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城阳区政府报告.doc
22页城阳区政府工作报告——2011年1月12日在青岛市城阳区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区长 刘圣珍各位代表:现在,我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与《青岛市城阳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一、“十一五”时期及2010年政府工作回顾“十一五”时期是城阳区在挑战中抢抓机遇、奋勇争先,在逆境中推动科学发展、取得丰硕成果的五年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区人大、区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区政府团结依靠全区人民,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胶州湾北部现代化、国际化生态新城和打造青岛国际航空城,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攻坚克难,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城阳发展的新跨越五年来,我们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积极应对复杂多变的宏观形势,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势头全区生产总值连续跃上400亿、500亿、600亿和700亿台阶,预计年均增长16.5%,占全市比重由“十五”末的11.9%上升到12.7%;存、贷款余额由“十五”末的169亿元和145亿元增加到474亿元和400亿元,年均增长22.9%和22.5%;财税总收入由“十五”末的27.4亿元提高到69.6亿元,年均增长20.5%;外贸进出口额由“十五”末的56亿美元预计提高到90亿美元,年均增长10%;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由“十五”期间的431亿元预计扩大到1267亿元,增长1.9倍;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和示范区、全国绿色小康县、国家生态示范区等荣誉称号。
五年来,我们紧紧围绕提升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三次产业比例由“十五”末的4.3∶67.1∶28.6预计调整为1.7∶62.3∶36引进建设了高速列车产业化基地、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等142个投资过亿元的内资项目,洋马机械、英维思控制器等123个投资过千万美元的外资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由“十五”末的50%提高到59%五年来,我们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推进科学规划、集约建设、精细管理,城乡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完成32个社区整体改造,启动红岛开发建设,建成区面积由“十五”末的87.8平方公里扩大到103平方公里,城市化率由“十五”末的57%提高到70%,实现了农村社区垃圾清运的长效管理,农村“五化”达标率达到100%五年来,我们坚持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全面推进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繁荣进步,维护了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教育得到优先发展,实行了免费义务教育,新建、改扩建学校和幼儿园63所,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所占比例由40%提高到81.8%;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实现大发展,百姓乐园、青岛奥林匹克雕塑文化园等一批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建成使用,社区文化中心基本实现全覆盖,群众性文体活动和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医疗卫生和公共卫生三级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平安城阳建设成效明显,信访总量、安全事故起数分别比“十五”末下降13.1%、67.9%,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五年来,我们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为先,着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得到显著改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分别比“十五”末增加4868元和13819元,城乡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比“十五”末增加2.6平方米和6平方米,达到34.3平方米和37.8平方米,公交化改造全面完成,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全覆盖,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筹资标准由“十五”末的每人每年60元提高到220元,参保率达到99.8%以上2010年,区政府按照区委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蓝色经济区、高端产业聚集区建设和“环湾保护、拥湾发展”战略实施,积极推进胶州湾北部现代化、国际化生态新城和青岛国际航空城建设,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预计全区生产总值702亿元,增长14%;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0.8亿元,增长27.6%;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355亿元,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4亿元,增长19%;外贸出口60亿美元,增长1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840元,增长10.5%;农民人均纯收入10870元,增长11%12件实事、24项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完成,39项区级重点建设项目中有38项完成年度建设任务、1项续建。
一)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新提升服务业发展加快进一步完善了扶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体系,规划建设8个重点服务业集聚区,新引进总部基地、宏广动漫产业园、中视动画城、雨润国际物流中心等投资过亿元服务业项目53个,服务业预计实现增加值252亿元、增长17%,完成投资224亿元,占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达到63.1%盛文奥特莱斯、世纪美居、四季春天、沃尔玛竣工营业,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一期、东方城购物中心、时代中心、青岛物流分拨交易中心二期完成主体建设青岛婚庆创意园、城阳一品街对外营业成功举办青岛城阳首届乡村美食节、城阳区首届钓鱼节、旅游文化节、2010中国青岛国际饰品节暨服饰文化博览会、2010青岛国际农产品交易会等17个旅游文化节会,全区接待游客397.7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7.1亿元,分别增长21.8%和33.9%先进制造业水平稳步提高加快工业调整振兴步伐,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00家,全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预计完成1450亿元、增长16%17家企业进入青岛企业100强定向引进高速列车、汽车制造、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大项目69个,十大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61%。
南车扩能一期、威奥轨道高速列车配套项目投产,庞巴迪高速列车生产基地一期投产、二期开工建设完成37家企业“退城进园”3家企业成为青岛市“两化”融合示范企业预计新增民营业户9100户、注册资本36亿元,民营经济实现税收49亿元,增长30.7%现代都市农业蓬勃发展新建扩建青岛市现代农业示范园二期、高卤水生态对虾养殖示范基地等13处农业示范园区新增海参养殖1500亩胶州湾蛤蜊成为全市首个水产品国家地理标志登记产品完成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稳妥推进北曲前、杨埠寨、王家村社区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造试点,被确定为全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试点区对外开放成效显著建立项目准入评价和招商引资激励考核机制,加大“走出去”招商力度,实施项目引进建设全过程控制,招商引资规模和质量同步提升预计全年实际利用外资4.6亿美元,到账外资3.5亿美元,实际利用内资106亿元引进投资过千万美元外资项目22个、投资过亿元内资项目38个有效落实企业直通车、外商见面会等联系服务企业制度,健全完善外商法律服务平台和外资企业纠纷联动处置机制,为企业办理各类服务事项2585件开通外资企业增资服务“绿色通道”,促进93家企业实现增资1.55亿美元。
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通过验收完成技改投入41亿元,增长35%新增高新技术企业11家、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2家、全国优秀民营科技企业2家新增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7家、专家工作站3个申报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90个,新增国家“863”项目1个授权专利1100项荣获市级以上名牌7个、驰著名商标5件成功举办首届职业技能大赛引进本科和中级职称以上人才3500人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全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9%,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分别控制在2291吨和6996吨以内,全面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目标55项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和73项低碳经济重点工程顺利推进11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增加10天、达到329天区内3座污水处理厂完成升级改造崂山水库上游污水治理工程完工,白沙河、墨水河流域120家企业和社区完成污水入网,16处排污口实现截污,水质明显改善二)着力加快城市化进程,城乡统筹发展呈现新面貌城市规划体系不断健全编制完成青岛国际航空城发展规划,上马驻地、红岛渔盐古镇等片区规划、崂山西麓旅游概念性规划完成大沽河、桃源河等6条河流生态环境保护性开发研究修编完成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核减基本农田指标11.7万亩。
基础设施更加完善海湾大桥红岛连接线全线开工新建扩建中经路、政河路、文阳路等12条道路完善黑龙江北路、重庆北路城阳段和7条城区道路中央隔离设施完成15个社区供水管网改造,对15座塘坝除险加固铺设污水管网50公里,新发展燃气用户1.3万户,新增供热面积68万平方米实现村村通光纤、第三代移动网络信号全覆盖旧村改造和住房建设加速推进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以新一轮旧村改造为重点的农村城镇化的意见》,新启动安乐、贾家营、院后、松树庄等10个社区旧村改造,完成拆迁30万平方米,建成城阳村、西后楼等6个社区安置房45万平方米建设农民经济适用房19.5万平方米新建、销售商品房分别达到150万平方米和155万平方米城市品位持续提升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扎实有效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加大城市形象宣传推介力度,城市管理水平、市民素质和城市知名度明显提高全力打造“森林城阳”、“花海城阳”,造林绿化3900亩,栽植鲜花330万株,林木覆盖率达到36.2%完成正阳路导流岛周边拆迁和城区、机场周边71处建筑物亮化改造,新增7组大型公共景观雕塑、406组公共健身和儿童游乐设施拆除违法建筑4.9万平方米,清理违规设置户外广告896处。
完成9个旧居民小区环境综合治理,集中解决了一批“旧小区管理乱”、“办证难”问题三)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成果民生进一步改善56个“解民忧、送温暖”关注民生项目全部完成182个 “一村一策”富民强村项目建成172个,增加社区集体收入6006万元,其余10个完成年度建设任务的项目今年续建新建公交场站3处,开通公交线路14条,投入车辆201部,更新车辆77部设立创业孵化基地和示范基地8处,大学生就业见习基地10处,4608名高校毕业生、6771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就业,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2866人,被评为全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示范区新增3处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为410名老年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4518名85岁以上老年人发放生活补贴476万元,被评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和全省长寿之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领取标准增加到人均每月284元,城乡居民低保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330元和每年1900元,临时生活困难救助标准提高到6000元为35个经济困难社区完善健身场所和健身器材帮助135户农村困难家庭修缮房屋新建4处残疾人托养中心,康复救助残疾人1312人双强”工程、千户帮扶济困、樱桃连民心、慈善救助、残疾人扶贫等工作扎实推进。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新建、改建中小学校及幼儿园13所,新增9所市级以上规范化学校,完成4所中小学校舍安全改造,为全区中小学校、幼儿园安装视频监控系统、配备安保人员,开通中小学校车成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和全国首批阳光体育先进区我区运动员在第十六届亚运会上获得1枚金牌完成40处社区文化中心改扩建峄阳文化产业园开工建设成功举办全区首届读书节、首届社区文化艺术节、第十六届民间艺术节和第九届市民节,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510场、放映公益电影2300场修复开放童真宫、法海寺原创历史题材动画片《不其清官童公传》获泰山文艺奖加快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建成4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45个社区完成集体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到70%,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减轻居民用药负担100万元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完善,被评为全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先进集体加强基层统计建设,完成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摸底和入户登记工作强化价格监管,建立起民生商品价格信息公开发布制度审计、机关事务管理、民族宗教、对台事务、外事、侨务、档案、老龄、地震、气象、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