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775085803中原经济区战略 中原经济区“根亲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doc

11页
  • 卖家[上传人]:M****1
  • 文档编号:441087606
  • 上传时间:2023-12-06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3KB
  • / 11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中原经济区战略 中原经济区“根亲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思考   摘要: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开发是打造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重要文化支撑点,只要明确“根亲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定位,遵循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和服务带动等开发策略的科学性,就能够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战略文化品牌  关键词:中原经济区 根亲文化 战略定位 理念创新 策略  随着“中原经济区”列入国家“十二五”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原经济区建设也成为备受关注的中国区域经济之一在《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明确提出:“中原经济区的战略定位之一就是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通过传承弘扬中原文化,充分保护和科学利用全球华人根亲文化资源;培育具有中原风貌、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和国际影响力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打造文化创新发展区由此,中原“根亲文化”的资源保护、开发成为建设具有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品牌的重要支撑,“根亲文化”资源的科学开发利用也成为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重要课题  一、中原经济区“根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现状  中原“根亲文化”是以姓氏文化资源和历史名人文化资源为主要内涵的文化形态,她是由根亲而发生、发展的一种追族索缘、血脉相继的文化现象,核心是以儒、道、释相结合的追求仁爱、统一、和谐为主的文化,包含姓氏文化、农耕文化、政治文化和民俗文化等丰富的内容,有着地缘特征、情感特征、开放特征与和谐特征等显著特点,中原“根亲文化”由此形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的血脉之根、精神之根。

        中华姓氏大约起源于相当于父系社会的炎黄时代,文献所称“三皇五帝”的不同记载,有迹可循的12位人文始祖大都出自河南或以河南为主要活动地据许顺湛先生的考证:炎帝族后代曾占据15个属地,有107个氏;黄帝族后代占据101个属地,有510个氏;舜族后代占据7个属地,有61个氏;禹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33个氏;契族后代占据12个属地,有124个氏这835个氏,主要分布在中原地区,并由此演化为华夏民族的姓氏根据著名姓氏专家谢钧祥先生的考证,中国前100位大姓中有80%起源于河南,占海内外华人总人口的85%以上河南历史上名人辈出,在中国“圣人”中出自河南的就有:道圣老子、商圣范蠡,字圣许慎、医圣张仲景、科圣张衡、文圣韩愈、诗圣杜甫、画圣吴道子、乐圣朱载堉等其他还有很多名人举不胜举这此名人对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也成为今天各个姓氏的骄傲和寻根祭祖的目标  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以河南为目的地的寻根潮已经出现三次:第一次热潮以80年代“海外谢氏南阳寻根”、“海外郑氏荥阳寻根”、“海外林氏卫辉寻根”、“全欧客属崇正总会:河洛郎客家人祖地寻根”、“黄帝故里论证”、“炎黄二帝巨塑捐建”等为代表,凸显出改革开放初期华夏民族“根亲文化”的精神传承特征。

      第二次热潮以90年代”海外郑氏实业家:首届郑源国际经济贸易洽谈会”、“长葛许昌:世界舜裔第十三届国际大会”、“商丘梁园三陵台:戴氏起源地大会”、“郑州:世界客属第十三届恳亲大会”等为代表,先后组团到河南进行寻根谒祖,凸显出“根亲文化”的群体覆盖性和空间广布性特征第三次热潮以新世纪以来“河南省人民政府:新政黄帝拜祖大典”、“郑州:全球华人公祭炎黄二帝活动”、“商丘:中华姓氏文化节”活动为主,以召开单姓世界大会为特征的“根亲文化”热潮,凸显出“根亲文化”的类型多样性和稳定开放性特征  伴随着寻根热潮的不断涌起,在根亲文化学术研究领域也生产了大量成果1981年4月河南日报刊发《寻根母语到中原》的文章拉开了河南寻根文化资源开发的序幕随后不断出版的《台闽豫祖根渊源初探》、《谢邑考》、《荥阳与郑氏》、《中原寻根:源于河南千家姓》、《中华姓氏谱》、《中华姓氏通史》、《百家姓书系》、《百家姓书库》、《中华大姓寻根与起名》、《中原文化与中原崛起》、《刘氏文化报》、《根在中原》、《“中华姓氏中原寻根”系列丛书》等代表性成果奠定了根亲文化资源研究和根亲文化传播的基础同时,河南各地及世界姓氏宗亲组织也相继成立了各级、各类姓氏根亲文化研究会、姓氏根亲文化协会、姓氏宗亲联谊会等,吸引和培育了一大批专家、学者投入到根亲文化研究领域。

      根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呈现出:由零散寻根到组团寻根;由海外寻根到海内外宗亲联合寻根;由一般的寻根到举办世界大会寻根;由姓氏后人弱势研究到地方与学术单位强手联合研究;由一般的寻根联谊到寻根产业的发展,逐步形成较有特色的寻根经济等特点可以说,河南的根文化资源在哲学、史学、文学、宗教、科技、教育、艺术等方面都闪烁出诸多闪光点,对河南的文化产业及社会事业的发展和特色形成,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二、中原经济区“根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整体的保护开发理念  “根亲文化”资源在当前中原经济区建设中有着显著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和社会价值,以姓氏寻根、客家人寻根、人文初祖拜谒为龙头,对特定的地域文化、语言文化、民俗文化、政治文化、农耕文化都有积极的保护和开发作用,促使寻根华人回乡投资、旅游,推动了合作开发,带动了旅游、商贸、文化活动等相关产业的发展但是,各地在“根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中重经济、轻文化,重竞争、轻联合,重发展、轻保护的现象特别突出,站在建设中原经济区的高度我们却发现中原“根亲文化”缺乏整体性保护开发理念,姓氏寻根与文化寻根没有协调、同步发展  (二)缺乏有力的“根亲文化”品牌  自2006年开始的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逐步成为中原“根亲文化”资源的品牌代表,不仅每年吸引几十万人参加拜谒活动,也吸引上百亿元的经济投资,促进了世界华人对圣地河南的认识和了解,加深了河南与世界的经济、文化联系。

      但是,“根亲文化”的经济效力不是孤立的,当前缺乏三皇五帝文化、姓氏根亲文化、历史名人文化、佛道儒家文化、黄河文化、少林武术与太极文化为核心内涵的“根亲文化”品牌项目建设和文化基地建设,制约了中原“根亲文化”对华夏文明历史传承创新区的建设视野   (三)缺乏明晰的“根亲文化”战略与产业  今天,“根在河洛”、“寻根的起点是闽南,终点是河南”已成为海内外华人的共识,一批批回乡问祖的同胞中,有的手持族谱来寻根,有的寻找祖墓来祭祖,有的凭籍都名来寻源,有的组成社团组织来谒祖,还有不少通过来函来电来寻找自己的祖籍,可以说发展“根亲文化”,必有一定的物质载体来承载但是,一系列彰显华夏文化风范、反映中华文明史的“根”文化品牌纷纷被外省抢走,痛失中华文化之根的“首播权”,如:中华文化标志城就选址山东济宁,中华始祖园落户甘肃天水,中华孝道园建在江苏常州此外,“根亲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缺乏行之有效的系统支持,缺乏以中原为平台依托的整体性规划  三、中原经济区“根亲文化”资源开发战略的思考  (一)战略制定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基本目标,就是把中原文化打造成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重要承载地、华夏历史文明的重要展示地和体验地、海内外华人寻根问祖圣地、华夏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示范地、中华当代文化发展新高地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

      而中原经济区“根亲文化”资源正是中原文化的核心,也是实现华夏历史文化传承创新的根本所在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开发的战略定位就是要把民族特色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文与自然圣地建设、“根亲文化”遗产开发实验区建设等有机结合  原真性保护战略要围绕“根亲文化”的祖源、族源特征,对现有遗存逐一研究,挖掘、清点、分类、登记现有姓氏非物质文化资源,成立专家队伍,加大“根亲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存项目的保护、开发,实现文化符号的原始、原真特征  资源产业发展战略把握“根亲文化”资源的稀缺性、杰出性及丰富性特征,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通过策划、打造旅游产品、项目,吸引更多的游客来到中原,拓宽寻根问祖的社会效益  可持续发展战略通过多源融资与社会动员,广泛搜集姓氏宗亲信息,选准宣传目标,动员全球华人建设华夏“根亲文化”中心,打造华夏民族的精神家园  (二)途径策略  为实现上述目标,中原经济区“根亲文化”资源保护开发利用应在发展路径上坚持项目带动、品牌带动、创新带动和服务带动,从而推进“根亲文化”资源的保护开发,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的亮点  1、项目带动  一是围绕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建立以“根文化”为主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基地。

      整合现有8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园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博物馆、展示中心、传承基地,丰富“根亲文化”的表现形式和传播手段,增强“根亲文化”的凝聚力、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发展特色文化产业和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支撑二是以国家大遗址保护主题公园建设为依托,弘扬“根亲文化”发挥大遗址是华夏历史文明成就 “活化石”作用,实现历史文化遗产与“根亲文化”的和谐共生通过“根亲文化”符号元素在中华古都名城体验区建设中的运用和展示,组团形成我国最大的古都名城群以古都名城为依托,加大文化创意力度,完整展示中华古都名城发展史,打造具有“根亲文化”特征的中华历史文化古都名城体验区三是建设中华姓氏文化园充分发挥“根”文化优势,建设以中华姓氏博物馆、百家姓文化广场、中华姓氏塔、中原历史名人碑林等项目,支持区内高校、科研机构建设中华元典文化、中华姓氏文化为重点的文化研究机构,形成“根亲文化”研究学术高地  2、品牌带动打造中原“根亲文化”的“圣”字品牌  一是建设中华始祖“根”品牌围绕淮阳太昊伏羲陵、新郑黄帝故里、灵宝黄帝陵、内黄颛顼与帝喾二帝陵,建设中华始祖“根”品牌,建设中华人文始祖和诸多姓氏共同祖先的拜谒基地,凝练中原“根亲文化”的国家级名片。

      二是建设姓氏始祖“名人”品牌利用太公故里与墓在卫辉、周公庙在洛阳、文王演易地在汤阴、武王庙在获嘉等地理优势,挖掘姓氏祖先和众多姓氏的始祖效应,建设中原“根亲文化”的名人始祖品牌三是建设姓氏祖地的古国品牌利用商都在郑州、安阳等地,与商相关的姓氏有67个;郑国都城在新郑,与郑相关的姓氏有145个;卫国都城在淇县、淮阳等,与卫相关的姓氏有163个;宋国都城在商丘,与宋相关的姓氏有227个的姓氏祖地资源优势,挖掘地域文化资源,建立姓氏祖地展示园区,形成中原“根亲文化”姓氏祖地古国品牌四是建设姓氏迁徙“客家祖地”品牌河洛地区、固始地区,是客家人迁徙的始祖地源,要围绕客家人70多个姓氏“河洛郎”、“固始籍”的身份认同特征,建设客家姓氏祖地园区,叫响中原“根亲文化”的“客家祖地”品牌  3、创新带动  在中原“根亲文化”项目建设和品牌基地建设中,要注重建立完善的“根亲文化”资源开发性的研究体系、保护体系、宣传体系、联谊体系、产业体系、技术体系,通过制定详细的战略规划、设立研究基金、创建高层论坛、设计制作特色文化产品、现代网络技术与新兴电子技术的运用等形成中原“根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强力的学术支撑,使“根亲文化”的展示更具活力。

        4、服务带动  在中原“根亲文化”保护开发利用中,要加快“服务型政府”建设步伐,通过领导方式转变,强化公共服务职能,加快服务内容、服务水平、服务质量、服务方式、服务流程和服务态度的转变,明确政府在“根亲文化”建设职责和权限通过建立健全统一高效的领导体制和运行保障机制,科学制定中原“根亲文化”战略规划,明确建设范围、目标任务、保障条件等等,细化“根亲文化”重要传承区建设的土地、资金、人才政策,积极吸纳更多社会组织和力量流入“根亲文化”保护开发建设中,使中原“根亲文化”建设成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支柱和亮点  参考文献:  ①《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32号〕,中央人民政府门户网站,  。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