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2章健康与疾病-06.ppt
81页第 二 章 健 康 与 疾 病,教学目标,解释:健康概念、亚健康状态、生存质量、初级卫生保健、一、二、三级预防的定义 掌握:影响健康的因素、促进健康及提高生存质量的护理活动、疾病对病人及社会的影响 熟悉:疾病发生的原因、健康与疾病的关系、世界卫生组织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 了解:初级卫生保健健康 是个人成就、家庭幸福、社会安 定、国家富强的基础和标志 主要宗旨: 是帮助人们预防疾病、恢复健康、维持健康和促进健康,从而使每个人保持最佳健康状态第一节 健 康,一、健康及有关概念 (一)健康概念 1、健康的微观概念 从个人主观认识方面来看待健康,较偏重个人的身心适应状态健康定义的演进过程,没有疾病就是健康 没有不舒服就是健康 生理功能正常就是健康 健康是人正常的生理、心理活动,2、健康的宏观概念 主要考虑了人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中的功能,提供了一种理想的、可以追求的状态世界卫生组织(WHO)对健康的定义(1946年),健康不但是没有疾病和身体缺陷,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1978年, WHO在阿拉木图宣言中重申“健康不仅是疾病与羸(lei)弱的匿迹,而且是身心健康和社会幸福的完美状态”。
1989年又提出健康的新概念: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而且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和道德健康” 由单纯生理概念转变到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和道德四个方面的四维健康观躯体健康:一般指人体生理的健康 心理健康:一般有三个方面的标志: 第一,人格完整,情绪稳定,自控能力好,能保持心理平衡有自尊、自爱、自信心及有自知之明 第二,在所处的环境中,有充分的安全感,能保持正常的人际关系,能受到别人的欢迎和信赖 第三,对未来有明确的生活目标,能切合实际、不断地进取,有理想和事业的追求社会适应良好: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能适应当时复杂的环境变化,为他人所理解,为大家所接受 道德健康:最主要的 是不损害他人利益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有辩别真伪、善恶、荣辱、美丑等是非观; 能按社会认为规范的准则约束、支配自己的行为; 能为人类的幸福作贡献;,巴西医学家10年的研究发现:屡犯贪污受贿的人易患癌症、脑出血、心脏病和精神过敏症 而品行善良、心态淡泊、为人正直、心地善良、心胸坦荡则会心理平衡,有助身心健康 有违于社会道德准则,胡作非为,则会导致心理紧张、恐惧、内疚等不良心态,有损健康 据测定,这类人易发生神经中枢、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免疫系统的防御功能减弱,最终会在恶劣心态的重压和各种身心疾病的折磨下,或者早衰或者早死。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十条标准,(1)精力充沛,能从容不迫地应付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压力而不感到过分紧张 (2)处事乐观,态度积极,乐于承担责任,事无巨细不挑剔 (3)善于休息,睡眠良好 (4)应变能力强,能适应环境的各种变化 (5)能够抵抗一般性感冒和传染病 (6)体重得当,身材均匀,站立时头、肩、臂位置协调 (7)眼睛明亮,反应敏锐,眼睑不发炎 (8)牙齿清洁,无空洞,无痛感;齿龈颜色正常,不出血 (9)头发有光泽,无头屑 (10)肌肉、皮肤富有弹性,走路轻松有力认为从健康到疾病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研究人体亚健康问题,积极促进其向健康转化疾病或死亡,良好的健康,亚健康状态,(二)亚健康状态,介于疾病和健康之间的“中间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 是指当一个人的机体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边缘状态,临床检查无明显疾病,但机体各系统的生理功能和代谢过程活力降低,表现为身心疲劳,创造力下降,并伴有自感不适症状时,这种生理状态称为亚健康状态影响健康的因素有哪些?,二、影响健康的因素,1生物因素(主因) (1)生物性致病因素 (2)遗传因素 2心理因素 3环境因素 (1)物理环境 (2)社会环境,包括空气、水、气候、食物以及卫生设施等。
如气温、湿度、气压、声波、振动、噪音及辐射等超限度天然或合成的化学物质导致中毒,,1、生物因素,1)生物性致病因素 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传染病、寄生虫病和感染性疾病 2)遗传因素 遗传是影响人类健康的一大因素 如糖尿病、血友病、地中海贫血、色盲等遗传倾向较大肿瘤、心血管疾病,2、心理因素,主要通过对情绪和情感发挥作用而影响人的健康 许多慢性病与心理因素有关,如甲亢、肿瘤、高血压、胃十二指肠溃疡、月经失调等自然(物理)环境因素 (1)地区地质的影响 例如:有些环境中缺 碘、有些地区环境中氟多 (2)自然气候的影响 风寒、暑湿、燥热等 气候化,常与某些疾病的发 生与流行关3、环境因素,(3)环境污染的影响,自然环境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并威胁到人类健康 噪声污染 医院噪音白天在3540分贝为宜,极限为45分贝社会环境,1、社会政治制度 包括立法、社会支持系统、全社会资源分配、劳动制度、劳动强度等 我国宪法明确规定:维护全体人民的健康提高各族人民的健康水平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社会制度决定一个国家的卫生保障措施社会环境,( 2)社会经济因素,通过工作条件、生活条件、营养条件、卫生保 健服务设施影响健康。
如在疾病模式上 发展中国家主要死亡原因是传染病和呼吸系统疾病 发达国家主要死亡原因是心血管疾病与癌症 我国传染病以低收入为主,心血管疾病以高收入为主社会环境,(3)文化因素 文化教育因素通过影响人类素质间接影响到人们的健康意识 研究表明母亲教育水平与婴儿死亡率有很大的影响教育、营养知识、技能),(4)生活方式 是指人们长期受一定文化、民族、经济、社会、风俗、规范,特别是家庭影响而形成的一系列生活习惯、生活制度和生活意识 如不良饮食习惯、吸烟、酗酒、吸毒、药物依赖、生活工作紧张、超速驾驶、不戴安全帽等社会因素,据我国梁浩材的调查,我国死因构成中来自生活方式的原因的高达44.7,,(5)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指社会医疗设施和制度完善的情况 初级卫生保健网络的建立,城乡卫生人力资源配置,医疗保健制度等,,社会因素,2002年统计,护理人员中只有16.93%的注册护士工作在县及县以下医院,每千农业人口注册护士比例只有0.18二)引起亚健康状态的因素,1脑力和体力超负荷 2不良的生活习惯 3心理失衡 4衰老 5疾病前兆 6人体生物周期中的低潮时期,过分疲劳、过分透支体力,免疫力底下,竞争激烈,心理压力重。
据统计:亚健康状态人群明显增多,甚至占职业人群的60%-70%三、健康的测量指标,6个人身心功能健全的健康指标 (12项),(1)健全的自我照顾能力; (2)不会时刻担心自己身体的健康状况或某个特定部位或器官的健康; (3)感觉轻松、乐观; (4)精力充沛、体能的协调与效率良好; (5)享受人生,生活愉悦、踏实; (6)面对问题时,平静松弛,并思考合适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7)食欲好,不偏食; (8)维持相对稳定的体重; (9)规则而充分的睡眠与休息; (10)日常生活有计划,有目的; (11)情绪稳定,面对极端兴奋或失意的情景时,能很快恢复平稳的情绪; (12)良好的社交生活及人际关系四、生存质量,(一)生存质量的概念 WHO的定义:“生存质量是指个体在其所处的文化和风俗习惯的背景下,由生存的标准、理想、追求的目标所决定的对其目前社会地位及生存状况的认识和满意程度” 它包括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及物质状态四个方面1993年在日内瓦召开的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研讨会上明确指出,,两点基本观点被公认 生存质量是多纬度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社会健康状况,主观满意度,疾病或与治疗有关的症状的广泛领域, 多数研究者认为QOL测量必须包括主观健康指标。
也可称为自我评价的健康二)生存质量的判断标准及模式,测定的内容主要包括: 躯体状态; 心理状态; 社会关系; 环境; 独立程度; 精神宗教个人信仰,生存质量的测量分为两种类型:,1一般量表 用以测量所有人群共同方面的一般量表包括疾病影响量表、健康量表、社会功能-36等 2特殊量表 用以测量某种特定疾病的人群所用的特异性量表,如糖尿病病人生存质量测量量表、癌症病人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等简明健康调查量表,健康调查量表(the MOS 36-item short form health survey,SF-36)是在美国医疗结果调查表基础上,由美国波士顿健康研究所研制的简明健康调查问卷,它适用于普通人群的生命质量测量、临床试验研究、卫生政策评价等 目前,SF-36量表在40多个国家发展了各自的语言版本,是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生命质量测评量表SF-36的内容与结构 SF-36健康调查量表包括36个条目,评价健康相关生命质量的8个维度1生理机能(PF:Physical Functioning) 2社会功能(SF:Social Functioning) 3生理职能(RP:Role-Physical) 4躯体疼痛(BP:Bodily Pain) 5精神健康(MH:Mental Health) 6情感职能(RE:Role-Emotional) 7活力(VT:Vitality) 8总体健康状况(GH:General Health) 此外,SF-36还包括另一项健康变化(reported health transition,HT)指标,用于评价过去一年内健康变化。
五、促进健康及提高 生存质量的护理活动,促进健康的行为 是个体或群体表现出的、客观上有利于自身和他人健康的一组行为促进健康的行为包括:,(1)日常健康行为:营养、膳食、睡眠、锻炼 (2)保健行为: 体检、接种、合理保健 (3)避免有害环境行为: 调试、回避、应付 (4)戒除不良嗜好行为:戒烟、不酗酒及滥用药 (5)预警行为 : 预防事故、自救他救 (6)求医行为 : 寻求帮助、提供病史 (7)遵医行为: 配合医疗 (8)病人角色行为 解除责任、接受医疗、积极康复,,洪昭光提出适量运动 (170-年龄=活动心率)合理膳食(7成饱红、白、黄、绿、黑)禁烟限酒、平衡心理,(二)提高生存质量的护理活动,1生理领域 (1)控制疼痛 采取措施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疼痛与不适,保持病人舒适 (2)足够的休息睡眠 保证周围环境的安静,使病人有足够的休息和睡眠 (3)满足生理需要 根据服务对象的具体情况,帮助满足饮食、饮水、排泄等方面的需要2心理领域 (1)运用沟通技巧,进行心理疏导,鼓励病人宣泄 (2)帮助服务对象从对死亡的不安中解脱出来,树立正确、豁达的生死观 3社会领域 鼓励家属及重要关系人经常探望和陪伴病人,给予温暖和支持,获得感情上的满足感。
第二节 疾 病,疾病定义的演进过程,一、疾病的概念,疾病是鬼神附体 疾病是机体阴阳的失衡 疾病是机体功能、结构与形态 的改变 疾病是机体恒定状态的破坏,疾病是机体恒定状态的破坏,法国生理学家伯纳德(Claud Bernard)在大量生理实验的基础上对致病原因提出了现代的概念他认为所有生命都是以维持内环境的平衡为目的 美国生理学家坎农(W.B. Cannon)又进一步发展了伯纳德的学说,首次提出了“内环境稳定”一词,指出疾病是机体内环境恒定状态的破坏 加拿大生理学家席尔(Hans Selys)的压力(应激)学说又进一步完善了现代整体观的疾病理论一)疾病的定义,疾病 是机体身心在一定内外因素作用下所出现的一定部位功能、代谢或形态结构的改变,表现为损伤与抗损伤的过程,是机体内部及机体与环境间平衡的破坏和正常状态的偏离二、疾病发生的原因,1三角模式 解释传染性疾病的发生,强调病原的重要性,认为当宿主、病原和环境三者互动失调,任何一个因素改变,均会增加或减少疾病的发生疾病三角模式,宿主,环境,病原,宿主:指病毒、支原体、立克次体、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