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论《唐山大地震》的创伤叙事.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公****
  • 文档编号:559376136
  • 上传时间:2022-12-29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01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论《唐山大地震》的创伤叙事引言20世纪是人与人、人与环境、人类不同文化之间大冲突的世纪世界大战、区域战争、自然灾难、文化冲突等频频爆发,不仅造成了人类物质财富的巨大损失,也给人类造成了巨大了心理创伤因此,在李桂荣《创伤叙事:安东尼·伯吉斯创伤文学作品研究》中将20世纪称为创伤世纪在这一世纪有大量叙述创伤的文学作品问世国外的,如托尼·莫里森《宠儿》、阿尔伯特·加缪《沉没》,以及安东尼·伯吉斯《世间力量》等;国内的,如鲁迅《祝福》、郁达夫《沉沦》、张爱玲《金锁记》等等报告文学《唐山大地震》也是叙述创伤的文学作品之一它首发于20世纪80年代,作者钱刚以1976年7月28日唐山大地震为对象,用十年的时间不懈地追踪采访,经过缜密的整理和分析,用真挚的感情和洗练的笔法,全景式地记录了地震后的惨烈景象和震后人们难以抹掉的创伤记忆作者在引言部分如此写道: “我要给今天和明天的人类学家、社会学家、地震学家、医学家、心理学家……不,不管是他们,还有人——整个地球上的人们,留下关于一场大毁灭的真实记录,留下关于天灾中的人的真实记录,留下尚未有定评的历史事实,也留下我的思考和疑虑[1](P6) 《唐山大地震》一经问世便引起强烈反响。

      人们或分析作品中表现的人性善恶,或歌颂生命力的强韧,或称赞作者主体意识觉醒而从创伤叙事的角度分析该作品的为数不多虽然国外对创伤叙事理论研究较多,也日渐成熟,但国内研究较少,在这方面较有建树是李桂荣,著有《创伤叙事:安东尼·伯吉斯创伤文学作品研究》一书本文将以李桂荣研究成果为基础,从创伤叙事角度对钱刚的《唐山大地震》进行分析,以期带给《唐山大地震》一种新的解读方式一 记忆与伤痛(一)创伤与创伤理论 述者视之为“私人性质”的小说,或多或少地透着作者曾经有过的生活和伤口,整体上不乏对现实世界和人生经历的真实反映对作者而言,“只是希望这部作品能够超越我本人的质而存续下去[1]P378”创伤”一词我们在生活中运用颇多,它既指有形的伤,身体所受的外伤;又指无形的伤,心理、精神的创伤弗洛伊德认为:一种经验如果在一个很短暂的时期内,使心灵受一种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我们便称这种经验为创伤的[2](P216)凯西·卡鲁斯主编的《创伤:记忆的探询》和朱迪·思赫尔曼的《创伤与恢复》被视为创伤理论的经典著作李桂荣在《创伤叙事:安东尼·伯吉斯创伤文学作品研究》中,将创伤分为两类:病理意义上的创伤称为医学性创伤,类比意义上的创伤称为文学性创伤。

      并将两者的关系总结为:“文学中的创伤包括医学性创伤和文学性创伤文学中的医学性创伤,主要指人类历史上曾经发生或的事件所造成的创伤,和人类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件所造成的创伤[3](P27)而文学中的文学创伤是旨在更生动、更深刻表现人类心态和内心世界及运行机制的人类想象产品《唐山大地震》所书写的创伤正是文学中的医学性创伤犹如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烈爆炸,地震造成24万人死亡,16万人重伤,一座重工业城市瞬间夷为平地对于地震幸存者来说,突然要面对满目疮痍的城市、亲人惨死、自身或伤或残的事实,心灵承受最高度的刺激,以致不能用正常的方法谋求适应,从而使心灵的有效能力的分配受到永久的扰乱,从而形成了创伤经验这种创伤经验被延迟、持续地出现在潜意识之中,使人们对那段不愉快的记忆不断重复体验,造成人们的心灵创伤即使多年过去,唐山完成重建,曾经的废墟上建起一座座大楼,城市又变得车水马龙、灯火辉煌,当初地震的惨象早已被如今的繁华所覆盖然而,看不见不代表不存在唐山人民不会忘记城市繁华建筑之下正是24万生灵的幽深墓地地震创伤就像幽灵,不时侵扰震后的唐山人在心灵在创伤的困扰下,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多种创伤症候。

      (二)创伤症候的呈现 创伤症候多种多样,在《唐山大地震》中所呈现的创伤症候可分为个人创伤症候和集体创伤症候两类个人创伤症候表现为“任何与创伤事件相关的气味、声音、景物、场景甚至话语皆会引起强烈的焦虑感,以及回溯到事发当时的心理状态[4](P11) 作品中,钱刚多次叙述个案,真实呈现纠缠于生命个体生活中挥之不去的地震创伤症候 在引言部分,作者叙述了一位幸存的唐山妇女她抵制甜的味觉,原因是被救出后的吃的第一样东西是葡萄糖水,从此一切甜的东西都会使他产生强烈的条件反射,使她想起地震被压在废墟下渴得发疯的感觉生活于她而言,早已没了“甜味”,没了幸福,唯有的是地震留下的“苦涩”滋味——无尽的痛苦与创伤这种表现就属于创伤症候中的癔症所谓癔症是指“人在某种条件下感受到或者看到的在正常人看来未必或者根本不会存在的某种强烈的感觉,如恶心、疼痛、炙热、麻木、酸痛等[3](P113) 在第三章《渴生者》中里,作者原文摘录了一位被埋13天后获救的普通农村妇女——卢桂兰对当年地震经历的回忆苍蝇发出巨大声响、叫声凄惨,对邻居女人诅咒、悲悯自己的身世、学校的大钟……多年后,这段回忆仍是存在于幸存者的潜意识,没有在意识层面形成真正的叙事话语。

      因此,这段回忆呈现出无逻辑、杂乱无章、碎片式的特点,其中还夹杂着地震经历者的错觉、幻觉、无中生有这正是创伤症候之一闪回 地震破坏范围之广、受害人之多,使其所造成的创伤已经从个人创伤转变成整个受灾人群的集体创伤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灾,强烈的恐惧感使人们已经失去了正常人的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地震后,“人流如潮水般涌去,嘈杂,混乱,恐慌……规模空前的大逃亡[P](P55)人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去机场,却还是随着人流疯狂涌向机场,依附于集体,在集体里寻求心灵迫切需要的安全感当人们在丧失安全感后会产生恐惧,直至最后发展为丧失理性 “根据民族创伤理论,‘当集体悲伤伴随着愤怒,通常就会出现动荡的局势’”[5]《唐山大地震》第五章《非常的8月》记录了“罪恶能的释放”从刚开始为了生存的救急到后来无理性地哄抢物资,唐山掀起了“抢劫风潮”摘死者手表的老妇、假报灾情的“淘金狂”、愤怒的人群,作者速写了一幅幅罪恶的画面而多年后,人们对这个段如噩梦般的真实历史,许多人都以“印象不深”、“想不起来”回避,出现“集体失忆”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疑问:“如果说大地震是自然界的应力场的能量释放,适应‘抢劫潮’的心理的场合行为的‘场’又在哪里呢?”[1](P130)。

      或许,民族创伤理论可以给作者所疑惑的“场”一个解释因为“在民族创伤的境况下,秩序与混乱、神圣与亵渎、正义与邪恶、生与死之间的界限变得脆弱了王建会,《电影评介》)这个“场”是幸存者内心的地震创伤对于幸存者而言,面对满目疮痍的城市和冤死的生灵,他们所承受的巨大创伤需要寻找一个愤怒的出口此刻,在这块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再也没有一个专有名词,会像‘地震局’般遭到如此的诅咒和痛骂[1](P168)震后的人们满腔怨愤,犹如一座喷薄的火山,国家地震局就是火山愤怒和伤痛的宣泄口:拒绝回答调查反而质问、拒绝发送救济粮、将地震工作人员赶下卡车……人群在叫嚣“饿死他们!疼死他们!枪毙他们!”人群因地震创伤,毫无理性地将国家地震局和地震工作人员作为宣泄口地震工作人员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仍忍辱负重继续工作这段历史也在这一特殊群体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记忆 无论是对当时震后群体创伤的症候表现,还是多年后个体创伤症候的描写,作品都真实地反映了地震对人心理造成的巨大创伤,流露出作者的人文关怀和对人性的思考二 复写创伤,再现真实与震撼《唐山大地震》是一部成功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不但体现出新闻性,还因作者钱刚独具匠的叙事技巧和语言艺术,兼具了文学性。

      作品中对创伤的复写,多年后依然能让每个翻开书卷的读者,跟随文字荡涤历史的尘埃,感受到强烈的真实和震撼 (一)叙述视角 热拉尔·热奈特指出,“视角是指选择(或不选择)某个受限制的视点”[6](P374)通俗来讲,视角是为呈现某个视点而选择的观察的位置,文学作品的观点通过作者选用所选取的叙述视角呈现李桂荣在综合斯坦泽尔和热奈特对视角分类的基础上认为,“从本质上说,作品中的视角从不同角度可分为人物视角、叙事者视角、时间视角三大类[3](P186)并进一步将人物视角分为人物内视角和人物外视角;叙事者视角分为叙事者内视角和叙事者外视角;时间视角分为同步视角和追忆视角 下文将在李桂荣对视角分类的理论基础上,从人物视角、叙事者视角、时间视角三方面,论述在《唐山大地震》中作者钱刚是怎样通过多种叙述视角的自由转换和运用,真实再现了这一灾难事件 在《唐山大地震》中,作者首先采用追忆视角,将历史的镜头聚焦在地震发生之时,缩短读者与灾难的距离在这一前提之下,采用人物外视角,以类似目击者“证词”的形式罗列了多个人物对地震这一创伤事件的回忆,从而形成人物多视角,在多视角的聚合下,不但使地震事件呈现出更加清晰的面目,而且从报告文学的角度,也增强了新闻的可信度和在场感。

      与此同时,作者插入了第一人称叙事者全知视角——“我”,过去的“我”目睹了灾难,现在的“我”知晓这场灾难的完整信息这样叙事者更加全面地展示地震留下的创伤图景,在叙事中游刃有余他既在这一创伤事件之中,又不是创伤的受伤者,他叙述的是别人的创伤同时,他在叙事的同时,也可以像电影画外音一样对所叙述的事件进行评价比如,在第三章描写一位叫丰承渤姑娘死时的场景时,叙事者的声音出现过多次如“没有比看着一位姑娘死去更残忍的了……我相信,在人类的生命史上,生理上的死是不能有人左右的,但是,人类可以超越死亡[1](P92)作者直接表达了对自己对这位姑娘死去的痛惜,更直接展现了地震带给人创伤 (二)叙事时间 “叙事时间是指时间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作者经过对故事的加工和该在提供给我们的现实的文本秩序[7](P132)《唐山大地震》的叙事时间安排精巧,恰当处理好了叙事时间的时序、时距、时频三个方面在真实记录展现了地震创伤的前提下,避免了“流水账”似的平铺直叙 时序的重点在于错时,即倒叙和预叙,那么作者是如何处理的呢?首先,作品的整个叙事时间都采用倒叙手法,以作者对地震事件者的采访为线索,将当年的情景一一展开,在倒叙中还原真实事件。

      然后,在具体事件中,自由运用外倒叙和内倒叙外倒叙起到补充说明的作用,内倒叙出现叙事者的声音这种错时安排,明晰完整地呈现了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不显啰嗦,同时也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比如对卢桂兰的事迹的记录中,既有当事人自己的叙述,又采用了外倒叙补充说明了人物震前生活经历,同时,采访最后插入内倒叙,说明写作意图 时距是指“事件或故事片段的不同时间与文本长度之间的关系,即速度关系”[6](1364),而掌控时距常见的方法即省略、停顿、概述首先,在描写创伤情景时运用停顿,给文本留白打开驾驶室门,人们惊呆了:那个司机本是一个重伤员,头部砸伤,肠子流出,左手骨折当人们想把它扶下车时,发现他已负载方向盘上死去,驾驶室满地是血……”[1](P59)读者的阅读时间在这一刻停止,心理时间却在省略产生的空白中无限延长,加深了作者对惨状的想象和感知其次,运用省略实现时间大幅跨度,加快叙事节奏,更突出集中地叙述重要事件在叙述地震前的地震局活动,采用似倒计时的叙述方式,概述事件,删繁就简,不仅使文本紧凑,又让读者的阅读心理产生紧张感,拉近叙事者和读者的距离 时频是指叙事与故事之间的重复关系,而重复性的叙事可以起到突出和强调的作用。

      北京时间凌晨3时42分53.8秒”“7月28日凌晨3时42分,唐山市地下的岩石突然崩溃了!断裂了!”“凌晨3时42分,如有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烈爆炸!”[1](P8)作者通过重复性叙事,反复强调大地震发生的灾难性时刻,迫使读者铭记这一历史悲剧性时刻。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