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doc
9页表6 滑坡、崩塌(危岩体)、泥石流规模级别划分标准级 别滑 坡(104m3)崩 塌(104m3)泥石流(104m3)巨型≥1000≥100≥50大型100~100010~10020~50中型10~1001~102~20小型<10<1<2表13 地质灾害灾情和险情分级标准死亡人数(人)受威胁人数(人)直接经济损失(万元)潜在经济损失(万元)小型<3<10<100<500中型3~1010~100100~500500~5000大型10~30100~1000500~10005000~10000特大型≥30≥1000≥1000≥10000表14 地质灾害易发区主要特征简表灾种易发区划分非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G=4G=3G=2G=1滑坡、崩塌构造抬升剧烈,岩体破碎或软硬相间;黄土垄岗细梁地貌、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强烈暴雨型滑坡规模大,高速远程红层丘陵区、坡积层、构造抬升区,暴雨久雨中小型滑坡,中速,滑程远丘陵残积缓坡地带,冻融滑坡低速蠕滑植被好,顺层滑动缺少滑坡形成的地貌临空条件,基本上无自然滑坡,局部溜滑泥石流地形陡峭,水土流失严重,形成坡面泥石流;数量多,10条沟/20km以上,活动强,超高频,每年暴发可达10次以上。
沟口堆积扇发育明显完整、规模大排泄区建筑物密集坡面和沟谷泥石流,6—10条沟/20km;强烈活动:分布广,活动强,掩没农田,堵塞河流等沟口堆积扇发育且具一定规模排泄区建筑物多坡面和沟谷泥石流均有分布,3—5条沟/20km;中等活动沟口有堆积扇,但规模小,排泄区基本通畅以沟谷泥石流为主,物源少,排导区通畅:1—2条沟/20km,多年活动一次沟口堆积扇不明显,排泄区通畅续表14灾种易发区划分非易发区高易发区中易发区低易发区G=4G=3G=2G=1岩溶塌陷和采空区塌陷碳酸盐岩岩性纯,连续厚度大,出露面积较广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发育多岩溶大泉和地下河,岩溶发育深度大灾害点密度≥1个/km2,地面塌陷或地裂缝破坏面积≥1000m2/km2以次纯碳酸盐岩为主,多间夹型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发育岩溶大泉和地下河不多,岩溶发育深度不大灾害点密度为0.1-1个/km2,地面塌陷或地裂缝破坏面积为 500-1000 m2/km2以不纯碳酸盐岩为主,多间夹型或互夹型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发育稀疏灾害点密度为0.05-0.1个/km2,地面塌陷或地裂缝破坏面积为100-500 m2/km2以不纯碳酸盐岩为主,多间夹型或互夹型。
地表洼地、漏斗、落水洞、地下岩溶不发育灾害点密度为0-0.05个/km2,地面塌陷或地裂缝破坏面积为<100m2/km2地裂缝构造与地震活动非常强烈,第四系厚度大构造与地震活动强烈,第四系厚度大,形成断陷盆地,超采地下水构造与地震活动较为强烈,形成拉裂构造第四系覆盖薄,差异沉降小泥石流调查表样例一、调查表表1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沟名 野外编号 室内编号 地理位置E:行政区位省 地区(州) 县(市)高程最大标高 N: 乡(镇) 村最小标高 水系名称 坐标X:Y:泥石流沟与主河关系主河名称泥石流沟位于主河的沟口至主河道距离(m)流动方向 □左岸 □右岸 泥石流沟主要参数、现状及灾害史调查水动力类型□暴雨 □冰川 □溃决 □地下水沟口巨石大小(m)ΦaΦbΦc 泥砂补给途径□面蚀 □沟岸崩滑 □沟底再搬运补给区位置□上游 □中游 □下游降雨特征值H年maxH年cpH日maxH日cpH时maxH时cpH10分钟maxH10分钟cp 沟口扇形地特征扇形地完整性(%) 扇面冲淤变幅±发展趋势□下切 □淤高扇长(m) 扇宽(m) 扩散角(°) 挤压大河□河形弯曲主流偏移 □主流偏移 □主流只在高水位偏移 □主流不偏 地质构造□顶沟断层 □过沟断层 □抬升区 □沉降区 □褶皱 □单斜地震烈度(度) 不良地质体情况滑 坡活动程度□严重 □中等 □轻微 □一般规模□大 □中 □小人工弃体活动程度□严重 □中等 □轻微 □一般规模□大 □中 □小自然堆积活动程度□严重 □中等 □轻微 □一般规模□大 □中 □小土地利用(%)森林灌丛草地缓坡耕地荒地陡坡耕地建筑用地其它 防治措施现状□有 □无类型□稳拦 □排导 □避绕 □生物工程监测措施□有 □无类型□雨情 □泥位 □专人值守威胁危害对象□城镇 □村寨 □铁路 □公路 □航运 □饮灌渠道 □水库 □电站 □工厂 □矿山□农田 □森林 □输电线路 □通讯设施 □国防设施 威胁人口(人) 威胁财产(万元) 险情等级 灾害史发生时间(年/月/日)死亡人口(人)牲畜损失(头)房屋(间)农田(亩)公共设施直接损失(万元)灾情 等级全毁半毁全毁半毁道路(km)桥梁(座) 泥石流特征冲出方量(104m3) 规模等级 泥位(m) 表2泥石流(潜在泥石流)调查表 泥石流综合评判1.不良地质现象□严重 □中等 □轻微 □一般2.补给段长度比(%) 3.沟口扇形地□大 □中 □小 □无4.主沟纵坡(‰) 5.新构造影响□强烈上升区 □上升区□相对稳定区 □沉降区6.植被覆盖率(%) 7.冲淤变幅(m)±8.岩性因素□土及软岩 □软硬相间 □风化和节理发育的硬岩 □硬岩9.松散物储量(104m3/km2) 10.山坡坡度(°) 11.沟槽横断面□V型谷(谷中谷、U型谷) □拓宽U型谷 □复式断面 □平坦型12.松散物平均厚(m) 13.流域面积(km2) 14.相对高差(m) 15.堵塞程度□严重 □中等 □轻微 □无评 分123456789101112131415总分 易发程度□易发 □中等 □不易发泥石流类型□泥流 □泥石流 □水石流发展阶段□形成期 □发展期 □衰退期 □停歇或终止期监测建议□雨情 □泥位 □专人值守防治建议□群测群防 □专业监测 □搬迁避让 □工程治理隐患点□是 □否群测人员 村长 电 话 防灾预案□有 □无示意图调查负责人: 填表人: 审核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调查单位: 表3泥石流沟严重程度(易发程度)数量化表序号影响因素权重量 级 划 分严重(A)得分中等(B)得分轻微(C)得分一般(D)得分1崩塌滑坡及水土流失(自然和人为的)的严重程度0.159崩塌滑坡等重力侵蚀严重,多深层滑坡和大型崩塌,表土疏松,冲沟十分发育21崩塌滑坡发育,多浅层滑坡和中小型崩塌,有零星植被覆盖,冲沟发育16有零星崩塌、滑坡和冲沟存在12无崩塌、滑坡、冲沟或发育轻微12泥沙沿程补给长度比(%)0.118>601660-301230-108<1013沟口泥石流堆积活动0.108河形弯曲或堵塞,大河主流受挤压偏移14河形无较大变化,仅大河主流受迫偏移11河形无变化,大河主流在高水偏,低水不偏7无河形变化, 主流不偏14河沟纵破(度,‰)0.090>12°(213)1212°-6°(213-105)96°-3°(105-52)6<3°(52)15区域构造影响程度0.075强抬升区,六级以上地震区9抬升区,4-6级地震区,有中小支断层或无断层7相对稳定区,4级以下地震区,有小断层5沉降区,构造影响小或无影响16流域植被覆盖率(%)0.067<10910-30730-605>6017河沟近期一次变幅(m)0.062>282-161-0.24<0.218岩性影响0.054软岩、黄土6软硬相间5风化和节理发育的硬岩4硬岩19沿沟松散物贮量(104m3/km2)0.054>10610-555-14<1110沟岸山坡坡度 度(‰)0.045>32°(625)632°-25°(625-466)525°-15°(466-286)4<15°(268)111产沙区沟槽横断面0.036V型谷、谷中谷、U型谷5拓宽U型谷4复式断面3平坦型112产沙区松散物平均厚度(m)0.036>10510-545-13<1113流域面积(km2)0.036<555-104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