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专版)2018年春中考历史复习 科举取士制度.ppt
36页科举制的创立 • 一、科举制的创立 • 二、科举制的完善 • 三、科举制的特点影响 什么是科举? 1985年,著名学者庄昭先生将科举制 定义为:“科举制度,是一种朝廷开设不 同的科目,应试者于一定时间内投牒自 进于州郡,州郡(或学馆)按所试才学之 优劣,择其优者贡于朝廷,朝廷复又公 开考试,并按所试才学之优劣,而决定 选取或黜落的选用人才的制度 | 科举举的考试试方法,主要有口试试,帖经经,墨义义,策论论 和诗赋诗赋 帖经经,就是主考官任择经书择经书 中一页页,遮盖全 文,仅仅留一行,再裁纸为纸为 帖,盖上三、五字,令考生念 出或写出这这三、五字帖经经是唐代科举举的主要考法之一 ,各科考试试,均须须帖经经墨义义,就是从经书经书 中编编出若干 个问题问题 ,要求考生用经书经书 原文回答、策论论,就是按策 问临场问临场 撰文回答问题问题 这这是科举举考试试中最重要的考法 最后一种考试试方法诗赋诗赋 ,即令考生临场临场 按文题题和规规 定的格律创创作诗赋诗赋 唐自开耀元年后,规规定进进士科必 须试杂须试杂 文二篇(一诗诗一),然后试试策科举举考试试中的 帖经经、墨义义、诗赋诗赋 ,是考试试方法的重大发发展,是现现在 的填空、简简答、论论述、作文等考法的源流。
科举制创立的背景 为什么隋朝 皇帝要用考试方 法来选拔官员? 隋以前的人才选拔制度 • 一、“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 《礼记·礼运》篇谓上古大同社会“天下为公 ,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 独子其子”,人才的推荐与选拔标准是品德、 才识、胆略、业绩远古时选人用人虽无成文 定则,但也是颇为严格认真的据《史记·五 帝本纪》载:“舜年二十,以孝闻,三十,而 帝问可用者四岳咸荐虞舜曰可于是尧以二 女妻舜,以观其内; 使九男与处,以观其 反复考验才让位于他舜亦用同样的方式推选 并考验(治水) ,才以禹为继承人是为禅让 二、“家天下”“世卿世禄” •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家天下”的 局面由此而始禹子启代父位,开世袭制先河 从此,王位继承纳入“父死子继”,“兄终 弟及”的模式世袭”与“分封”、“世卿 世禄”制度一度成为王位继承和职官任命的主 旋律,君主专制亦由此而始所谓“公门有公 ,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 三、战国时期的“游说”和“自荐” • 战国时在职官选拔上出现了荐举、学校、自荐 、招贤、军功、任子、吏胥等形式《管子· 立政》强调以德、功、能为推荐的标准如鲍 叔牙推荐的管仲; 公孙枝推荐的百里奚。
战国 中期,荐举渐次成为制度朝中大臣和郡县主 要长官须定期向君主推荐人才,量能以授官, 并实行荐举连坐学校和游说自荐亦是入仕的 途径前者如孔子弟子,后者如张仪、苏秦等 四、从”“察举”取仕到“九品中正制” • 秦汉以后,封建统治者出于专制政治的需要, 实行多途径选拔官吏的做法以察举、考试为 主,荐举、辟署、征召、军功、纳赀、任子等 为辅察举,即经过考察后进行荐举,考察荐 举上来的人才要按科参加考试 • 三国魏时实行“九品中正制”任用“贤有识 鉴”者为各级大小“中正”并以上上、上中 、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 下上、下中、下 下九等评定人才等级,逐级上报核实,交尚书 吏部选用 以往人才选拔制度的局限 • 有重德识能功等内容,但不能消除宗法血缘势 力的作用,不能不受到门第、权势的干预 • 衡量德、识的标准受阶级的局限其所谓德、 所谓善恶,当然要以特定阶级的利益为取舍 • 在政治昏暗的时代无法避免舞弊现象的发生 汉察举制下甚至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 ,父别居; 九品中正制选才以门阀士族为统治 核心,形成 “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 公门有公,卿门有卿” • 荐举中主观随性较大。
科举制的创立 • 史载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年),诏京官 五品以上及总管刺史,并以志行修谨、清 平干济二科举人牛弘为吏部尚书,高构 为侍郎选举,先德行,次文才,最为称职 • 隋炀帝于大业三年(607年)始设进士等科 考试取士,科举制正式创立 • 一、科举制的创立 • 隋文帝:分科考试 • 隋炀帝:设进士科,创立科举制 • 二、科举制的完善 • 三、科举制的特点影响 阅读课文思考: 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 科举制的完善 • 唐朝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很多,以进士、明经两 科最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 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 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贞观年间,参加进士科考试的每年达 千人以上,录取极严,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有不少人从少年考 到老年,仍未中进士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状元 • 唐太宗对发展科举事业,很是自负有一次,他见到新进士们 从金殿大门鱼贯而出,兴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有人 写诗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继唐太宗之后,武则天也大力提倡科举有一年,她将应举的 人,集中到洛阳宫殿,亲自出题面试,用了几天的时间。
这是殿试 的开始武则天还让各州每年选送武艺好的人,进行骑射等项考试 ,称为武举在武则天时,科举应试者多至万人 •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 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有才学的人 有一年,玄宗在宫内亲自面试,发现合格者不到十分之一二有 个大官的儿子,虽素不知书,却名列榜首在皇帝亲试时,他手拿 试纸,一天下来一个字也写不出来人们笑称他“曳白”,即生拉硬 扯什么都不懂的白痴唐玄宗为此大怒,把主考官降了职 讨论并归纳:他们分别为科举 制度的完善做了哪些贡献? 唐太宗武则天 唐玄宗 扩大国学 规模 把诗赋作为进 士科考试内容 开创殿试 武举 一、科举制的创立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 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 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诗赋取士 三、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1、士人报名应试,应考论出身、地 位、家业,不必由官员举荐 2、考试定期举行,不心等候皇帝下 达诏令 3、严格考试,录取与否以考试成绩 为标准,声名威望已不再是任职的主要 依据 科举制的特点 想一想 • 科举考试比原来 的选官制度有什 么进步? 与此前的用人制度相比较, 科举制结 束了魏晋以降凭家世高低取士任官的 制度,它所体现的在考试面前人人平 等的原则,一定程度上扼制了世族官僚在 人才荐举和考察时的营私舞弊,士人经由 考试而入仕,为庶族知识分子开辟了 广阔的入仕道路。
想 一 想 唐玄宗以诗 赋作为科举考 试的内容好不 好?为什么? • 科举制度间接扩大了教育范围,打破豪门贵族 垄断教育的状况,刺激了官学和私学的发展,促进了 学校数量的增加,也扩大了学习的内容,除四书五经 外,有诗赋杂文,也有经史典籍,还有策论 • 由于科举考试注重文章辞赋,疏空迂阔,轻视和 排斥实用技艺,既阻扼了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学 子们不愿从事冷静的学术研究和深入的思考,不 愿从事对国计民生有实用价值的科学技术研究, 只会舞文弄墨,有才而无用 • 科举考试导致教书先生教条主义地传经引典, 学生机械地死记硬背,不利于人才的全面发展、培 养和开发 科举制对世界上其它国家 的文明和用人制度有影响吗? 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 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说过: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 ,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 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这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 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科举考试制度及现 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 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那时时候,进进士及第是一种很高的荣 誉,人称为为“登龙门龙门 ”发发榜之后,新 科进进士聚集在京城长长安的曲江参加国宴 ,有时时皇帝也在曲江边边的楼上垂帘观观 看宴后,这这些新科进进士还还要在大雁 塔下题题名留念又要遍游名园,以同榜 年少者二名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正 所谓谓“春风风得意马马蹄疾,一日看遍长长安 花 还还有不少高门权贵门权贵 ,到此挑选选新科 进进士做女婿许许多新科进进士充满满了春 风风得意的情怀怀,有一首《及第谣谣》, 反映了他们们当时时的心情:“水国寒消春 日长长,燕莺莺催促花枝忙 风风吹金榜落凡世, 三十三人名字香 为什么唐朝统治者要组织新科 进士,在京城长安参加曲江国 宴,并在雁塔题名? 大雁塔 想 一 想 • 科举考试的受益 者是谁?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科举制度能从社会中下层吸收一部分人 才加入各级统治机构,不仅改变了封建政府中 官吏成份结构,给封建统治机构注入一定的活 力,而且有助于缓和社会各阶级、阶层之间的 矛盾,特别是笼络层知识分子,牢笼天下英才为 封建统治者所用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 ————《唐摭言》《唐摭言》 阅读有关科举的图文,想想科 举制还有哪些局限性? 宋人殿试图 想一想:科举制有什么弊端? 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白居易) 五十少进士,三十老明经--《唐摭言》 科举制度的局限和弊端 • 科举制丝使大批知识分子醉心于功名,一旦科考成功、 金榜提名,就逐渐沦为封建统治者附庸 • 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和做官三件事紧密联系起来,科 举成了封建知识分子进入官场的阶梯,成了他们取得高 官厚禄权势的门路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 种人生哲学支配了学校教育,严重影响着一般知识分子 的思想 • 科举考试的最终取舍是由考官、礼部、吏部、宰相、皇 帝决定的,录取的标准又多以权势门第为转移一般知 识分子如果没有靠山、门路,就很难被录取在这种情 况下,重门第、通关节、科场舞弊、私门谢恩等名利贪 贿之风就公开泛滥起来,如太学博士吴武陵把杜牧的《 阿房宫赋》交给主考官,请以第一人处之,崔郾说:“已有 人” 一、科举制的创立 隋文帝:分科考试 隋炀帝:创立科举制 二、科举制的完善 唐太宗:扩大国学规模 武则天:开创殿试、武举 唐玄宗:诗赋取士 三、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改善了用人制度 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促进了文学艺术的发展 考考你考考你 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于( ) A、唐玄宗时 B、武则天时 C、唐太宗时 D、隋炀帝时 科举制被废除是在( ) A、宋朝末年 B、元朝末年 C、明朝末年 D、清朝末年 隋唐以来的历朝统治者都沿袭使用科举制度,其根本 原因是科举制度( ) A、有利于选拔人才 B、有利于巩固专制统治 C、以儒家思想为核心 D、科举制度比较完善 D D B 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地方政权通过 推举选拔官员的制度。
) × 中央 历史诊所历史诊所 (请判断并改正 ) 考试 议一议议一议 Ø 科举制对目前我国学校教育的评价方式有什 么影响? Ø “动脑筋” 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和科举考试相似的 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 与中国教育部长对话:与中国教育部长对话: 如果你是学生代表,请你为现行 的学校考试制度提一些合理化的 建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