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沫若《静夜》原文阅读.docx
3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郭沫若《静夜》原文阅读 《静夜》 (郭沫若) 月光/淡淡, 掩盖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何处? 远远的/海雾/模糊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一、背景说明 《静夜》选自诗人其次部诗集《星空》《星空》写于五四以后诗人最苦闷的时期当时诗人正在日本留学,其间诗人于1921年4月和次年暑期两度回国面对当时中国的现实,诗人感到消沉和痛楚,他痛恨黑暗的现实,敬仰光明的未来但五四时期那种英勇的抵挡精神和烈火般的热心已经消退,有的只是“潮退后的一些微波,或甚至是死寂”(郭沫若语)所以,在《星空》中,诗人流露出较浓重的消沉和悲愁心绪,虽然表现了要求奋飞、新生和自由的愿望,但另一方面又包含了逃避现实、独善其身的消极心绪这是《星空》给人的整体阅读印象解读《静夜》时务必联系上述概括的时代背景. 二、(诗歌)解读 这首小诗共两节 第一节,写人间的月色和晚景这是诗人站在地上写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是淡淡的月色,掩盖着村外的那一片松树;天上团团白云之间,隐朦胧约露出了几颗星星。
短短四句,描绘了一幅极其恬静、美好的月夜晚景图,把人带进一个超现实的梦的世界这为诗人下面开展联想营造了空气 其次节,写天上鲛人的(故事)诗人开展想像的翅膀,飞向那茫茫的星空,描述了一个凄婉的故事诗人抬眼看到的是一条海雾蒙蒙的天河,由这令古今多少人引发无穷联想的天河,诗人又想到了传闻故事可诗人这一次所写的不再是牛郎织女,而是传闻中的鲛人牛郎织女的故事可能家喻户晓,鲛人流珠的传闻人们可能就对比目生面对茫茫的天河,诗人并不能真正望见什么,只是凭想像,推测会有鲛人在岸,对月流珠这是一个分外凄美的场面在这月华满天的时刻,诗人想到天上的鲛人对月流珠,其实是诗人自己在对月深思诗人此时的哀伤、无奈、惆怅,在这样凄清的月色之下,化作了诗行,这也可视为诗人的“流珠”吧 这首小诗,写于诗人留学日本时期,其中包含了个人对于时代的消沉心绪,也隐隐流露出对于祖国、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诗歌写得清幽、高贵,有着古典(诗词)的意境和韵味,如一首小夜曲,流过人们的心田,给人美的享受 三、诗人简介 郭沫若(1892—1978),诗人、剧作家、历史学 …………………… — 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