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语文S.doc
7页专项部分(bù fen) 古诗文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注释】1.春晓:春天的早晨晓,指天刚亮的时辰 2.不觉:不知不觉,没有觉察到 3.闻:听到4.啼:鸣叫5.闻啼鸟:听到小鸟的鸣叫声 6.夜来:夜里诗意】春天的夜晚一贯甜甜地睡到天亮,醒来时只听见窗外一片鸟鸣啁啾回忆起昨夜恰似下过雨又刮过风,庭院石阶上必然铺满缤纷的落花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本名浩,字浩然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以写田园山水诗为主因他不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襄阳南门外背山临江之涧南园有他的故居曾隐居鹿门山40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他和王维友情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何如诬我!〞放归襄阳后遨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至幕府不久,仍返故居。
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背上长了毒疮,医治将愈,因尽兴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落意,以蓬户(pénɡ hù)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凑趣他清廉不随的性格和清白崇高的情操,为同世和后世所爱慕李白奖饰他“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赞叹说:“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赠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说他“骨貌淑清,风神散朗;救患释纷,以立义表;灌蔬艺竹,以全崇高〞王维曾画他的像于郢州亭子里,题曰:“浩然亭〞后人因爱崇他,不愿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可见他在古代诗人中的盛名王维、李白、王昌龄都是他的老友,杜甫、皮日休等人也与他关系甚好赏析】这首诗写的是春日早晨的风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二句是说:春天夜短,睡着后不知不觉中天已亮了,处处是鸟雀的啼鸣声这两句诗抓住春晨处处鸟鸣雀噪的声响特征,衬着出一种春意醉人的意境,陪衬了春晨中一片盎然的活力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二句,诗人在美梦乍醒、欲起未起之时,回忆起昨夜的风雨声声,于是想到风雨畴昔必有良多落花,这里的听觉形象“风雨声〞毫不是令人感伤的“断肠声〞,而是蕴含丰硕的“更新曲〞。
千百年来,人们传诵它,会商它,仿佛在这短短的四行诗里,蕴涵着开掘不完的艺术宝藏村 居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春风放纸鸢注释】1.拂堤:形容杨柳枝条很长,下垂着,像是抚摩着堤岸 2.醉:作动词用,即迷醉于 3.春烟:春天水泽、草木间蒸发的雾气 4.纸鸢:鸢,一种鹰;纸鸢,即风筝 【诗意】绿草强盛,黄莺飘动,恰是二月初春,轻拂堤岸(dī àn)的杨柳沉浸在烟雾之中乡间的孩子们下学回来得很早,一个个借着春风兴奋地放起了风筝作者简介】高鼎,生卒年不详,字象一,又字拙吾,仁和〔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是清代后期诗人高鼎糊口在鸦片战争之后,大年夜约在咸康年间〔1851~1861〕,其人无甚事迹,其诗也多不合阿谁时代,一般人提到他,只是因为他写了一首有名的有关放风筝的?村居?诗著有?拙吾诗稿?赏析】这是清朝文人高鼎写的一首风筝诗,诗如一幅斑斓的通俗画——春景明媚,丽日和风,儿童洗澡着春景,呼吸着别致空气,奔跑着放飞风筝转瞬间严冬已逝,春天已暗暗地来到人世春天,是美妙的季节,是布满诗情的季节;春天,又意味着一个活力勃勃的开始自古以来,诗人喜好春天,称道春天,是因为春天风光宜人,处处皆可入诗。
安步古诗百花园,只见咏春诗姹紫嫣红、争奇斗艳,令人目不暇接,随意采撷几朵,垂垂品读,不知不觉已沉浸其中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春风放纸鸢〞一、二句具体活泼地描写了春天里的大年夜自然,写出了春日农村特有的明媚、迷人的风光,二月里,春景明丽,草长莺飞,杨柳以长长的枝条轻拂堤岸,恰似被美妙的春色沉浸了三、四句刻画了一群活泼的儿童在大年夜好的春景里放风筝的活泼情景,他们的欢声笑语,使春天加倍富有朝气这首诗落笔坦荡爽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畅的感情,给读者以美妙的感情传染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注释】1.鹳雀楼:原址在山西(shān xī)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勾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4.穷:尽5.千里目:眼界宽广6.更:再诗意】夕照依傍着西山垂垂地沉落,滚滚黄河朝着东海彭湃奔流假设想把千里的风光景物看够,那就要登上更高的一层城楼作者简介】王之涣,或作王之奂,字季凌,盛唐出名诗人,至今享有盛誉如斯名人,新旧?唐书?均无传,?唐才子传?所记也甚简幸唐人靳能所作?唐故文安郡文安县太原王府君墓志铭并序?的发现,供应了王之涣的一些情况。
唐才子传?说王之涣为蓟门人,或因他少有侠气、从五陵年少游、击剑悲歌的性格而臆猜,靳能墓志铭记载,之涣“本家晋阳,宦徙绛郡〞,那么晋阳〔今太原〕为其原籍,家居绛州〔今山西新绛县〕墓志铭说王之涣卒于天宝元年〔742〕二月,享年55岁,推之可知生于武后垂拱四年〔688〕王之涣出身于太原王家,为那时望族他的五世祖王隆之为后魏绛州刺史,可能是以而移家绛州的曾祖王信,隋朝请大年夜夫、著作郎,入唐为安邑县令祖王表,唐朝散大年夜夫、文安县令父王昱,鸿胪主簿、浚仪县令从曾祖到父亲,当然皆为官,但均为小官王之涣出身于通俗仕宦之家,排行第四,自幼聪颖好学,春秋还不到20岁,便能精研文章,未及壮,便已穷经典之奥王之涣的诗传布下来的甚少,今可见者只有六首,而此六首,足使王之涣诗名与宇宙共存赏析】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暗示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bàofù),反映了盛唐时代人们昂扬向上的朝长前进精神其中,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前景,写山,写的是登楼看见的风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写得景象形象壮阔、气焰雄浑这里,诗人运用极其俭朴、极其粗浅的措辞,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进入广漠视野的万里河山,收入短短十个字中;而我们在千载之下读到这十个字时,也如临其地,如见其景,感应胸襟为之坦荡。
首句写遥望一轮夕照向着楼前一望无际、连缀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视野的绝顶冉冉而没这是天空景、远方景、西望景次句写目送流经楼前下方的黄河飞跃吼怒、滚滚南来,又在远处折而东向,流归大年夜海这是由地面望到天边,由近望到远,由西望到东这两句诗合起来,就把上下、远近、东西的景物,全都包涵进诗笔之下,使画面显得出格宽广,出格辽远就次句诗而言,诗人身在鹳雀楼上,不成能看见黄河入海,句中写的是诗人目送黄河远去天边而发生的意中景,是把当前景与意中景交融为一的写法这样写,更增添了画面的广度和深度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绝顶根究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不达到的处所,独一的体例就是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但愿,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既别出新意,出人意表,又与前两句诗承接得很是自然、很是严密;同时,在收尾处用一“楼〞字,也起了点题传染感动,声名这是一首登楼诗从这后半首诗,可推知前半首写的可能是在第二层楼所见,而诗人还想进一步穷目力所及看尽远方景物,更登上了楼的顶层诗句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而含意深远,耐人探讨。
这里有诗人的向长朝长前进的精神、高瞻远瞩的胸襟,也道出了要站得高才看得远的哲理就全诗而言,这首诗是日僧空海在?文镜秘府论?中所说的“景入理势〞有人说,诗忌说理这理当只是说,诗歌不要僵硬地、古板地、抽象地说理,而不是在诗歌中不能提醒和鼓吹哲理像这首诗,把事理与景物、情事融化得天衣无缝,使读者并不感受它在说理,而理安闲其中这是按照诗歌特点、运用形象思维来显示糊口哲理的典型这首诗在写法上还有一个特点:它是一首全篇(quán piān)用对仗的绝句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两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斯,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节录这首诗时曾指出:“四语皆对,读来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绝句总共只有两联,而两联都用对仗,假设不是气焰充实,一意贯连,很等闲砥砺机械或支离分裂这首诗,前一联用的是正名对,所谓“正正相对〞,语句极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显示出所写景象形象的雄大年夜;后一联用的是流水对,虽两句相对,而没有对仗的痕迹诗人运用对仗的技巧也是很是成熟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注释】1.呼:称号 2.白玉盘:指晶莹剔透的白盘子。
3.疑:狐疑 4.瑶台:传说中仙人栖身的处所诗意】小时辰不熟悉月亮,把它叫做白玉盘又狐疑是瑶台镜,飞在夜空云彩中间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原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周围〕,先世于隋末流徙西域,李白即生于中亚细亚〔今巴尔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唐时属安西都户府管辖〕,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青莲乡唐代伟大年夜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年夜量称道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他的生平,绝大年夜部分在遨游(áoyóu)中渡过天宝元年〔742〕,因道士吴筠的举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度,名动一时,颇为玄宗所赏识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三年,就弃官而去,仍然继续他那漂荡四方的漂泊糊口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争夺帝位的斗争,兵败之后,李白受扳连,流放夜郎〔今贵州境内〕,途中遇赦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令李阳冰,不久即病卒李白是我国历史上最伟大年夜的诗人之一他的诗暗示了对封建秩序下的权贵的强烈不满,反映了人平易近的疾苦和愿望,抒发了对美妙抱负的巴望和追求,尽兴刻画、称道祖国宏伟灿艳的河山,称道人们竭诚的友情和淳朴崇高的道德。
李白的诗以抒情为主屈原之后,他第一个可以真正遍及地从那时的平易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平易近歌中罗致其丰硕营养,集中前进而形成他的怪异气概的人他具有超乎泛泛的艺术先天和磅礴宏伟的艺术力量一切可惊可喜、令人兴奋、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赏析】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体例,经由过程丰硕的想象,神话传说的巧妙加工,以及强烈的抒情,构成瑰丽神奇而含意深蕴的艺术形象诗中先写儿童时代对月亮稚气的熟悉:“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以“白玉盘〞、“瑶台镜〞作例如,活泼地暗示出月亮的外形和月光的皎洁满意,使人感应很是别致有趣呼〞、“疑〞这两个动词,传达出儿童的顺其自然之态这四句诗,看似信手写来,却是情采俱佳 诗中别致奇奥的想象,提醒出诗人起伏不服的激情,文辞如行云流水,富有魅力,发人深思,表达出李白诗歌的雄奇奔放、清爽超脱的气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