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植物保护学通论复习指南.docx
9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植物保护学通论复习指南 第一章 绪论 一、植物养护的概念 植物养护(plant protection)是综合利用多学科学识,以经济、科学的方法,养护人类目标植物免受生物危害,提高植物生产投入的回报,维护人类的物质利益和环境利益的实用科学 二、植物养护的对象 植物养护的对象就是人类的目标植物早期狭义的植物养护主要是养护栽培植物,包括农作物、果树、蔬菜、特种经济作物和保存期的农产品随着人类环境意识的加强,逐步形成了广义的植物养护概念,即养护特定时间和地域范围内人类认定有价值的不同目标植物,包括栽培植物和特定的植被 三、植物养护的目的 植物养护的目的是操纵有害生物的危害,制止植物的生物苦难,提高植物生产的回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有害生物和生物苦难 有害生物(pests)是指那些危害人类及其财产利益的生物植物有害生物,是指那些危害人类目标植物,并能造成显著损失的生物包括危害植物并能造成显著经济损失的植物病原微生物、寄生性植物、植物线虫、植食性昆虫、杂草、鼠类以及其他鸟、兽等。
有些生物虽然危害植物,但并不造成经济损失的,植物养护学上称其为次要有害生物或潜在的有害生物农业生态环境的时空变化,通常会导致有害生物种类和种群数量的变化一般将同一地区仅无意造成经济危害的,称为偶发性有害生物;将经常造成经济危害的称为常发性有害生物;而将那些虽然是偶发性的,但一旦发生,就造成严重苦难的,称为爆发性有害生物 生物苦难是指有害生物爆发危害,给人类造成的苦难 五、植物养护学的研究内容 植物养护学主要研究有害生物的生物学、发生规律、预料预报技术、防治措施和策略 其次章 植物病害 第一节 植物病害的根本概念 一、植物病害的定义 植物病害(plant disease)是植物在致病因子的作用下,生长发育受到干扰或破坏而表现的奇怪状态植物病害的发生取决于植物、致病因子和环境的相互作用,因此在植物养护学上,将植物、致病因子和环境的互作关系成为“病害三角”关系 二、植物病害的病症 植物受病原物侵染或不良环境因素的影响后,在组织内部或植物外表显露出来的奇怪状态,成为病症(symptom)其中植物内部显示的奇怪状态成为内部病症,植物外表显示的 奇怪状态成为外部病症。
植物病害的外部病症又可细分为病状和病征病状是指植物自身表现出来的外部奇怪状态,常见的病状类型有:变色(discolor)、坏死(necrosis)、腐烂(rot)、萎蔫(wilt)和畸形(malformation)等病征是指病原物在植物病部说明形成的特殊构造,常见的病征类型有:霉状物、粉状物、锈状物、粒状物、索状物和脓状物等 三、植物病害的类型 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以将植物病害分为不同的类型 根据被害植物的类别可以分为粮食作物病害、经济作物病害、果树病害、蔬菜病害、林木病害、参观植物病害、药用植物病害、牧草病害等 根据植物患病部位可以分为根部病害、茎秆病害、叶部病害、果实病害等 根据植物病害的病症可以分为花叶病、叶斑病、叶枯病、腐烂病、萎蔫病、畸形病等 根据病原物类型可以分为真菌病、细菌病、菌原体病、病毒病、线虫病等 根据病原物传播途径可以分为气传病害、水传病害、土传病害、种传病害、虫传病害等 根据植病性质又可以将植物病害分为侵染性病害和非侵染性病害 非侵染性病害(un-infectious disease)是由非生物因素的不良环境条件引起的病害,不能在植物个体间彼此传染,故又称为非传染性病害或生理性病害。
侵染性病害(infectious disease)是由生物因素引起的病害,可以在植物个体间彼此传染,故又称为传染性病害 其次节 植物病原物 引起植物病害的生物因素是一些具有致病性的生物,称为病原物,主要有真菌、细菌、菌原体、病毒、线虫和寄生性种子植物等致病性(pathogenicity)是指某种生物能够引致植物病害的才能它与寄生性不同,寄生性(parasitism)是指某种生物从其他活体生物中获取养分的才能有些病毒只寄生不致病,而另一些土壤微生物不寄生,却可以利用分泌物举行体外致病 一、真菌 二、原核生物 三、病毒 四、线虫 五、寄生性种子植物 第三节 病原物的侵染过程和病害循环 一、病原物的侵染过程 二、病害循环 第四节 植物病害的诊断 一、柯赫法那么 二、侵染性病害的特点与诊断 三、非侵染性病害的特点与诊断 第三章 植物虫害 第一节 昆虫的形态布局 一、昆虫的形态特征 二、昆虫的形态布局与功能 头式 触角 眼 口器 胸节 胸 足 翅 内脏器官 头 腹 分为上口式【蝗虫】、前口式【虎甲】、后口式【蝉】 主要功能是嗅觉、触觉、有时也有听觉功能 分为单眼和复眼 分为咀嚼式口器【蝗虫】和吸收式口器(又分为刺吸式【蚱蝉】、虹吸式【鳞翅目】、舐吸式【双翅目蝇】、锉吸式【蓟马】 分为前胸、中胸和后胸 胸足一般由六节组成,分别是基节、转节、腿节、胫节、前跗节、跗节 行走足、腾跃足、开掘足、抓获足、游泳足、携粉足、抱握足、攀援足 新陈代谢和生殖的中心 体壁 功能:保持昆虫固定的体型、内陷供肌肉着生、养护内脏器官外骨骼 免受机械损伤、防止体内水分过分蒸发和外来生物的有害入侵等 感觉器使昆虫与外界环境保持联系 官 三、昆虫的内部器官与功能 消化系统 排泄系统 呼吸系统 循环系统 主要器官 功能 消化管和消化腺 消化食物、吸收养分 马氏管 从血液中吸收各种新陈代谢排出的含氮废物,相当于高等动物的肾 气管 氧气的供给和二氧化碳的摈弃 背血管 属开放式循环系统,即血液不是封闭在血管内,而是弥漫在整个体腔中,内部器官浸浴在血液中。
神经系统 生殖系统 激素 中枢神经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周缘神经系统 内腺体分泌 感受外界的各种刺激,协调支配个器官做出适当的回响,举行取食、交配、趋性、迁移等各种生命活动 对昆虫的生长发育和行为活动起着重要的支配作用 其次节 昆虫的生物学特性 一、昆虫的生殖方式 生殖方式 两性生殖 孤雌生殖 卵胎生 幼体生殖 多胚生殖 定义 通过两性交配后,精子和卵子结合成受精卵,由每个卵发育成一个子代个体 卵不经过受精而发育成新个体的生殖方式 卵在母体内成熟后,停留在母体内用心发育,直到孵化后直接产下幼虫 昆虫母体处于幼虫时期就能举行生殖 一个卵发育成2个或更多的胚胎,每个胚胎发育成一个正常新个体 代表昆虫 蓟马、介壳虫 蚜虫 瘿蚊 寄生蜂,如小蜂科、小茧蜂科 二、昆虫的变态发育 完全变态 不完全变态 增节变态 表变态 原变态 胚胎发育 卵期 昆虫一生经过卵、幼虫、蛹和成虫4个阶段 一生只经过卵、幼虫、成虫3个阶段,没有蛹期 腹部节数随着蜕皮次数增加而增加 变化不明显,仅个体增大、性器官成熟 要经过一个亚成虫期 昆虫的个体发育 胚后发育 幼虫期 蛹期 原足型,寄生蜂 离蛹,金龟甲 多足型,叶蜂 被蛹,蝶、蛾 寡足型,金龟甲 围蛹,蝇 无足型,蝇 成虫期 “性二型现象”是指雌雄两性除生殖器官不同之外的形态差异 三、昆虫的世代 1. 昆虫的卵或虫,从离开母体发育到成虫性成熟并能产生后代为止的个体发育史。
2. 世代重叠:多化性昆虫常由于成虫产卵期长,,或越冬虫态出虫期不集中,而造成前一 世代与后一世代同一虫态同时展现的现象 四、昆虫的生活史 生活史:指个体发育的全过程 五、昆虫的生物学习性 休眠 昆虫在其生活史的某一阶段,由于不适合的环境条件,常引起生长发育中断,不食不动,环境条件一旦转变为适合,那么生长发育急速恢复常态的现象【小地老虎】 某些昆虫在确定的积极而、确定的发育阶段,不管环境条件适合与否,而展现生长发育中断,不食不动的现象【舞毒蛾、玉米螟】 一些昆虫受到某种刺激或震撼时,身体蜷曲,中断不动,或从停留处跌落下来成假死状态,稍停片刻后即恢复正常的现象【金龟子、小地老虎】 是指昆虫对外界刺激所产生的趋向或背向行为活动 有些昆虫除成虫期有性二型现象外,同一性别还分化成不同的形态,具有不同的生活习性的现象【蚜虫】 指取食的范围分为植食性(又可分为单食性【三化螟】、寡食性【菜粉蝶】、多食性【玉米螟】)、肉食性(又分为捕食性【螳螂】和寄生性【寄生蜂】)、腐食性【安葬虫】和杂食性【蟋蟀】 同种昆虫的个体大量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 某种 昆虫成群地从一个发生地转移到另一个发生地的现象,又称迁飞。
东亚飞蝗、瓢虫】 滞育 假死性 趋性 多型现象 食性 群集性 迁移性 第三节 植物害虫及其危害 一、植物害虫的主要类群 直翅目 半翅目 同翅目 缨翅目 鞘翅目 鳞翅目 膜翅目 双翅目 蝗虫、蟋蟀、蝼蛄等 统称蝽象,简称蝽,俗称臭板虫 蚜虫、粉虱、介壳虫、飞虱、叶蝉等 通称为蓟马 通称甲虫 包括全体的蝶类和蛾类 蜂类、蚂蚁等 包括蚊、蝇、虻等多种昆虫 二、吸收式害虫及其危害 吸收式害虫 半翅目和同翅目【蝽类、叶蝉类、飞虱类、蚜虫类、蚧类、粉虱类等】 锉吸式 缨翅目【蓟马】 刺吸式 — 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