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感受肌理之美——漂浮的画.docx
5页感受肌理之美——漂浮的画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不同肌理的美感,知道抽象绘画的形式美感学习利用水与油不相容的特点,转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的画面2、过程与方法:分析雨花石肌理纹样形成的原理,观察各种材质形成的肌理照片,交流肌理产生的抽象美给自己的感觉通过演示、实践、感悟尝试用吸附法来制作“肌理”,并装饰成各种新图案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不同纹理给视觉带来的不同美感,体会制作的快乐,展示学生的艺术个性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掌握运用吸附法,制作出肌理效果,感受肌理的美,并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教学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制作中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三、教学用具准备:师:课件、范作、雨花石、仿雨花石、装着清水的敞口容器、油漆、画纸、搓成雨花石造型的粘土学生:油漆、画纸、装有清水的敞口容器、剪刀、卡纸四、教学过程:一、 感悟体验、引入新课1、观赏美丽的雨花石,仿佛可以看出美石之中的山川,湖泊,人物,情景,花鸟,抽象图案,色彩色阶变换,韵律等,使得观石人能从微观的雨花石方寸之间,一下子联想到大千世界,万千红尘甚至不可思议的太空,灵幻,外太空,而这些美妙的图案都由不同的点,线,面所组成,再加以漂亮的颜色搭配,而正是这种和谐的美丽让人身心愉悦。
2、引出课题,感受肌理之美(板书课题)分析肌理的自然属性:1、广义的意义:“肌理”是某种物体上的纹理、质感,如树皮的纹理、质感,大理石的纹理、质感等等2、狭义的意义:它是绘画、雕塑等艺术创造所特有的形象化语言,如各种笔触、斧凿的痕迹、画面上的纹理等等说明:分析肌理的广义的意义和狭义的意义,为创作做好准备二、观察发现1、思考,我们是不是可以模仿,“制造”出这种效果呢?展示仿雨花石作品,“这是如何做出的呢?看!我给大家带来了什么?”2、教师演示:在一盆清水中滴入几滴油漆,让学生观察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学生观察后得出结论:滴入清水的油漆,有的漂浮、有的沉入水底啦!提问:“想一想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为什么呢?”油漆浓稠的情况下,密度太大便会下沉,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学生思考,回答教师小结:油漆中必须加入适量的松节油或汽油稀释一下,才会产生较满意的飘浮效果说明:这个演示是为了让学生看清油漆和水之间的变化过程,引导学生怎样解决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新方法的兴趣三、探究形成1、教师示范油漆吸附法:用稀释后的油漆倒入盛满清水的扁平容器中,用棒稍加搅动,在需要化开的地方滴上几滴汽油稀释,用搓成雨花石造型的粘土吸附在水面上,完全吸附后小心取出,一件仿雨花石完成。
2、再次出示完整课题,感受肌理之美——漂浮的画(板书课题)四、尝试表现1、提问: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记录下油漆和水之间美妙的变化呢?(绘画、照片等)那我们把立体的雨花石变成平面,又会有什么奇妙的肌理图案呢?让我们来试试吧!用纸吸附在水面上,完全吸附后小心取出,制作出一幅肌理作品向学生展示,这样做出来的图案非常的美,它和雨花石上的抽象图案相似,能给我们带来无限的想象2、指导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可以展示几张效果一般的学生作品,强化注意点:(1)、油漆稀释的量:加入汽油量多,油漆滴入水面成散点状加入汽油的量少,油漆成凝结的团状2)、水所处的状态:水处于静态时滴入油漆和动态时滴入油漆,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油漆滴入水面的距离不同,形成的效果也有所不同3)、油漆多少:滴入油漆太少,肌理不成面,画面空,效果不明显滴入油漆太多,会糊成一片4)、来回移动纸张,肌理纹样会糊在一起3、展示吸附法做成的优秀作品说明:运用直观的教学方法,加强学生对制作方法的运用的认识五、学生作业,教师1、注意几个制作要点1)滴入几滴油漆在水槽里,用小棍轻轻搅拌一下,一定要轻2)把纸覆在水面上,轻轻掀起,一定要轻3)晾干后压平,待用2、学生用吸附法制作一幅肌理作品,可以自行选用颜色搭配。
要求运用已学的色彩知识和配色方法,充分发挥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制作的肌理作品命名六、展示评价自评互评,教师点评从色彩和谐、颜色搭配合理,能产生有趣的肌理效果方面点评由于吸附法肌理效果具有偶然性,学生也是初次尝试,所以以鼓励为主,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现力七、课后拓展我们用油漆制作的漂浮画,如果在制作时撒些皂粉,又会出现什么画面效果呢?同学们可以课后尝试制作一下再思考,还有什么媒介材料可以用来制作有肌理的漂浮画?让我们一起去寻找、发现吧!第二课时一、 回顾上节课内容吸附法在西方被称为“大理石纹法”,能表现出青烟缭绕、气韵生动如大理石般纹理的奇妙效果二、学生作业1、品评上节课的练习作品,根据颜色、纹理效果进行构思,设计出人物或动物的图案来要合理利用画面纹理,有美感2、用刀、圆规尖或竹笔在制作的肌理纸上画出线条、形体3、用刀或剪子,剪出人物或动物图形三、作品展示评价1、将作品与雨花石图案比较,各自有何特点、美感2、品评哪个小组、哪位同学的作品最美,要把画面纹理和二次创作的艺术形象结合起来评价,看谁设计的最完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