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七年级语文下册 十九《萤火虫》 长春版.ppt
16页萤 火 虫 科普宗师——贾祖璋 贾祖璋1901年9月24日出生在浙江海宁 一生从事科普创作、编辑、翻译工作由于 他在清王朝度过了少年时代,目睹并体验了老 百姓的种种苦难,深感民智未开国家落后,皆 因政治腐败科学不昌明所致所以他自从浙江 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毕业后,走上社会就开始向 报刊投寄科普稿件;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开时 书店工作期间,除了编写科学书籍以外,还要 忍受着战乱之苦,甚至在日寇的空袭间隙,仍 致力于科普创作新中国成立以后,贾老先后 在中国青年出版社和北京科普出版社工作,不 料科普出版社在10年“文革”浩劫中被撤销 贾 老特别憎恨弄虚作假沽名吊誉的恶劣作风贾 老把它自己后半生的智慧全部贡献给福建的科 普事业,坚持科学的人生观,崇尚科学,反对 迷信为提高民众的科学与文化素质而努力工 作 作者介绍 知识链接 萤火虫 鞘翅目萤科昆虫的通称全世界约2000种,分布于热带 、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约54种小至中型,长而扁平, 体壁与鞘翅柔软前胸背板平坦,常盖住头部眼 半圆球形,雄性的眼常大于雌性腹部7~8节,末端下方有 发光器,能发黄绿色光萤火虫夜间活动,卵、幼虫和蛹也 往往能发光,成虫的发光有引诱异性的作用。
幼虫和成虫均 捕蜗牛和小昆虫为食,喜栖于潮湿温暖草木繁盛的地方萤 火虫在天黑时才开始发光.活动参加者宜用电筒照路,避免 直照草堆.萤火虫受电筒照射时可能短暂时间停止,反而找 不到它们 故事链接 囊萤夜读 在晋朝时,有家贫学子车胤,每到夏 天,为了省下点灯的油钱,捕捉许多萤火 虫放在多孔的囊内,利用萤火虫光来看书 最后官拜吏部尚书以现在的观点看, 车胤少年时代必定是一名大“近视” 学习目标: • 目标1:了解萤火虫的有关知识,培养 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 目标2:学习运用列数字说明事物的作 用 • 目标3:学习本文把记叙、描写与科学 说明巧妙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整体感知 提示:本文通过景物描写介绍萤火虫 的发祥地,引出幼年在乡间见到萤火 虫的情景;介绍了萤火虫从幼虫到蛹 到成虫的生长过程;介绍了其发光原 理及其作用;最后引起作者的思乡之 情 初读课文 读准下列各字: •摇曳( y ) 纳( n )凉 •蛋壳( k ) 戳( chuō )穿 •肺蛭( zh ) 化蛹( yǒng ) •车胤( yn ) 霓( n )虹 通过阅读你认为课文主要写了与萤火虫有 关的哪些内容?你认为最主要的是哪些内容 ? • 课文首先写了夏夜萤火虫纷飞的美景 ;其次写了幼时夏夜捉萤火虫的趣事;然 后写萤火虫的起源、生活习性、发光原理 和萤火的利用;最后由萤火虫联想到自己 家乡,引直对家乡的怀念。
• 其中最主要的是写萤火虫的起源、生 活习性、发光原理和萤火的利用的情况 阅读指津 1、第一段的语言特点是什么? 语言生动形象 2、其表达效果如何? 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激发了读者的阅读 兴趣 3、这样的表达方式称之为什么? 这种表达方式称为描写 4、第二、三段写了夏夜的哪些童年趣事? 写了四件小事①向萤火虫唱儿歌②用 芭蕉扇拍萤火虫③用脚拖萤火虫划光线④ 做萤光小灯笼 5、作者写这些事的用意是什么? 写这些事饱含对童年生活的深情, 趣味十足;在为种美好的回忆中自然引 出下文对萤火虫的说明 阅读四、五、六、七段回答下列问题 6、对于“腐草为萤”的说法作者持什么观点?这体现 了作者的什么精神? 作者对这种说法持否定态度体现作者不迷 信,科学求实的精神 7、第五段作者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这 种说明方法的作用是什么? 作者主要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用“二千”来 说明萤火虫的种类之多;用“三四百”来说明其卵的个 数;用“二十七八天”来说明其化为幼虫的时间准确 地说明了事物,体现了科学求实精神 8、第六段的说明对象是什么样? 答:萤火虫发光的原理 9、第七段说明了什么内容?作者主要运用了 什么说明方法? 答:萤光的特点及用途。
举例说明的方法 10、综合几段内容,这一部分所用说明顺序是 什么? 答:逻辑顺序 阅读八、九两段回答问题 11、这两段由萤火虫又联想到自己的家乡, 这样写的用意何在? 答:怀念家乡,关心家乡人民的疾苦带有 浓厚的情感 知识点兵 • 本文是一篇科普说明文 • 本文主要运用了列数字、举例子的说明方 法,使说明内容准确严密 • 说明事物运用逻辑顺序很有条理 • 综合运用记叙、描写和科学说明,兼有科 学性与趣味性,同时具有浓厚的情感是 本文突出特点 疑难探究 萤火虫为什么能发光?对萤火虫的认识过程给了你什 么启示? 提示:萤火虫的幼虫和蛹大抵相似;在成虫普通 位于尾端的腹面,表面是一层薄膜,下面排列着整齐 的细胞,形成扁平的光盘,细胞里有多数黄色细粒, 叫做“荧光体”,遇氧气就会起化学作用而发光这些 细胞的周围又满布毛细管,毛细管连接气管能送入空 气,使荧光体可以接触氧气,又分布着许多神经,, 能随意调节空气的传送,所以现出忽明忽暗的样子 对萤火虫的认识过程,说明人们认识某一种事物 ,总是从无知到有知,由知少到知多,最后才能形成 完整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