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例示例改“辩”课堂的精彩.doc
4页课例示例改“辩”的课堂精彩我心目中的课堂是如同源源不断的活水悄然渗透每一颗稚嫩的心灵课标链接:《品德与社会》课程是根据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社会范围不断扩大的实际,认识和了解社会的品德形成需要开设的一门课程在课程理念上,课标中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所以,有效的教育必须采用儿童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沷的方式品德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在课程标准中,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居于首位的,其中情感是第一位的,由此,激发学生的情感尤为重要同时,新课程下的品德课提倡通过课堂活动来让学生体悟,通过体悟来明白道理,这是新课程教法的走向体悟是需要通过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和活动结果的思考辩论来达到目的精彩生成:《家乡的方言》是人教版《品德与社会》四年级下册的第六课我在教学前精心设计了四个环节:1、用一首家乡地方戏曲的录音导入课堂;2、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家乡方言土语,了解方言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3、图片展示和故事结合,体会家乡人对方言的情感;4、对比家乡方言与普通话,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应用普通话课堂上,一切有序进行着,同学们都饶有趣味地参与教学活动。
教学活动进行到第4环节时,我请一位男生用广丰方言和普通话对比说一句话,本想通过此环节引导学生发现广丰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联系以及说好家乡话与普通话的重要性,谁知他吱唔了半天,也说不出相应的广丰方言突然,教室里炸开了锅,有的同学说:“不会吧?你连自己家乡话都不会说?你还算广丰人吗?”有的同学说:“咦!看样子你就只会说普通话啰?”只见付龙渊憋得满脸通红,生气地说:“我就是不会说广丰话,怎么了?我认为说普通话好,所以我只要会说普通话就行了!”倒是有几个同学帮衬着说:“就是,又没有谁规定谁不可以不会说家乡话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似乎很难安静下来,我有点猝不及防,怎么办呢?跳过这一意外情况,按设计的课程接着往下走?不行!心有灵犀:真正的课堂要尊重学生的个性认识与体验,也要通过老师正确的引导让学生对事物、对生活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与体验我突然觉得:接下来的“正确认识方言,学会正确使用普通话”的教师环节让我来长篇大论地灌输给他们似乎是不大可能了说实话,在教学设计时,我就担心整节课都会游走在有趣的认识方言的活动中,不知如何将前面的活动过渡到最后一个环节思想上的提高来那我为什么不趁此机会让孩子们去倾吐心声,畅谈想法,允许他们在道理面前进行申辩,让别人,让自己真正信服,并悟出真理呢?我立刻冷静下来,保持微笑,做了个“打住”的手势,首先对付龙渊同学说:“你很勇敢,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那你想告诉他们说普通话好的理由吗?”听见老师给予的表扬和鼓励,他勇敢地说:“想!”我把目光转向大家:“有人支持他吗?”“有认为说家乡话更好的人敢反驳他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反应可热烈了我见机行事,调整了原先设计的教学思路,于是,一场辩论赛开始了我把学生分为两大组,正方:说家乡话好,反方:说普通话好双方自由辩论起来,毫无惧色正方:我认为在家乡与人交谈,还是说家乡话好,听起来多亲切呀!反方:我方认为人人都应该说普通话,这样能方便我们与外地人交流正方:我们的家乡话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珍贵遗产,是经过多少年千锤百炼的呀!我们不可以丢弃它,更应该说好它反方:普通话,是中国人的国语现在全世界有多少人在说普通话?这就证明了它的魅力所在!正方:说好家乡话就是记住家乡文化,就是传承传统文化反方:我方坚持认为就是说普通话好!…………学生们个个辩得有条不紊,句句铿锵有力,真是出乎我的意料,就连他们自己也不相信自己能辩得如此精彩、有力!但有限的时间内似乎没让任何一方辩倒另一方我相信,他们在陈述自己的观点时,也在倾听他人(对方)的观点因为这不是一场分清是非黑白的辩论赛,他们在这场辩论赛中感悟到了双方的严辞凿凿,句句在理。
而我,明白接下来该做什么了我笑着问:各位辩友,现在说句心里话,你认为到底是说家乡话好呢?还是说普通话好呢?孩子们会心一笑,有的说:“我现在认为要会说家乡话,同时也要学好普通话有的说:“从今天起,我教付龙渊说家乡话,让他教我说标准的普通话这一刻,我看到了孩子们闪光的智慧,感受到了来自他们内心的感悟;这一刻,我相信没有什么比这“辩”更活泼有效的方法让孩子们懂得“既要说好家乡话又要说好普通话”感悟回归:品德课首先讲究以“理”服人,所谓以“理”服人,不是在宣传各种美德与正义时,向学生们灌输大道理,也不是利用教师的特殊地位,让学生牵强附会,如你所愿地接受教师所希望达到的目标我想,在这一个环节上,我巧妙地抓住了契机,允许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引导学生展开辩论,辩论的过程是人人参与的过程,是“领悟”的过程,是超越行为活动之上的一种精神活动我认为这一改“辩”的教学过程,不仅使课堂充满情趣,氛围达到高潮,也使学生真正领悟到了真谛,让品德教育“润物细无声”般地渗透可见,作为品德课教师应该敏锐地抓住生成问题和突发事件,巧妙地、科学地处理好,让它成为课堂上精彩的铺垫应该尊重学生,相信学生,相信他们是给课堂带来精彩的主人。
总之,对于品德课而言,教育就应该是一个内心的历程,它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活经历和经验,更注重学生的自身体验一个有效的活动,无论是扮演还是辩论,都必须能够激发起学生们的强烈感受,让他们产生真实强烈的内心体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引导他们去讨论,去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