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通史版第3单元民族交融与大一统国家的发展第8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pptx
55页主干知识梳理考点深化探究高考链接突破,目标解读 1.魏晋时期的农耕技术(江南经济的开发)与土地制度(均田制) 2.隋唐时期的农耕技术进步与经济的繁荣(经济重心的南移) 3.魏晋至隋唐时期手工业发展 4.魏晋至隋唐时期的商业发展 重大史实 均田制、租(庸)调制、翻车和筒车、灌钢法、草市、开元通宝钱、曲辕犁、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唐三彩、坊市制、柜坊与飞钱、海上丝绸之路1.农业 (1)耕作技术:魏晋南北朝时,北方旱地形成技术,南方水田也采用耕耙技术,我国农业耕作技术成熟定型 (2)生产工具:隋唐时江东地区出现当时已经安装了犁评,可以调节犁耕的深浅,标志着中国古代犁耕技术的成熟 (3)灌溉工具:曹魏时改制翻车,唐朝时创制筒车 【易错点拨】 牛耕不是中国传统步犁定型的标志 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定型的事件不是牛耕的出现,而是曲辕犁的发明 曲辕犁可以调节犁耕深浅,能适应各种土地的耕作要求曲辕犁发明,我国耕犁技术已相当完善,一直为后世沿用耕耙耱,曲辕犁,(4)均田制(北魏到唐朝前期) 概念:在不触动原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国家掌握的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交纳租税并服劳役和兵役的一种土地制度。
均田制的推行是以政府掌握大量无主荒地为前提的,并没有取消土地私有制,更没有触动地主土地所有制 评价:均田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但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成为国家的佃农,农民对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加强唐德宗建中元年(780年),实行两税法,均田制被废止5)租庸调制:北魏均田制规定受田农民必须向国家交租(即田租,征粮)和调(即户调,交纳绢帛),还要服兵役和徭役,谓“租调力役制”隋朝沿用北魏的租调力役制,并规定50岁以上的农民可以交纳一定的绢代替劳役,叫“庸”唐朝在隋朝的基础上改革赋税制度,“庸”不再有年龄限制 (6)两税法: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该法规定:每户按资产交户税,按土地交地税,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它的实行是我国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松弛了2.手工业 (1)冶金业:南北朝时出现法 (2)制瓷业:北朝烧出成熟的白瓷;唐朝形成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其中邢州的白瓷、越州的青瓷制作精美,越窑的(青瓷的一种)极为名贵;从唐朝起,中国瓷器大量输出国外,远达欧洲、非洲。
(3)纺织业:唐朝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了的织法和图案风格灌钢,秘色瓷,波斯,【知识拓展】 唐朝与波斯的交往 唐初,适逢阿拉伯帝国崛起,其崛起对萨珊波斯王国带来威胁,波斯遣使来华求援波斯亡国后,波斯王子迁居长安,双方商贸等经济往来、民间交往盛极一时 (4)官营手工业之外的民营手工业状况:经历春秋战国和秦汉的发展后,魏晋南北朝时遭受摧残,到隋唐时才得以恢复和发展3.经济重心的南移 (1)奠基:先秦、秦汉时期,江南地区的社会生产比黄河流域落后,我国经济重心在北方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曾经出现了楚、吴、越等强国,南方的诸侯国已经对江南一些地区有所开发,经济开始发展,但涉及的范围较小 秦朝统一南方地区后,中原的铁器传到珠江流域,当地经济有所发展 西汉时,牛耕、马耕在长江流域广泛使用 东汉末年,北方各个军事集团混战,北人大量南迁,带去先进的耕作技术,与当地人民共同开发江南2)初步开发:三国时期 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江南的吴国农业和手工业有一定的发展 西晋末年起,大批北人南迁,给南方带来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同南方劳动人民共同开发了江南地区 (3)大规模开发:东晋和南朝时期,北方人民继续南迁,南方得到大规模开发,江南修建了许多水利工程,开垦了大量良田,小麦种植开始推广,牛耕得到普及,水稻种植技术有了提高,江南经济开始赶上北方。
(4)开始南移:隋唐时期,南方经济迅速发展使南北几无差距大运河的开通促进运河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方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南方政局则相对稳定,经济重心开始南移问题思索】 对经济重心南移的认识 经济重心的南移伴随着北民南迁,不是单纯的为南移而南移;南移的趋势在国家分裂或战乱、割据时期表现最为突出,不是因南方发达引发的民众主动迁移;南移的趋势是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和江南一带,另一趋势是由内地向沿海逐渐转移4.商业 (1)发展表现: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发展,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 【易错点拨】 唐代“柜坊”“飞钱”的出现,反映了唐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但不能表明统治者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中国古代封建统治阶级从未放弃过重农抑商政策 (2)宋代以前“市”的特点 在特定的位置设市,与民居严格分开 按时开市、闭市;官府设,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唐都长安城设有东西二市市令或市长,(3)商业都会:唐代除长安、洛阳外,还有扬州等其中,成为唐朝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广州,考点一魏晋至隋唐时期商业的发展 1.先秦至唐朝城市发展的特征 (1)坊、市分开,商业活动受地域限制和时间限制;官府直接管理市场交易。
(2)城市的职能主要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商业贸易和市场的规模不大 (3)唐代商业都市有所发展,农村集市贸易也进一步发展史论结合】 史料1南朝将领陈庆之出使北方,目睹了洛阳的风貌后发出感慨:“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此谓长江以北尽是夷狄昨至洛阳,始知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仪富盛,人物殷阜 洛阳伽蓝记 史料2(唐代开元十三年)东至宋、汴,西至岐州,夹路列店肆待客,酒馔丰溢每店皆有驴赁客乘,倏忽数十里,谓之驿驴南诣荆、襄,北至太原、范阳,西至蜀川、凉府,皆有店肆,以供商旅远适数千里,不持寸刃 通典食货七历代盛衰户口,史料3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隔离制度政府规定,“凡市,日中击鼓两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闭肆,而众以散” 据唐前期长安城的商业,解读(1)史料1信息说明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中原地区战乱较多,农耕经济发展缓慢;孝文帝改革后,以洛阳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商业繁荣 (2)史料2反映了唐朝商业贸易的特点:地区广阔、商路畅通、商旅安全、次数频繁、数量较大 (3)史料3主要说明唐代坊、市分开,商业经营活动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政府依然采取“抑商”政策 问题根据以上史料,概括魏晋至唐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答案】魏晋时期,商业发展一度中断;孝文帝改革后北方商业恢复和发展隋唐时期,商业繁荣,但商业活动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坊、市分离;城市发展具有多元化特点2.隋唐大运河的开凿 (1)条件:南朝以来,江南经济地位不断提高,而隋朝政治中心在北方;隋朝完成统一,社会秩序逐步稳定;社会经济的初步恢复和发展;中央集权加强,能够组织大规模人力和物力 (2)目的:满足隋朝统治者巩固统治的需要经济方面表现为加强南北交通,南粮北运;政治方面表现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3)对当时的积极作用:使运河沿线的城镇迅速繁华起来;有力地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贯通南北水路,解决了南北的交通问题(南粮北运和盐运通道);加速了经济重心的南移,南粮北运成为关系到王朝安危、政局稳定的一个重要因素;加强了政治统治,巩固了国家统一 (4)现实意义:大运河的某些河段依然发挥着水路运输(航运)的作用;是现在“北煤南运”干线和防洪灌溉干流;“南水北调”的东线工程就是利用京杭大运河作为长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大运河在新的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史论结合】 史料隋王朝在天下统一后即作出了贯通南北运河的决定隋开运河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中国古代很长时期内,经济重心一直在黄河流域,北方的经济比南方进步。
但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400多年的混乱使北方经济受到沉重的冲击,与此相比,南方经济获得迅猛发展隋统一全国后,格外重视这个地区,但隋定都长安,其政治中心不能伴随经济重心的发展变化南移因此,国家需要加强对南方的管理,长安需要与富庶经济区联系,需要南方粮食物资供应北方,不论是中央朝廷所在地还是北方边境同时,长期的分裂阻断社会南北经济的交流,而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到这一时期已迫切要求南北经济加强联系隋开运河不仅仅有经济方面的动机,也有政治方面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士族大发展的时期,他们的力量相当强大隋统一后,他们依靠其强大的势力,企图与中央政权抗衡这一尖锐矛盾在江南地区一直存在,使隋政权面临严重威胁,隋统治者要实施对南方的有效统治,贯通南北运河势在必行同时,北部边境少数民族政权对隋亦是大患,隋王朝派出大量军队驻扎边境,这些军队的供给仅靠屯田是不够的,必须依靠江淮和中原粮饷供应路途遥远,开凿运河才是解决问题的关键解读史料主要说明了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主要从经济和政治两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问题依据史料,概括隋朝大运河开凿的历史原因答案】经济原因:适应经济重心南移的趋势;加强南北经济联系;保障北方粮食、物资供给。
政治原因:加强对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防御;加强对南方的有效统治;巩固国家统一考点二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 古代中国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特征及影响 (1)表现 南方人口超过北方,人口分布重心的南移 南方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全面超过北方 南方地区在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2)特征 北方人口的大批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生产经验,体现了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最高水平 南移趋势往往在国家分裂或封建割据或战乱时期最突出 政治中心的东移对经济重心的南移有一定的影响3)影响 经济布局:南北经济联系不断加强 交通贸易:随着南方沿海城市的迅速发展,海上交通和运输也有了很大的改善 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胀,在全国总人口中的比重不断增长 人才教育:经济重心的南移带来了文化中心的南移 民族关系:促进民族融合 自然环境:过度开发,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可持续发展史论结合】 史料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解读从纵向看,东汉时期,黄河流域即北方城市数量多于南方,而唐朝前期,南方城市数量明显增加;从横向看,从汉到唐前期的黄河流域城市数量有所减少,而长江流域城市数量却增长迅速对于变化的原因则应结合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政治和经济背景进行分析。
问题分析上表所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答案】变化: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的总数量有所增加;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少于黄河流域;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县城数量增加原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繁,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增加;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明考情,考题1 2017全国卷,解考题,上表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当时该地() A.自耕农经济盛行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 C.均田制破坏严重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 A 【解析】本题以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提取有效信息、准确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的能力表格中显示,多数农户占有土地较少,说明当地盛行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的自耕农经济,故A项正确;表格中,占有20亩以下土地的户数占17.3%,占有20130亩土地的户数占74.1%,这说明该地土地集中的现象并不突出,故B项错误;均田制下,大量农户采用小农户个体方式耕种,表格内容无法体现均田制破坏严重,故C项错误;依据表格信息,无法得出农业生产效率提高,故D项错误。
考题2 2017全国卷 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据此可知,唐中期() 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