦忧,退亦忧”,而是像他在《晚泊岳阳》中这样写: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虽然有“云水苍茫”的“失落”之感,但是欧阳修还是听到了“清辉”中的歌声,听得很入迷,仍然享受着“轻舟”“如飞”的感觉从这里,可以看到欧阳修和范仲淹在个性上的差异而在两篇作品中,这种差异,就更明显了欧阳修大笔浓墨,渲染了一派欢乐的景象,不但是自己欢乐,而且与民同乐这是不是说欧阳修没有心忧天下的大气魄呢?答案肯定是否定的那究竟是什么原因是他们出现了差异呢?下边,是笔者的浅显的看法一、作记目的的不同,是产生这种差异的基础。
《岳阳楼记》是如何产生的,大家可以共同来寻这个根这个根,文中说的明白:“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属予作文以记之滕子京虽谪但却使巴陵“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足见滕实为国之栋梁,他到任不到一年,便政绩卓著,遂重修岳阳楼在古时,修造亭台楼阁,往往撰文记叙建筑、修葺的过程和历史沿革,滕子京便请朋友范仲淹写记朋友相邀,焉有不做之理而此时的范仲淹,也正被贬在邓州作知州,真可畏“同是天涯沦落人”有所不同的是,范仲淹与滕子京在处世上相差很大滕子京“尚气,倜傥自任”,是个很有脾气的人,又有点刚愎自负,很难听进别人的意见,他对自己的无端遭遣始终耿耿于怀,常常口出怨言据说,岳阳楼落成之日,他的部下前来祝贺,他却说:“落甚成!待痛饮一场,凭栏大恸十数声而已本当高兴之际,滕子京却万般悲伤涌上心头,可见他还没有走出谪官带来的打击可读《岳阳楼记》全文,你却找不到这样一种因被贬而生怨的情绪这是为什么呢?原因出此范仲淹一般来讲,“放臣逐客,一旦弃置远外,其忧悲憔悴之叹,发于诗作,特为酸楚,极有不能自遣者而范仲淹在遭受挫折打击时,却能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洒脱自如,毫不介怀作为滕子京的朋友,范仲淹总想对他进行规劝却一直无缘开口。
后来滕子京给范仲淹去信,要他为岳阳楼写记,范仲淹才有机会为老朋友进言,文中写到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这些话,不仅是范仲淹用于自勉的,更是用来勉滕子京的!找到了这个根,我们就能理解范仲淹写《岳阳楼记》,并不仅仅是为了记滕子京重修岳阳楼之事,更是为了借此文对老朋友做一劝勉如何劝呢?又不能直来直去,故要写得隐秘些以什么为托辞呢?当然是洞庭湖之景!不过,作者不是对岳阳楼本身作描写,而是由岳阳楼的大观过渡到登楼览物的心情这段文字的内容是写景,口气却是议论一上来就提出自己的看法:巴陵的美景集中在洞庭湖上,它衔远山、吞长江、汹涌着,流动着,无边无际这几句是从空间上形容湖面的广阔和水势的浩淼接下来两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则又从不同时间洞庭湖的不同景色,表现它气象万千的变化早晨阳光灿烂,把洞庭湖照得如同明镜一般,正如唐朝人张碧的诗里所说的“漫漫万顷铺琉璃”晚上云雾低垂,把洞庭湖笼罩在一片昏暗之中,正如宋朝人李祁在一首词里所写的:“雾雨沉云梦,烟波渺洞庭”以上几句抓住不同时刻洞庭湖的不同景色,把它的万千气象很生动地渲染了出来,然后小结一句说:“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
既然前人描述已经完备,而且有诗赋刻在岳阳楼上,范仲淹便不再重复人详我略,人略我详,转而写登楼览物之情:“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迁客,指降职贬往外地的官吏屈原曾作《离骚》,所以后世也称诗人为骚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