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陈大伟教授观课议课主要观点.doc

8页
  • 卖家[上传人]:人***
  • 文档编号:544977090
  • 上传时间:2023-08-11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55KB
  • / 8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陈大伟教授关于观课议课主要观点一)“观课议课”的一些实践问题与思考1、“观课议课”是一种研修活动,与我们熟悉的“听课评课”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听”指向声音,“观”强调用多种感官收集课堂信息,在多种感官中,“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透过眼睛的观察,除了语言和行动,课堂的情境与故事、师生的状态与精神都将成为感受的对象,观课追求用心灵感受课堂,体悟课堂  “评”是对课的好坏下结论,作判断;“议”不是为了下结论,它是围绕观课所收集的课堂信息提出问题,发表意见议”是对话和反思,议课谋求的是课堂教学的改进和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课只是交流和探讨的平台如果说评课是把教师看成等待帮助的客体的话,议课则把教师培养成具有批判精神的思想者和行动者,帮助他们实现自身的解放  “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性、普遍性、一线老师参与,这既是 “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2.“观课议课”的追求  首先,“观课议课”要建立一种平等民主的教学研究文化,这种文化需要解放教师,需要教师意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自身实践经验的意义和价值它立足改变传统教研文化,教师单纯接受专家、教研员的观点和意见,只是被动的执行者的角色。

        其次,“观课议课”致力改变教师的生活态度和工作方式这种态度是积极主动的参与态度,从接受到参与,从被动到主动,从天天如此到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致力改变在同事关系改善方面,“观课议课”强调开放,促进互助,致力建构教学中互助、生活中彼此关照的人际氛围  第三,“观课议课”是学习课堂教学的研究方法,并在研究中改进和发展这种方法就是不再孤立地看待教的行为和建议改进教的行为,而是通过现象观察、对话讨论等方式对观念、行为、效果进行整体研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发现自己,不断改造自己,不断成就自己  上述三者既是目的,又是彼此的手段,它们之间是一个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过程但在实践中,应该先把改进课堂教学放在突出位置,因为它看得见,摸得着,教师容易感受只有感受到对自己有实际帮助以后,教师才能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方式参与,“观课议课”的综合效益和目标才有可能最终实现3.观课如何“观”  “观课议课”过程中,“观”是基础观课议课”借助了“案例教学”的思想,可以说,“观”是选取案例,“议”是对选取案例的讨论和分析没有了“案例”,“案例”教学也就失去了靶子   观课时,至少有这样一些事情必须做:第一,需要观察课堂上发生了什么,观察的对象不仅有教师,而且包括学生。

      第二,我需要推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背后的想法(不能等到议课时再问授课老师,就算要问,自己也要先想一想),需要判断执教老师的教学行为是否收到了预期的效果,需要思考效果与行为之间有什么样的联系第三,要思考:假如我来执教,该怎么处理第四,要思考:在议课时,我需要交流什么别人让你看了他的课,你有了思考和进步,感谢当然是应该的,但感谢的方式不是嘴上说,而是拿出行动——真诚地交流对对方有价值、有帮助的意见,帮助对方成长和进步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四点还只是普通观课者“观”的任务如果是组织者,还有第五项任务:思考如何展开议课,如何组织议课,如何生成有价值的议题4.“观课议课”主题的预定与生成  “观课议课”是对课堂教学的某些问题和现象“议”这样,选择和确定“议”的主题就是一个需要研究的问题是作课前预先确定主题好,还是在观课中发现和生成问题好?肯定地说,需要兼顾但具体怎么操作呢?  首先是要预定议课不是对课打分、下评语,“观课议课”不必面面俱到,要集中焦点这个焦点应该在课前商定这样大家心里有数,“观”和“议”就可以预先研究和准备观课过程中,大家就能有所选择,把该观察的东西观察得仔细一点  为了避免预定的问题和现象在课堂观察时扑空,预先确定的主题就要有一定的普遍性。

      比如关注师生关系,关注启发和提问,关注教学思路和线索等等,这些都是大家要遇到的,而且是课堂上肯定要出现的  第二个问题是确定主题以后,从哪些方面观察和讨论?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这种方式和途径与现在的评课比较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运用这种方式的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比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的工具,虽然教给了磨墨的方式,教给了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但是想要成为画家、书法家,则完全靠自己的努力我想说的是,观察老师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寻找观察的角度,找到讨论和解决的方法,委实不是一朝之功  再说生成有没有必要当然有,这种生成不仅因为课堂教学发展变化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更因为每一观课者对教学的理解、认识和自己的发展需求都存在很大差异所以应该承认生成,鼓励老师用自己的眼睛观察课堂,研究课堂,并把自己对课堂教学的理解通过对话交流的方式与大家分享当然,这个过程最好不是单纯的传递,而是变成一个相互启发、共同提高的共享过程  一般来说,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加困难,所以生成问题对教师的“观课议课”能力是一个考验要解决这个问题,根本还是需要读书,需要积淀,需要提高综合素养,需要在长期的“观课议课”实践中“修炼一双看课的眼睛”。

      5.“观课议课”中的人员构成对于“观课议课”的人员构成,有的朋友建议这样一种结构:“专家+领导+家长+老师+学生”这些人都或多或少地影响和改变老师的教学,如果这些人都懂教学,而且又有时间,当然很好但是,我认为,今天老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压力已经很大了,时间并不充裕观课议课”当然要追求质量,但这种追求又必须在尽量减少烦琐程序的情况下实施,不能让组织者和参与者感觉太困难,这才有推广和运用的可能性所以,在条件不允许的时候,这些人员需要精简首先,要“简”掉家长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活动,有的家长未必懂,也未必有兴趣 接下来我期望领导不要参与有这么几方面的原因:(1)在今天的背景下,很多学校的很多老师对校长还是有顾忌的校长来了,就不好说话了,就冷场了,“议”就没了那种“味儿”2)议课不是对课堂教学下结论的评课,议课要对课堂教学的问题和现象“议”它有一个策略就是直面问题,议课中的问题不能带到对教师的评价和奖惩中去,这样才能“议”起来但现在很多领导却难免不把这些问题带到对老师的评价中3)也有的领导,对教学本身并不在行,却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张口就说领导说了,大家只好随声附和,议课也就失去了对课的改进价值。

      再下来我要“简”掉专家了,这是不得不“简”的在“观课议课”过程中,有专家当然好,但是很多情况下,专家没有时间参加这些活动没有专家,我们就自己掌握这种方法,逐步从由他人提问转向自我提问当自我观察和提问成为习惯,我们也就发展变化成为了研究型教师观课议课”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生存方式就是从这种意义上说的另外,在没有外来专家的时候,学校需要培养自己的“土专家”,通过“土专家”引领大家 我把学生放到倒数第二的位置理由很简单,学生的变化是教学最终的效果,要以学论教,就要问学生对课的看法老师当然是“观课议课”的主要成员相同学科有利于深入,不同学科有利于开阔我是主张跨学科的老师之间“观课议课”的,抱着虚心的态度,我们可以从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受到很多启发另外,“观课议课”提倡和鼓励各种观察工具和技术的介入,比如摄像,比如数据采集、统计、处理和分析如果需要这些技术介入,相应地也就欢迎相关人员的参与二)有效议课致力理解教学1.有效议课以平等对话为基础议课的本质是参与者围绕课堂上的教学信息进行对话交流,通过对话理解对方,理解教学,并探讨教学实践的种种可能性有效议课重在参与,重在引起参与者对话交流,在参与中促进参与者思想。

      有效议课需要平等交流的基础我们认为,教学活动具有无限丰富性和多种选择性,在复杂的课堂教学活动面前,我们都必须抱有“我们未必了解别人”、“我们未必正确”、“即使我们正确,正确的方法也未必一种”的谦逊因为未必了解情况,所以不能简单下结论,而是需要询问,需要倾听,少用句号,多用问号因为自己未必正确,自己不可能完全从逻辑上把握、规定和制约教学活动,所以对话和交流时就不能强加和压制因为正确的方法未必只有一种,所以需要容忍多样性、鼓励多样性、探讨多样性即便是给别人以有效的教学方法,也只能采用非独断性、非强制性的指示和指引在平等交流的议课过程中,既要克服参与者消极接受评判和批判的“小媳妇心态”,唯唯诺诺,防止自我省略与自我删除又要防止采取高傲的、拒人于千里之外的非合作态度,惟我独尊自信而不封闭,虚心而不盲从事实上,当一个人不愿意听别人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想听他说;而当自己什么也不敢说的时候,别人也就不屑于同他说失去独立和平等的对话关系,“话不投机半句多”2.有效议课是基于教学案例的讨论议课是对案例中的困惑和问题进行讨论,并商议解决办法对于运用教学案例进行案例讨论的程序,我们有这样的建议:第一步,观课教师描述蕴涵困惑的教学故事,使讨论建立在课堂现象和事实的基础上;第二步,观课老师在不说出自己结论的前提下,提出困惑听取授课教师的解释,给授课老师以陈述机会,从而更好地理解授课教师;第三步,授课教师征询案例提供者的意见,让观课者的思考得以表达;第四步,参与者对彼此的意见进行思考和讨论。

      3.有效议课需要“同在共行”的立场和方式对于议课中的立场,我们有一个主张,那就是参与者必须有“同在共行”的立场、思维和表达方式议课中的“同在”就是不把自己当成局外人,而是设身处地,站在另外一方的立场将心比心地同情对方,理解对方共行”就是把授课教师的问题当成自己的问题,共同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共同进步为了“同在共行”的追求和目标,议课中可以采用这样的话语结构:“假如你来教……”“假如我来教……”“假如你来教……”它既要求参与者尊重彼此的处境和条件,同时又要求在观摩授课老师的思想和技术以后,参与者必须提供一种回报而“假如我来教……”则表达了参与者愿意提供这样一种回报假如你来教……”规定了观课议课教师“共在同行”的参与方式:不能把课堂上的现象看成授课老师的缺点和不足,而是当成参与者需要共同面对困惑和问题;议课者不能置身事外,而是必须从实践角度、操作角度思考问题,不仅要提出问题,而且要思考如何解决问题它是在现有实践基础上,提出新的可能,探讨新的可能,使参与者有机会在多种可能中理解和选择更适合自己的思路和方法假如你来教……”同时赋予了所有参与者一项平等的质询权利,在这样话语结构中,没有谁的意见有被免于质询和被讨论的特权。

      4.有效议课要致力推进有效教学钟启泉先生认为:“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的效益在于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观课议课追求有效教学,主要有这样三个方面的设计和实践:首先,在思想上坚持以学论教以学论教,就是以学考察教,以学改进教它强调把学生的学习活动和状态作为观课议课的焦点,以学的方式讨论教的方式,以学的状态讨论教的状态,以学的质量讨论教的水平和质量,通过学生的学来映射和观察教师的教,通过以学论教,实现有效教学其次,在路线上从学习效果入手与“教师的教育假设→教学设计→课堂上教师教的行为→学生学的行为→学生学的效果”教学路线不同,观课议课的“以学论教”采用一条逆向路线:从学的效果考察入手,思考学生应有的学习行为;再从如何引起学生学习行为思考教师应有的教的行为;从此反思原有教学设计和教育观念的合理性,在反思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学设计它强调议课要围绕学生的学习活动和学习状态,紧扣教学效果,探讨提高教学效率的有效方法再次,在方式上要求到学生身边去到同学身边去”是观课议课的一个基本要求。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