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完整word版)道德经教案.doc

22页
  • 卖家[上传人]:枫**
  • 文档编号:542004178
  • 上传时间:2023-10-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156KB
  • / 22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课时 20 年 月 日课题课型三维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有关老子及其的思想,通过自学方式掌握《道德经》的思想主旨2.过程与方法:流利的朗读《道德经》选段,感知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3、情感与态度:了解“道”的涵义教学重点:过程与方法:流利的朗读《道德经》选段,感知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难点:过程与方法:流利的朗读《道德经》选段,感知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教学方法:学生学法:教学过程:一、 导入:播放张学友的歌曲《道、道、道》导入新课二、 推进新课:(一)老子及其作品简介1、 谈谈你所知道的老子以及《道德经》2、 老子及其作品介绍出示幻灯片)(1)《史记》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桞,周守藏室之史也这句话,是司马迁在查阅他所处的那个时期的资料之后提出来的属于他个人的一个观点除了这个观点之外,在这本书中,他还描述了另外两件事一件是孔子入周向老子请教礼的事情,另一件事关令尹喜拦下老子,让后者为他著书的事情2)《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

      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教学过程(续):3、老子及《道德经》的影响《道德经》常会被归属为道教学说,是道教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之一,被道教视为重要经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视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称太上老君,所以应该说道教吸纳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 《道德经》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成为中国历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汉初的治国方略,在经济上可以缓解人民的压力,对早期中国的稳定起到过一定作用历史上《道德经》注者如云,甚至有几位皇帝都为其作注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译《道德经》为梵文,传入东天竺;唐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唐玄宗亲注《老子》日本使者名代,请《老子经》及老子“天尊像”归国,对日本社会发展产生过影响4、 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三、 堂上小结四、 布置作业:预习集体备课主备课人:_陈梅英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课时 20 年 月 日课题《道德经》第一章、第四章课型三维目标:1、能流畅地朗读并背诵所学内容。

      2、流利的朗读《道德经》选段,感知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3、理解老子“道”的内涵,并学会运用于我们的生活教学重点:流利的朗读《道德经》选段,感知文章,准确把握文章主旨教学难点:理解老子“道”的内涵,并学会运用于我们的生活教学方法:学生学法:一、 教学过程:导入:老子的“道”高深莫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千百年来,无数的人试着以自己的理解去解释它,“道”究竟是什么?二、推进新课1、初读第一章,读五遍老师正音,重点字词点拨[注释] ①第一个“道”是名词,指的是宇宙的本原和实质,引申为原理、原则、真理、规律等第二个“道”是动词指解说、表述的意思,犹言“说得出”②常:一般的,普通的③第一个“名”是名词,指“道”的形态第二个“名”是动词,说明的意思④无名:指无形⑤有名:指有形⑥母:母体,根源⑦常:经常 ⑧眇(miào):通妙,微妙的意思⑨徼(jiǎo):边际、边界引申端倪的意思⑩谓:称谓此为“指称”⑾玄:深黑色,玄妙深远的含义⑿门:之门,一切奥妙变化的总门径,此用来比喻宇宙万物的唯一原“道”的门径2、根据注释,翻译第一章的内容,老师点拨 [译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语来表述的,它并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辞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说明的,它并非普通的“名”)。

      无”可以用来表述天地浑沌未开之际的状况;而“有”,则是宇宙万物产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从“无”中去观察领悟“道”的奥妙;要常从“有”中去观察体会“道”的端倪无与有这两者,来源相同而名称相异,都可以称之为玄妙、深远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奥,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天地万物之奥妙的总门(从“有名”的奥妙到达无形的奥妙,“道”是洞悉一切奥妙变化的门径) 3、根据译文,谈谈你对“道”的一两点理解教学过程(续):四、按照学习第一章的方法,学习第四章  1、读准字音、读通顺2、结合注释理解章节内容[第四章注释] ①冲:通盅(chōng),器物虚空,比喻空虚 ②有弗盈:有,通又盈:满,引申为尽 ③渊:深远呵(a):语助词,表示停顿 ④宗:祖宗,祖先 ⑤锉其兑:锉(cuō):消磨,折去兑(ruì):通锐,锐利、锋利锉其锐:消磨掉它的锐气 ⑥解其纷:消解掉它的纠纷 ⑦和其光:调和隐蔽它的光芒 ⑧同其尘:把自己混同于尘俗以上四个“其”字,都是说的道本身的属性 ⑨湛(zhàn):沉没,引申为隐约的意思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中说,古书中“浮沉”的“沉”多写作“湛”湛”、“沉”古代读音相同这里用来形容“道”隐没于冥暗之中,不见形迹。

      ⑩似或存:似乎存在连同上文“湛呵”,形容“道”若无若存参见第十四章“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等句,理解其意 ⑾象:似   [第四章译文] 大“道”空虚开形,但它的作用又是无穷无尽深远啊!它好象万物的祖宗消磨它的锋锐,消除它的纷扰,调和它的光辉,混同于尘垢隐没不见啊,又好象实际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谁的后代,似乎是天帝的祖先 3、谈体会,老师点拨在本章里,老子仍然在论述“道”的内涵他认为,“道”是虚体的,无形无象,人们视而不见,触而不着,只能依赖于意识去感知它虽然“道”是虚体的,但它并非一无所有,而是蕴含着物质世界的创造性因素这种因素极为丰富,极其久远,存在于天帝产生之先因而,创造宇宙天地万物自然界的是“道”,而不是天帝这样,老子从物质方面再次解释了“道”的属性 承接第一章内容“无形”,老子称颂“道”虽然虚不见形,但不是空无所有,从“横”的角度谈,“道”而是无限博大,用之不尽;再从“纵”的角度谈;“道”又是无限深远,无以追溯其来历,它好象是自然万物的祖宗,又好象是天帝(上帝)的祖先从此说来,不是上帝(天帝)造物,而是“道”生上帝(天帝),继生万物道”的作用是宇宙至高无上的主宰 五、组织学生观看相关视频。

      集体备课主备课人:__陈梅英_________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课时 20 年 月 日课题《道德经》第二章 、第六章课型三维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顺2、根据注释会翻译各章节内容3、理解老子朴素唯物辨证论教学重点:根据注释会翻译各章节内容教学难点:根据注释会翻译各章节内容教学方法:学生学法:一、 教学过程:一、 导入:我们都知道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但其实早在两千多年前,老子就认识到事物的相对性了二、 推进新课1、 朗读第二章,正音,释疑 [注释] ①恶已:恶、丑已,通“矣” ②斯:这 ③相:互相 ④刑:通“形”,此指比较、对照中显现出来的意思 ⑤盈:充实、补充、依存 ⑥音声:汉代郑玄为《礼记·乐记》作注时说,合奏出的乐音叫做“音”,单一发出的音响叫做“声” ⑦圣人居无为之事:圣人,古时人所推崇的最高层次的典范人物居,担当、担任无为,顺应自然,不加干涉、不必管束,任凭人们去干事 ⑧作:兴起、发生、创造 ⑨弗志:弗,不志,指个人的志向、意志、倾向 2、根据注释翻译理解章节的内容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

      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所以有和无互相转化,难和易互相形成,长和短互相显现,高和下互相充实,音与声互相谐和,前和后互相接随——这是永恒的因此圣人用无为的观点对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听任万物自然兴起而不为其创始,有所施为,但不加自己的倾向,功成业就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就无所谓失去  3、老师学生一起解读这一章的内容教学过程(续):4、翻译第六章 [注释] ①谷神:过去据高亨说:谷神者,道之别名也谷读为毂,《尔雅·释言》:“毂,生也《广雅·释诂》:“毂,养也谷神者,生养之神 另据严复在《老子道德经评点》中的说法,“谷神”不是偏正结构,是联合结构谷,形容“道”虚空博大,象山谷;神,形容“道”变化无穷,很神奇 ②玄牝(pin):玄,原义是深黑色,在《老子》书中是经常出现的重要概念有深远、神秘、微妙难测的意思牝:本义是是雌性的兽类动物,这里借喻具有无限造物能力的“道”玄牝指玄妙的母性这里指孕育和生养出天地万物的母体 ③门:指产门这里用雌性生殖器的产门的具体义来比喻造化天地生育万物的根源 ④绵绵:连绵不绝的样子 ⑤若存:若,如此,这样若存:据宋代苏辙解释,是实际存在却无法看到的意思。

      ⑥堇(jin):通勤作“尽”讲 [第六章译文] 生养天地万物的道(谷神)是永恒长存的,这叫做玄妙的母性玄妙母体的生育之产门,这就是天地的根本连绵不绝啊!它就是这样不断的永存,作用是无穷无尽的 老师解读:老子在这一章里继续说明“道”的特征他所运用的方法仍是比喻、借代他用“谷”象征“道”,说明“道”既是空虚的又是实在的;他用“神”比喻“道”,说明“道”生万物,绵延不断;他用“玄牝之门”比喻“道”是产生万事万物根源,等等他想说明“道”的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从时间而言,它历久不衰,天长地久从空间而言,它无处不在、无穷无尽它孕育着宇宙万物而生生不息集体备课主备课人:_______陈梅英_________________教学后记第 周 第 (课、章、单元) 第 课时 20 年 月 日课题《道德经》第三、第五章课型三维目标:1、读准字音、读通顺2、会翻译所学章节内容,并能理解其含义3、初步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教学重点:会翻译所学章节内容,并能理解其含义教学难点:初步理解老子的“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教学方法:学生学法:一、 教学过程:导入:说到“无为而治”,我们总会想起老子。

      无为而治总让我们想到消极的东西,老子 传递的究竟是不是消极的治国理念?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老子是怎么说的二、推进新课:1、读准字音、读通顺2、学生试着翻译选文,老师点拨 [注释] ①上贤:上,同“尚”,即崇尚,尊崇贤:有德行、有才能的人 ②贵:重视,珍贵货:财物 ③盗:窃取财物 ④见(xian):通“现”,出现,显露此是显示,炫耀的意思 ⑤虚其心:虚,空虚心:古人以为心主思维,此指思想,头脑虚其心,使他们心里空虚,无思无欲 ⑥弱其志:使他们减弱志气削弱他们竞争的意图。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