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宋词赏析(十二).doc

7页
  • 卖家[上传人]:m****
  • 文档编号:536573149
  • 上传时间:2022-09-17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34.50KB
  • / 7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宋词赏析(十二)——辛弃疾采桑子书博山道中壁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赏析:这是辛弃疾被弹劾去职、闲居带湖时所作的一首词他在带湖居住期间,闲游于博山道中,却无心赏玩当地风光眼看国事日非,自己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遂在博山道中一壁上题了这首词在这首词中,作者运用对比手法,突出地渲染了一个“愁”字,以此作为贯串全篇的线索,感情真率而又委婉,言浅意深,令人玩味无穷 词的上片,着重回忆少年时代自己不知愁苦少年时代,风华正茂,涉世不深,乐观自信,对于人们常说的“愁”还缺乏真切的体验首句“少年不识愁滋味”,乃是上片的核心我们知道,辛弃疾生长在中原沦陷区青少年时代的他,不仅亲历了人民的苦难,亲见了金人的凶残,同时也深受北方人民英勇抗金斗争精神的鼓舞他不仅自己有抗金复国的胆识和才略,而且认为中原是可以收复的,金人侵略者也是可以被赶出去的因此,他不知何为“愁”,为了效仿前代作家,抒发一点所谓“愁情”,他是“爱上层楼”,无愁找愁作者连用两个“爱上层楼”,这一叠句的运用,避开了一般的泛泛描述,而是有力地带起了下文前一个“爱上层楼”,同首句构成因果复句,意谓作者年轻时根本不懂什么是忧愁,所以喜欢登楼赏玩。

      后一个“爱上层楼”,又同下面“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成因果关系,即因为爱上高楼而触发诗兴,在当时“不识愁滋味”的情况下,也要勉强说些“愁闷”之类的话这一叠句的运用,把两个不同的层次联系起来,上片“不知愁”这一思想表达得十分完整 词的下片,着重写自己现在知愁作者处处注意同上片进行对比,表现自己随着年岁的增长,处世阅历渐深,对于这个“愁”字有了真切的体验作者怀着捐躯报国的志愿投奔南宋,本想与南宋政权同心协力,共建恢复大业谁知,南宋政权对他招之即来,挥之即去,他不仅报国无门,而且还落得被削职闲居的境地,“一腔忠愤,无处发泄”,其心中的愁闷痛楚可以想见而今识尽愁滋味”,这里的“尽”字,是极有概括力的,它包含着作者许多复杂的感受,从而完成了整篇词作在思想感情上的一大转折接着,作者又连用两句“欲说还休”,仍然采用叠句形式,在结构用法上也与上片互为呼应这两句“欲说还休”包含有两层不同的意思前句紧承上句的“尽”字而来,人们在实际生活中,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往往相反相成,极度的高兴转而潜生悲凉,深沉的忧愁翻作自我调侃作者过去无愁而硬要说愁,如今却愁到极点而无话可说后一个“欲说还休”则是紧连下文因为,作者胸中的忧愁不是个人的离愁别绪,而是忧国伤时之愁。

      而在当时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抒发这种忧愁是犯大忌的,因此作者在此不便直说,只得转而言天气,“天凉好个秋”这句结尾表面形似轻脱,实则十分含蓄,充分表达了作者之“愁”的深沉博大 辛弃疾的这首词,通过“少年”、“而今”,无愁、有愁的对比,表现了他受压抑排挤、报国无门的痛苦,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讽刺和不满在艺术手法上,“少年”是宾,“而今”是主,以昔衬今,以有写无,以无写有,写作手法也很巧妙,突出强调了今日的愁深愁大,有强烈的艺术效果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赏析:辛弃疾的这首《菩萨蛮》词,作于他担任江西提点刑狱时公元1129年,金兵侵扰江西,残杀百姓,使这一带遭受极大破坏辛弃疾在江西任职期间,曾登过郁孤台,想起发生在这里的那场历史悲剧,抚时感事,情不能已,于是题写了这首词 郁孤台下,赣江之水滚滚流去辛弃疾似乎从这江水中,看到了抗金志士悲愤的泪水和逃难百姓痛苦的泪水词人把“清江水”和“行人泪”联系在一起,以水写泪,表达了几十年来国破家亡的深深悲痛和无比愤恨此时此刻,词人年华流逝、壮志未酬的悲愤泪水,也流进到浩浩的赣江里,汇入到“行人”的泪水中。

      词人禁不住在台上远望西北方向的故都,远望中原大地的故土,但可惜的是,重重山峦挡住了视线长安,本是唐朝的都城,这里代指北宋的京城汴京望”这一动作,很好地表现了词人关注国事的爱国情感,表现了他对中原民众的深切同情,表现了他对苟且偷安的南宋统治者的批评 下半阕就由“无数山”写到“青山”无数山”可以遮住人们眺望故国的视野,但却不能阻挡日夜东流的江水这两句词,以江流烘托自己的思想活动,以自然现象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受和认识,形象生动含义深厚首先,抗金斗争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这是大势所趋;其次,词人的抗金意志和决心也是不可改变的,这是他的人生目标;最后,他看到赣江水冲决重山叠岭的阻碍,向东奔流,而自己正值有为之时,却只能留在后方,不能参加抗金战斗,万分无奈而统治者不思进取,甘心偏安于一隅;投降派一味地屈辱求和因此,词人也深感自己的抗金理想难以实现,内心充满了苦闷、哀伤与愤懑这时词人把自己的情感,借鹧鸪富有独特意味的叫声进行表达,显得较为含蓄,也给读者留下了思索的空间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赏析:在这首词中作者通过对农村景象的描绘,反映出他的主观感情,并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

      作者这首词是从农村的一个非劳动环境中看到一些非劳动成员的生活剪影,反映出春日农村有生机、有情趣的一面上片第一、二两句是作者望中所见,镜头稍远茅檐低小”,邓《笺》引杜甫《绝句漫兴》:“熟知茅斋绝低小,江上燕子故来频此正写南宋当时农村生活条件并不很好如果不走近这低小的茅檐下,是看不到这户人家的活动,也听不到人们讲话的声音的第二句点明茅屋距小溪不远,而溪上草已返青,实暗用谢灵运《登池上楼》“池塘生春草”语意,说明春到农村,生机无限,又是农忙季节了作者略含醉意,迤逦行来,及至走近村舍茅檐,却听到一阵用吴音对话的声音,使自己感到亲切悦耳(即所谓“相媚好”),这才发现这一家的成年人都已下田劳动,只有一对老夫妇留在家里,娓娓地叙家常所以用了一个反问句:“这是谁家的老人呢?”然后转入对这一家的其他少年人的描绘这样讲,主客观层次较为分明,比把“醉”的主语指翁媪似更合情理下片写大儿锄豆,中儿编织鸡笼,都是写非正式劳动成员在搞一些副业性质的劳动这说明农村中绝大多数并非坐以待食、不劳而获的闲人,即使是未成丁的孩子也要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则成年人的辛苦勤奋可想而知只有老人和尚无劳动力的年龄最小的孩子,才悠然自得其乐。

      这实际上是从《庄子·马蹄篇》“含哺而熙(嬉),鼓腹而游”的描写化出,却比《庄子》写得更为生动,更为含蓄,也更形象化特别是作者用了侧笔反衬手法,反映农村生活中一个恬静闲适的侧面,却给读者留下了大幅度的想象补充余地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赏析:稼轩在宋宁宗嘉泰三年(1203)六月被起用为知绍兴府兼浙东安抚使后不久,即第二年的阳春三月,改派到镇江去做知府镇江,在历史上曾是英雄用武和建功立业之地,此时成了与金人对垒的第二道防线每当他登临京口(即镇江)北固亭时,触景生情,不胜感慨系之这首词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极目远眺,我们的中原故土在哪里呢?哪里能够看到,映入眼帘的只有北固楼周遭一片美好的风光了!此时南宋与金以淮河分界,辛弃疾站在长江之滨的北固楼上,翘首遥望江北金兵占领区,大有风景不再、山河变色之感望神州何处?弦外之音是中原已非我有了!开篇这突如其来的呵天一问,直可惊天地,泣鬼神 收回遥望的视线,看这北固楼近处的风物:“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想当年,这里金戈铁马,曾演出多少惊天动地的历史戏剧啊!北固楼的“满眼风光”,那壮丽的自然山水里似乎隐隐弥漫着历史的烟云,这不禁引起了词人千古兴亡之感因此,词人接下来再问一句:“千古兴亡多少事?”世人们可知道,千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经历了多少朝代的兴亡更替?这句问语纵观千古成败,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然而,往事悠悠,英雄往矣,只有这无尽的江水依旧滚滚东流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悠悠”者,兼指时间之漫长久远,和词人思绪之无穷也 “不尽长江滚滚流”,借用杜甫《登高》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千古多少兴亡事,逝者如斯乎?而词人胸中倒来倒去的不尽愁思和感慨,又何尝不似这长流不息的江水呢!“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想当年,在这江防战略要地,多少英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国时代的孙权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他年纪轻轻就统率千军万马,雄据东南一隅,奋发自强,战斗不息,何等英雄气概!据历史记载:孙权十九岁继父兄之业统治江东,西征黄祖,北拒曹操,独据一方赤壁之战大破曹兵,年方二十七岁因此可以说,上面这两句是实写史事,因为它是千真万确的历史,因而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在这里一是突出了孙权的年少有为,“年少”而敢于与雄才大略、兵多将广的强敌曹操较量,这就需要非凡的胆识和气魄二是突出了孙权的盖世武功,他不断征战,不断壮大而他之“坐断东南”,形势与南宋政权相似显然,稼轩热情歌颂孙权的不畏强敌,坚决抵抗,并战而胜之,正是反衬当朝文武之辈的庸禄无能、懦怯苟安 接下来,辛弃疾为了把这层意思进一步发挥,不惜以夸张之笔极力渲染孙权不可一世的英姿他异乎寻常地第三次发问,以提请人们注意:“天下英雄谁敌手?”若问天下英雄谁配称他的敌手呢?作者自问又自答曰:“曹刘”,唯曹操与刘备耳!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记载:曹操曾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刘备)与操耳辛弃疾便借用这段故事,把曹操和刘备请来给孙权当配角,说天下英雄只有曹操、刘备才堪与孙权争胜我们知道,曹、刘、孙三人,论智勇才略,孙权未必比曹、刘强稼轩在《美芹十论》中对孙权的评价也并非称赞有加,然而,在这首词里,词人却把孙权作为三国时代第一流叱咤风云的英雄来颂扬,其所以如此用笔,实借凭吊千古英雄之名,慨叹当今南宋无大智大勇之人执掌乾坤也!这种用心,更于篇末见意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注引《吴历》说:曹操有一次与孙权对垒,见吴军乘着战船,军容整肃,孙权仪表堂堂,威风凛凛,乃喟然叹曰:“生子当如孙仲谋,刘景升(刘表)儿子若豚犬耳!”一世之雄如曹操,对敢于与自己抗衡的强者,投以敬佩的目光,而对于那种不战而请降的懦夫,若刘景升儿子刘琮则十分轻视,斥为任人宰割的猪狗。

      把大好江山拱手奉献敌人,还要为敌人耻笑辱骂,这不就是历史上所有屈膝乞和、腼颜事仇的缺乏骨气的人的共同的可悲命运吗! 曹操所一褒一贬的两种人,形成了极其鲜明、强烈的对照,在南宋摇摇欲坠的政局中,不也有着主战与主和两种人吗?这当然不便明言,只好由读者自己去联想了聪明的词人只做正面文章,对刘景升儿子这个反面角色,便不指名道姓以示众了然而妙就妙在纵然作者不予道破,而又能使人感到不言而喻因为上述曹操这段话众所周知,虽然辛弃疾只说了前一句赞语,人们马上就会联想起后面那句骂人的话,从而使人意识到辛弃疾的潜台词:可笑当朝主和议的众多王公大臣,不都是刘景升儿子之类的猪狗吗!词人此种别开生面的表现手法,颇类似歇后语的作用,是十分巧妙的而且在写法上这一句与上两句意脉不断,衔接得很自然上两句说,天下英雄中只有曹操、刘备配称孙权的对手你不信么?连曹操都这样说,生儿子要像孙权这个样呢!真是曲尽其妙,而又意在言外,令人拍案叫绝!再从“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的蕴含和思想深度来说,南宋时代人,如此看重孙权,实是那个时代特有的社会心理的反映因为南宋朝廷实在太萎靡庸碌了,在历史上,孙权能称雄江东于一时,而南宋经过了好几代皇帝,竟没有出一个像孙权一样的人!所以,“生子当如孙仲谋”这句话,本是曹操的语。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