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历史 第三单元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课件 岳麓版必修2.ppt
37页第三单元各国经济体制的创新和调整1.了解俄国国内战争后苏维埃政权面临的形势,认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转变的必要性2.列举“斯大林模式”的主要表现,认识其在实践中的经验教训3.概述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基本历程,认识社会主义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和曲折性4.了解 1929~1933 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5.列举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认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探讨其在资本主义自我调节机制形成中的作用6.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等国家为例,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第 14 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背景:(1)国际:十月革命后,英、法、美、日等资本主义国家对苏俄进行______________2)国内:苏俄面临严峻的政治、经济形势2.内容:(1)农业:实行______________制2)工业:普遍实行________________,将大中企业收归国有,对小企业实行监督武装干涉余粮征集工业国有化(3)商业:取消______________,一切生活必需品都由国家______________4)分配: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
3.评价:(1)作用:集中了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2)弊端:许多措施超出了______________的限度商品贸易集中分配战时需要二、新经济政策1.背景:(1)经济:①国内战争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亟须恢复社会经济②国家无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2)政治:农民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日益不满,频繁发生暴动2.目的:解决国内的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3.内容:(1)农业:①以固定的____________代替余粮征集制②纳税后剩下的粮食由农民自己支配③粮食税的数额大大低于余粮征集制2)工业:①关系国家经济命脉的企业由国家经营②中小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允许本国和______________经营③恢复私人小企业3)流通:由产品交换转为允许______________粮食税外国资本家自由贸易4.意义:(1)理论:找到了过渡到________________的途径,即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2)实践:①受到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②使______________得到恢复和发展③________________得到巩固。
社会主义国民经济苏维埃政权三、斯大林经济体制1.确立:(1)时间:20 世纪 30 年代中期2)途径:①实施______________和农业集体化②实施国民经济发展________________③取消新经济政策工业化五年计划2.特点:(1)实行单一的_________,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2)实行______________的经济管理体制3)实行排斥________的指令性______________4)主要以____________来管理经济3.评价:(1)积极作用①苏联形成了比较齐全的________,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②1937 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欧洲第____位、世界第二位,为日后战胜德国法西斯奠定了物质基础公有制高度集中市场计划经济行政手段工业体系一(2)消极影响①超越了苏联生产力的水平,阻碍了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②“二战”后诞生的社会主义国家大都照搬这种体制,因此被称为“______________”斯大林模式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比较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苏维埃政权在 1918~1921 年国内战争期间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战争结束后,鉴于形势的变化,列宁于 1921 年提出了新经济政策。
这两种政策的特点比较:1.目的:前者是集中力量应付战争,后来借此直接向社会主义过渡;后者则是恢复发展生产,在此基础上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2.内容:前者取消商品和货币关系,按照共产主义原则分配产品;后者则是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实行国家资本主义,以此发展和壮大社会主义经济3.成效:前者有利于集中力量战胜敌人,但在战争结束后引起了社会动乱;后者则促进经济的恢复发展,巩固了工农联盟,稳定了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苏维埃政权事实证明,前者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后者则是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探索,为俄国人民指明了发展道路,其中的原则和经验对各国社会主义事业具有指导和借鉴意义两种政策的交替说明列宁和布尔什维克党肯定了商品货币关系的重要作用,采用了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针对练习】1.(2011 年广东湛江二模文综)作为苏联建国初期社会主义建设的不同探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相同的是()A.都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B.都由于对农民的剥夺,破坏了工农关系C.都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D.都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解析】选 C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为了保证军事斗争的胜利,而新经济政策不是,排除 A 项;B 项是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影响,但不是新经济政策的影响,排除 B 项;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排除 D 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新经济政策改善了工农关系,恢复了经济,也起到了巩固苏维埃政权的作用故选 C 项答案】C二、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绩、失误及评价1.成绩:使苏联由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强大的工业国,为后来取得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2.失误:(1)片面强调重工业发展,造成了农业、轻工业比例严重失调,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2)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压制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3)从农民身上取走的东西太多,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受到损害,造成了农业的长期落后3.评价:(1)积极方面:在这种体制下,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取得了突出成就,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上实现了工业化斯大林模式”开辟了一种不同于市场经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的工业化模式,为其他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借鉴2)消极方面:后来逐渐僵化,越来越阻碍苏联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二战”后被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成为东欧剧变的历史根源【针对练习】2.下列对斯大林时期形成的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的评价,不正确的是()A.同当时苏联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B.使苏联在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取得了巨大的成就C.后来成为苏联国民经济发展和政治体制改革的障碍D.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结果【解析】选 D。
斯大林体制的形成是执政党建设与决策的失误,而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必然结果D◆史料材料一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盛行于 1918 年到 1921 年间,当时为了向前线提供所需的物资和人力,采取了种种非常措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一个特征是对土地、银行、对外贸易和重工业实行国有化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强行征收供养士兵和城市居民所必需的剩余农产品——《全球通史》材料二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市场,实际上就等于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大国崛起》解说词◆探究材料一材料二主题思想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非常时期的非常措施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价值规律的作用联系教材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两种方案: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问题探究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2.新经济政策对马克思主义有哪些突破?答案提示1.实行余粮收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实行普遍的义务劳动2.新经济政策利用商品和货币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经济。
教材同步 P64、P65 思考题【参考答案】P64:①马克思设想的社会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基础上建立的社会主义,它实行公有制、计划经济和按劳分配,取消商品生产和货币②《四月提纲》给布尔什维克党和无产阶级指明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转变的明确路线依据当时的条件,列宁指出,不把“实现社会主义”作为一个可以立刻实现的目标,而仅仅是主张工人代表苏维埃应该马上把社会化生产和产品分配权控制在自己的手里③战时共产主义政策首先是在当时俄国内外交困的形势下所采取的应急措施和非常政策,但布尔什维克党最初确实试图以此直接过渡到纯粹的社会主义经济形式P65:主要依据的是 1921 年苏俄的实际国情,也就是列宁所说的“我们在 1921 年春天遭到严重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即国内战争胜利后农民强烈反对以余粮征集制为核心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暴动频发,工人阶级队伍涣散,甚至发生了喀琅施塔得水兵兵变尽管叛乱最终都被迅速镇压下去,但苏维埃政权处境十分危急在这种形势下,1921 年 3 月列宁主持召开俄共(布)十大,制定了新经济政策1.(2011 年广东梅州东山中学高一期末)苏联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有这样一个情景:冬妮亚和她的丈夫乘坐的列车因缺少燃料,被迫停在铁路工地附近,工地负责人表示,工地可以提供燃料,但列车上的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
这种情景符合()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斯大林模式B.新经济政策D.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 A乘客必须参加一天的义务劳动”,体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中“强制劳动,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原则A2.(2011 年广东江门一模文综)“为了保证农民在比较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的基础上正确和安心地进行经营,为了巩固农民经济和提高其生产率,以及为了确切地规定农民所应担负的国家义务,应当……以上材料是关于俄国的一项经济政策的部分内容,材料中的“……”部分,最恰当的应是()A.实行余粮收集制C.建立集体农庄B.实行粮食税D.实行义务交售制【解析】选 B由“自由地支配自己的经济资源”等关键词可知为新经济政策,选择 B 项B3.(2012 年安徽黄山一模)20 世纪 30 年代,苏联农场比美国农场多出 50%的土地和 10 倍的人力,但其生产量仅相当于美国农场的四分之三;私人土地虽然只占总耕地面积的 3%~5%,却生产了苏联农产品的 25%~30%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因素是()A.苏联政府对发展工业更感兴趣B.激进的集体化政策压制了生产积极性C.苏联农业机械化水平还很落后D.国内的政治斗争破坏了农业生产环境【解析】选 B。
本题考查斯大林体制公私效率的高低对比表明了斯大林体制不利于调动人们生产积极性的弊端,故选B 项B4.据史料记载:某一时期列宁格勒生产的一粒纽扣售价是1 卢布,在 700 公里外的莫斯科的售价也是 1 卢布,而在万里之外的海参崴的售价仍是 1 卢布这一现象反映了当时苏联(俄)实行()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C.计划经济体制B.新经济政策D.市场经济体制【解析】选 C计划经济体制下,国家以行政命令管理经济,包括纽扣物价这样的事情价格的统一,说明了计划经济管理模式的特点C一、单项选择题1.(2012 届广东广州七区高一下学期期末质检)1921 年苏俄一个红军战士在信中说:“不是富农的暴动,而是对正义的胜利丧失了任何希望的劳动农民的暴动导致农民丧失希望的原因是()A.农民对苏维埃政权不满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C.新经济政策损害了农民的利益D.农业集体化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析】选 B1921 年苏俄还处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由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实行余粮收集制,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所以农民发生暴动B2.“新经济政策一执行,混乱和饥荒马上就开始平息下去了,城市恢复了生机,市场上的商店又开始有了产品的供应了,物价也随之下降。
那时党的口号是‘学会做生意’这里的“学会做生意”主要指()A.宏观调控与计划相结合B.借助商品、市场的自由调节C.恢复和发展私人企业D.实行固定的粮食税制度【解析】选 B新经济政策的本质就是借用商品市场的作用来发展生产,从而建设社会主义B3.(2012 届广东梅州东山中学高一期末)斯大林曾经断言:“我们比先进国家落后了 50 至 100 年,我们应当在十年内跑完这一段距离或者我们做好这一点,或者我们被人打倒苏联为此进行的努力不包括()A.实行新经济政策B.实施社会主义工业化C.实施五年计划D.实行农业集体化政策【解析】选 A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时期实行的,选 A 项A4.“谁不加入集体农庄,谁就是苏维埃政权的敌人”的口号的出现,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A.在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现象B.确立的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水平还有距离C.农民加入集体农庄的积极性很高D.苏联搞农业集体化运动时机还不成熟【解析】选 A把是否加入农庄当作敌我矛盾处理,这个口号反映出农业集体化运动中出现了过激的现象A5.(2012 届广东梅州东山中学高一期末)“斯大林模式”在经济领域表现出来的特点不包括()A.实行单一的公有制B.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C.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协调发展D.排斥市场和商品价值规律【解析】选 C。
斯大林体制优先发展重工业,造成农、轻、重比例失调C二、非选择题6.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1918 年,列宁说:“在一个遭受帝国主义战争破坏的国家里,实行余粮征集制,禁止自由贸易……不仅是维持生活和对付战争,已经超越‘一般革命’的任务,而且是共产主义的任务,是推进社会主义的主要途径——《苏联史》材料二我们原来打算直接用无产阶级国家的法令,在一个小农国家里按共产主义原则调整国家的生产和产品分配现实生活说明我们犯了错误——《列宁选集》材料三 1921 年,列宁又说:“目前已很清楚,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现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的尝试已经失败了……政治形势向我们表明,在许多经济问题上,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苏联兴亡史》请回答:(1)材料一是针对什么政策而言的?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说明列宁实施这一政策的目的除了战争需要外,主要目的是什么?(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的经济政策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变化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答案】(1)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列宁想利用战时共产主义调整国家的生产和分配(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2)苏俄以新经济政策代替“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影响:放弃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和实践并找到一条使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