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治安学概论课件.ppt
70页治安学概论,制作者:王玉宝 西南政法大学侦查学院,第一章治安学概述,第一节治安学的基本范畴 一、治安的含义 1、古代治安的含义 (1)稳定局势、没有内讧; (2)安定民心、防止动乱 2、近代治安的含义 (1)广义的治安:有四个层次的涵义 第一、社会治安问题:即妨害公共安全、扰乱社会安宁的违法犯罪现象; 第二、社会治安秩序:即国家依法建立起来的安宁的社会秩序; 第三、社会治安状况:即社会治安问题与社会治安秩序的综合形势; 第四、治安工作和治安管理:即对社会治安秩序的建立和维护 第一节治安学的基本范畴,(2)狭义的治安:有两个层次的涵义,即广义治安涵义的第二和第四层含义 3、治安学中的“治安”的含义,即狭义治安之涵义 指为了社会全体的利益,通过国家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活动所规范和建立起来的社会公共秩序,以及以警察力量为主题所实施的管理与维护社会公共秩序的行政活动其特征如下:,第一节治安学的基本范畴,第一、治安是一个法律概念; 第二、治安是一个政治概念; 第三、治安有特定的内容和含义 二、治安管理 国家治安机关依照法律和法规,运用行政手段,维护社会治安秩序、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运行的行政管理活动。
其本质特征: 1、治安管理是国家的行政管理行为; 2、治安管理是由国家的专门机关实施的行为; 3、治安管理是依法公开实施的行政管理行为,第一节治安学的基本范畴,三、治安学 研究治安管理的基础理论,通过概括治安现象的一般规律,揭示治安管理的本质和功能,完善和发展治安管理的体系并指导治安实践的一门科学 其特征如下: 1、基础性 它研究的是整个学科的理论体系和基本原理,而不关注局部性的具体问题; 2、间接性 目的是为治安实践提供宏观和科学的思路,对治安管理实践的服务是间接的; 3、稳定性 由于其基础性决定了它的内容具有相对稳定性;,第二节治安学研究对象和体系,一、研究对象 (一)宏观治安管理活动及其一般规律(基础治安原理); (二)一般治安问题及其对策(部门治安规律) 二、治安学的具体研究内容 (一)治安学的基本范畴; (二)治安管理的功能和任务; (三)治安管理的主体研究;,第二节治安学研究对象和体系,(四)治安管理的客体的研究; (五)治安管理主客体的关系; (六)治安管理的基本方针和原则; (七)治安管理的法律依据及法律关系; (八)治安管理的实施机制 (九)社会治安评估。
第二节治安学研究对象和体系,三、学科体系 (一)基本理论 1、基础理论:国家治安理论和指导思想;治安学概论;社会因素影响治安的规律和特点; 2、基本依据:社会因素影响治安的规律和特点;国家治安法律法规;治安规范性文件 (二)基本经验: 1、历史经验 2、现实经验 (三)基础知识: 1、业务管理 2、治安机关及人员管理 (四)基本技能: 1、应用技术 2、技能,第三节治安的历史考察,一、古代治安职能的产生和发展 二、近代以来旧中国的治安活动 三、新中国成立前人民民主政权的治安活动 四、新中国的治安活动 第一阶段:1949年10月1日至1953年(初创) 第二阶段:1954年至1966年(奠基) 第三阶段:1967年至1976年(被破坏) 第四阶段:1977年至1991年(拨乱反正) 第五阶段:1992年迄今(蓬勃发展),第四节治安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一、哲学 二、法学 三、公安学 四、行政学 五、社会学 六、管理学,第二章治安的功能与任务,第一节 治安的功能概述 一、治安功能的含义 根据狭义的治安的涵义,治安作为治安管理活动在实现它的功能的时候,是作为一个对外开放的整体系统,对外界施加影响,这种对外界所起的作用,就是治安的功能。
第一节 治安的功能概述,二、治安功能的实质 (一)治安的功能是治安管理作为国家和人民意志这一本质的外在表现形式; (二)治安的功能是国家权力运行过程的体现; 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实施的维护社会治安秩序的管理活动,使国家有目的地对社会成员的行为进行指导、约束和制裁; (三)治安的功能是社会关系自身力量的体现 .,第二节治安的规范功能,一、指引功能 1、确定性的指引,用治安法律法规的形式确定法律义务,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 2、不确定指引,用治安法律法规的形式赋予社会成员权力,给社会成员以选择行为的权利 二、评价功能 1、具有突出的客观性,使社会成员明确违法行为应承担的责任; 2、具有普遍的有效性,普遍的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第二节治安的规范功能,三、预测功能 让社会成员预选指导行为的法律后果,以避免盲目行为 四、教育功能 1、用明确的规范形式,形成社会成员对自己正当行为的习惯性选择; 2、用治安法律法规的实施,对社会成员的行为施加影响 五、强制功能 1、强制处罚违法行为,加强治安的权威性; 2、严格规范执法行为,加强治安机关的严肃性第三节治安的社会功能,一、组织管理社会治安秩序 1、维护社会治安基本秩序; 2、保障社会成员的人身安全和社会的公共安全; 3、保障和维护生产和交换秩序。
二、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1、控制和防范违法犯罪; 2、及时查处违法犯罪和治安灾害事故; 3、依法行政、执法为民第三节治安的社会功能,三、维护人民民主的政治体制 1、全方位的限制违法犯罪温床的滋生; 2、特定的监督管理; 3、发现和打击违法犯罪 四、保障和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1、防控和治理治安灾害事故; 2、加强各领域的日常治安业务管理; 3、加快治安设施和制度的建设 五、推进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1、宣传法律法规,增强全社会的法治意识; 2、清除社会丑恶现象第四节治安功能的局限性,对治安功能的认识,必须在治安实践中才能反映出来,因此对治安功能的认识必须结合治安管理来把握 一、治安管理是预防违法犯罪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众多预防违法犯罪方式的一种 二、治安管理的功能范围不是无限的 三、治安管理对不断发展变化的社会生活的涵开性和适应性不可避免的存在局限性 四、治安功能的发挥与治安人员的素质、精神条件和物质条件有密切关系,第五节治安管理的任务,一、预防、发现和控制犯罪 (一)强化治安管理,严密社会面的控制;(二)加大对重点人群的预防力度;(三)加强对社会上监改对象的监督;(四)加强对群众性自治组织的指导。
二、预防和查处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一)广泛选传法制,提高人民群众遵纪守法的自觉性;(二)开展专项治理,禁止社会丑恶现象;(三)发挥治安管理的职能,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四)严格执法及时处罚第五节治安管理的任务,三、预防查处治安灾害事故 (一)做好预防治安灾害事故的宣传教育; (二)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的规章制度;(三)严格管理监督强化安全检查;(四)查处治安灾害事故第三章治安管理主体,第一节治安管理主体的含义构成和特征 一、治安管理主体的含义 治安管理主体就是符合法律要求的治安管理活动的发起者、承担者 (一)治安管理主体是实践主体 (二)治安管理主体是执法主体 1、治安管理活动的内容是国家治安管理职能的体现; 2、治安管理活动是按照法律要求实施的执法活动第一节治安管理主体的含义构成和特征,二、治安管理主体的构成 (一)个人主体 在社会提供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基础上,相对独立的进行治安管理活动的自然人(人民警察) (二)组织主体 国家依法设立的治安管理机构 (三)社会主体 从事社会治安管理的群体 三、治安管理主体的特性 (一)法制性 (二)目的性 (三)适应性 (四)能动性,第二节治安管理组织,一、治安管理组织的含义及特征 治安管理组织是国家为创造良好的社会治安环境,充分发挥治安管理的职能作用,通过法律法规加以确定和建立的治安管理体系,其特征如下: 1、组织目的明确; 2、人事调配恰当; 3、责权分配合理; 4、财务数量适中; 5、价值观念整合。
第二节治安管理组织,二、治安管理组织的机构设置 (一)设置的原则 1、目标原则 ;2、精简原则;3、科学原则 (二)设置的层次 1、中央治安管理机构;2、省市自治区治安管理机构;3、县级治安管理机构 三、治安管理组织的职责和权限 (一)中央治安管理机构;(二)省市自治区治安管理机构;(三)、县级治安管理机构第三节治安管理人员,治安管理人员即治安管理组织中的工作人员,一般为承担治安管理任务的人民警察 一、治安管理人员应具备的知识 (一)纵向知识 1、治安管理业务知识;2、与治安管理业务有密切联系的知识 (二)横向知识 1、政治理论;2、法学知识;3、自然科学知识; 4、心理学与犯罪心理学、社会学与社会心理学知识;,第三节治安管理人员,二、治安管理人员的智力 (一)观察能力;(二)记忆能力 (三)理解能力;(四)应变能力 三、治安管理人员的素质 1、良好的政治素质; 2、健康的身体素质; 3、坚韧的性格因素; 4、顽强的意志因素第四章治安管理客体,第一节治安管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 一、含义和特征 治安管理的客体就是治安管理的对象,即在治安管理过程中主体所指向的对象 其特征如下: 1、客体是独立于主体之外的客观事物; 2、客体是主体管理活动涉及到的事物。
第一节治安管理客体的含义和构成,二、治安管理客体的构成(五要素) 1、人; 2、物; 3、时; 4、空; 5、事第二节社会治安问题,一、社会治安问题含义和分类 (一)含义 社会治安问题是指包括刑法和治安行政法规所调整的社会关系受到侵犯所造成的社会治安格局紊乱,影响、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成员工作和生活的非正常状态 (二)分类 1、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分为: 扰乱公共秩序的社会治安问题;妨害公共安全的社会治安问题; 侵犯人身权利的社会治安问题;侵犯公私财产权利的社会治安问题第二节社会治安问题,2、按照社会治安问题的表现形式分为: 治安案件、 治安事件、 治安灾害事故 3、按照危害程度分为: 犯罪行为、 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 一般违法行为,第二节社会治安问题,二、社会治安问题的特点和成因 (一)特点: 1、长期性; 2、复杂性; 3、社会性 (二)成因: 1、政治因素 ; 2、经济因素; 3、文化因素; 4、社会因素第二节社会治安问题,三、社会治安问题产生的条件 (一)主观因素:1、心理因素; 2、生理因素 (二)客观条件:1、直接条件因素; 2、间接条件因素; 3、其他相关因素。
第五章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第一节 主客体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 一、主客体之间的同一性 (一)同一性的含义 主客体之间内在的、有机的、不可分割的联系 (二)主客体同一性的表现形式 1、主客体相互依存;2、主客体相互制约;3、主客体相互转化 二、主客体之间的斗争性 (一)斗争性的含义 主客体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限制和反对的性质 (二)斗争性的表现形式 1、对抗性矛盾的斗争;2、非对抗性的矛盾的斗争第一节主客体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三、主客体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一)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 1、主体的职能和任务决定了它和客体的同一,; 2、同一性总是受斗争性的制约 (二)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 1、双方共同存在于治安管理过程中; 2、斗争性总是受到同一性的制约第二节主客体矛盾关系的作用,一、同一性的作用 (一)同一性使主客体联为一体,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 (二)同一性使主客体在相互联系中得到发展 二、斗争性的作用 (一)斗争性是解决对抗性矛盾的根本手段; (二)斗争性也是解决非对抗性矛盾的重要策略 三、治安管理在主客体之间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结合中不断发展第三节主客体矛盾关系的意义,一、坚持矛盾分析方法认识社会治安问题 1、善于从同一中把握对立、从对立中把握同一; 2、善于运用相互转化的观点看问题。
二、既要看到全面,又要把握重点 1、用全面性的观点看待问题 2、必须注意突出重点 三、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统一 1、坚定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