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古建筑的缩影.doc
4页明清古建筑的缩影明清古建筑的缩影-胡氏民居胡氏民居胡氏民居,就这样静立在历史和理想之间很难想象,在天水的闹市之中,竟然有这样一个游离于古代文明面前的世界 天水胡氏古民居(俗称南北宅子),属明代民居古修建,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民主西路,西边毗连文庙2001 年 6 月 25 日发布为全国重点文物维护单位,是天水市现存的明代民居修建的出色代表之一,也是我国东南地域独一现存的明代品官府第,具有很高的历史、文明、艺术价值,在全国范围内其规模也是不多见的古民居甘肃省文物局(1998)14 号文件对天水古民居的评价是:“天水古民居是保管至今车载斗量的历史文明遗产,是天水历史文明名城的重要组成局部 “世界古遗址基金会”是美国一个非赢利的组织,该组织旨在唤起人们对全世界范围内的濒危人文遗址的关注2003年10月,天水民居——这个东南小城以往并未被人如此关注过的人文遗址,破天荒地呈现在该组织一份叫做“100个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中 依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天水现有古街巷41条,古民居3000多间,大小木楼57座,假如再加上街子古镇和关子古镇等处的古巷民居,则远不止这个数在这些古巷民居中,有国度文物维护单位1处(胡氏民居),省级文物维护单位4处(哈锐新居、张庆麟新居、石作瑞新居和连腾霄新居),县级2处(冯国瑞新居和杨名显新居)。
从年代上说,这些古民居大多建于元明清三代,比我国著名的平遥民居还要早数百年,像位于飞将巷的李广新居,虽系明末翻建筑筑,但还保存着汉代门庭高阔的特点 据天水市博物馆任务人员引见,天水民居承继了秦汉唐宋修建的优秀传统,所以显得朴素典雅,古风犹存其土墙古槐、木楼竹影又阐明,天水民居既有南方民居的厚重和严谨,也有北方民居的轻巧和灵动,这在东南乃至全国都是绝无仅有的 天水胡氏民居主体始建于明代,包括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宅院,是一组典型的明清民居古修建群,较完好地保管了从明到清民居古修建的格式和面貌,是研讨我国东南地域明清古建民居的重要实例,具有较高的旅游和欣赏价值 父子名臣 梁恩诚先生说,“中国古民居欲求三四百年以上之住宅,殆无存者但由于东南地域的枯燥气候,使得天水这些砖木构造的古民居失掉了很好的保管,所以愈发显得珍贵 胡氏民居由南宅子和北宅子两处隔街相看的古修建群组成南宅子始建于明万历三十六年(公元1608年),北宅子建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著名文物、古修建专家罗哲文先生称它“是甘肃省独一的也是全国稀有的具有典型明代修建作风的古民居修建宅院群”两处古宅的修建布局、构造形制、屋顶脊饰、砖木雕琢等等都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迷信价值。
南宅子的创立人胡来缙和北宅子的创立人胡忻,父子二人都是明代的名臣,邑人誉为“父子乡贤” 胡氏民居虽为四合院,却不同于北京四合院北京四合院无论正房或厢房均为马鞍架构造,而胡氏民居除正房与倒座为马鞍架构造外,厢房则采用俗称一坡水的天水民居构建方式,具有浓重的中央特征前后两进四合院的正屋自明万历朝建成之后,未停止过大的翻修,至今仍然坚持着400年前的原貌,这在全国范围内也是极为稀有的 由胡氏后代胡伯虎倡议编著的《天水胡氏民居》一书记载:最后定居天水的胡氏家族祖先胡国用,便是在元末随明太祖朱元璋从安徽凤阳起兵,出战甘肃定西得胜,后随镇守陕西督都指挥使胡德济平定陇右,定居事先属陕西管辖的天水马跑泉 南宅子 南宅子是明朝嘉靖十九年1558年秦州举人、中宪大夫、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的私宅建于明万历十七年1589年,不断由胡氏家族世代寓居该宅第坐南朝北因门外临街有百年古槐,所以外地人又把南宅子叫做“大槐树下” 南宅子是一处布局严谨、主次清楚、古朴典的明清修建 南宅子全体形制与修建是南方典型的四合院组合,由天井、前院、中院、后院、书房院、后花园等组成,现占空中积约5000平方米,国保古修建面积为860平方米,民居维护面积2400平方米。
大门上书明代榜书“副宪第”三字,两边辨别写着:“赐进士第分巡陇右道右参政李国士为”、“中宪大夫整饬雁平道山西按察司副使胡来缙立” 大门位于坐南朝北院落组群的西南角,以独立修建物呈现,这种方式在天水古民居中无独有偶进入大门首先是一个小天井,南设照壁,东西各设一垂花门,西垂花门上康熙已酉年书“桂馥”二字依稀可辨 南宅子是规范的四合院方式,东西为厢房,坐南朝北的主房为明代过厅前、后院是南宅子修建群的主院,是次要活动区;东院为副院,是消费区;仆院和杂院是效劳区这种布局功用明白、动态清楚,表现了封建等级制度全体东区是民居维护所在地,由大小14个院落组成,古民居修建60多座,该区民居修建品种单一,有古秦州大家小姐寓居的绣楼、中央特征的云罗厅,也有名噪国际外的“天水古楼”等民居古修建,琳琅满目据天水市文明局担任人引见,南宅子也是天水民居最集中的展现馆 南宅子完好地保管了从明到清民居修建的格式和面貌,是研讨我国东南地域明清古民居修建文明的重要实例2003年,由天水市博物馆担任维修后,建成了天水民俗博物馆,展出了以天水为主,包括陇右地域的上千件民俗文物南宅子其迷信、历史、艺术价值在甘肃省是独一的,全国也稀有,为研讨天水的历史沿革、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丰厚的历史材料,既是天水民俗博物馆,又是天水古民居修建文明的博物馆,也是甘肃省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民俗文明旅游场所。
北宅子 明初修建崇尚古风,考究制度,装饰朴素统治者以礼制的方式强化了修建中的封建等级,构成了住宅单体修建的繁复单一和群体组合的严谨整,陈旧的前堂后寝格式重新被推崇,成为品官宅第的经典式修建形式 与南宅子相较,北宅子规模更为庞大上世纪末拆毁前有大门三间,门额题为“太常第”,是为太常寺少卿署正卿胡忻的私宅由于胡来缙、胡忻父子均为明万历朝之名臣,所以天水百姓在南北二宅之间的马路上建有“父子乡贤”的巨形牌坊,惋惜此牌坊于民国初年撤除 北宅子立体接近正方形,原为正院三进,正面建有大小院落5个,现仅存二、三院的前后正庭与中院庭楼及厢房庭楼梁记上明白记有“大明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夏四月十五日建”题记天水市文明局担任人通知记者,就修建规模和修建全体结构的价值而言,北宅子比出名遐迩的宁波天一阁藏书楼毫不逊色,“而细节雕饰之华美精密,则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等人在调查完南北宅子后,赞赏它是“典型的明代官式作风,典型的明代官式气度”天水胡氏古民居北宅子的主人,就是南宅子主人胡来缙的次子胡忻,字慕之,号慕东,生于嘉靖丙辰(公元1556年),是胡氏家族成就最高的一位历史人物其进士出身,初任山西临汾知县,当前升为工部给事,官至太常寺少卿署正卿。
他曾屡次婉言上奏,被人们赞誉为“北海瑞”胡忻从小聪明过人,安维俊在他主编的《甘肃新通志——胡忻传》中称:“公生而颖敏,弱冠沈毅有大志,举止异常据《天水胡氏民居》记载:在天水的历史上关于胡忻的很多事迹,在麦积区马跑泉至今还传播这一段民谣,“牛头山,尖对尖,胡家出了伴君官”牛头山是麦积区马跑泉背靠小陇山的一段,两山如牛头环抱着马跑泉镇,官方以为这是马跑泉山脉灵气的表现,后果胡家出了一位伴君的大官,便是胡忻记者 瞿学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