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3.8《寡人之于国也》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人格理想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doc
5页孟子的民本思想与人格理想胡适在《中国哲学史大纲》中说:“若用西方政治学说的名词,我们可以说孔子的,是‘爸爸政策’;孟子的,是‘妈妈政策’爸爸政策要人正经规矩,要人有道德;妈妈政策要人快活安乐,要人享受幸福……这是孔子,孟子不同之处(孔子有时也说富民,孟子有时也说格君心,但这都不是他们最注意的)后人不知道这个区别代表一百多年儒家政治学说的进化,所以爸爸妈妈的分不清楚:一面说仁民爱物,一面又只知道正心诚意这就是没有历史观念的大害了胡适所说的“妈妈政策”,其实就是我们所说的“民本思想”;胡适所说的“爸爸政策”,其实就是轴心时代理论所说的精神超越孔子和孟子其实是兼有这两种思想的(胡适也用括号提示了这一点),只是分量轻重一点罢了因为轴心时代是从前轴心时代超越而来的,超越不是抛弃,所以真正的轴心时代思想代表必定都有这两种思想一、孟子的民本思想“民本”一词来源于《尚书·五子之歌》:“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及《春秋谷梁传》:“民者君之本也”(桓公十四年)等语孟子发展了这一思想,并成为他“仁政”理论的一块基石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wu4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wu1在其为民父母也?(《孟子·梁惠王上》)○庖páo,厨房。
厩jiù,马厩,马棚○饿莩piǎo,饿死的人莩,本读fú,芦苇中的薄膜,此处通殍○且人恶wù之,人且恶之恶wū在,何在,哪里在○厨房里有肥肉,马棚里有肥马,可是老百姓面带饥色,野外躺者饿死的人这等于是率领野兽吃人啊!野兽自相残杀,人尚且厌恶它;作为百姓的父母,行使政权,却不免于率领野兽来吃人,又怎么能够做老百姓的父母呢?○孟子敢于当着梁惠王的面指责战国时代各国国君的“率兽食人”,质疑他们的行政资格这固然和孟子的刚烈性格有关,也反映了战国不同于春秋的时代变迁春秋时代,知识阶层刚刚兴起,社会上还不大买他们的账,所以孔子周游列国,处处受冷落,惶惶如丧家之犬到了战国则不同了,“士”的价值充分显露出来,“士”在战国的作用甚至被后人夸张成“得一士可以得天下”(王安石语),于是各国国君争相延请人才,形成一股养士之风所以孟子比孔子就神气多了,说话也气壮多了据说孟子周游列国时声势相当浩大:“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以传食于诸侯”,“所至每与国君分庭抗礼”(《孟子·滕文公下》)而《孟子.公孙丑下》又记载,有一天孟子已经准备就绪前去见国君,尚未出门,国君派人前来对孟子说:“国君本来想要来见先生,但是因为临时身体不适不能前来,不知道先生能否在早朝时前来一见?”孟子立刻回答说:“我也本来要去看他,但是不幸临时生病不能去看他了!”这都可以见出孟子的底气。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老吾老,幼吾幼第一个“老”和“幼”是动词,第二个“老”和“幼”是名词教材解释为“恭敬地奉养自己的长辈,慈爱地养育自己的子女”,更精确翻译应该是以恭敬老人的礼数来奉养我的父辈,以关爱孩子的态度来养育我的子弟○以及,以这样的态度来推及(别人的老人和孩子)○运于掌,运转于掌心,比喻很容易就能治理天下○教材说:“从主观上讲,孟子提倡仁政,有维护当时封建统治的意图”也许从“天下可运于掌”最可以见出但是我认为不能这样讲战国兼并,天下大势是要统一,是统一于仁政,还是统一于暴政,这是孟子游说君主唯一能说的话难道还能与虎谋皮,让他们交出政权,实行民主?这显然是不顾时代条件齐宣王见孟子于雪宫王曰:"贤者亦有此乐乎?"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其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孟子·梁惠王下》)○雪宫:齐宣王的离宫(行宫)○非,非其上的“非”即非议,非也的“非”即不对,错误○齐宣王在雪宫里接见孟子宣王说:"贤人也有这样的快乐吗?"孟子回答说:"当然有的。
人们要是得不到快乐,就会非议他们的国君因为得不到快乐就非议国君当然是不对的;可是为人君者而不能与民同乐,也是不对的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快乐为快乐,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快乐;假如国君能以人民的忧愁为忧愁,那么人民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忧愁与天下人同乐,与天下人同忧,假如这样而还不能称王天下的,从来也没有过○孟子答非所问,转换话题,利用一切机会劝谏君王实行仁政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孟子·公孙丑下》)○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内外城三七比是战国时较通行的体例,属于较小的城池以小城为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更不用说大城之利了○池,护城河兵,兵器革,皮革,盔甲之类○委,弃委而去之,弃城而逃○域民:限制人民限制人口外流封疆即疆界说文解字:域、封、疆。
注意“域”“固”“威”三个动词○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孟子所谓“道”,即仁政,这就绕回到他的老生常谈○畔,通“叛”○君子有不战,只有不战,没有战而不胜按现在说法:除非不战,战则必胜○天时、地利、人和天、地、人三者关系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命题如古老的周易八卦,每卦均由三爻(三画)组成,分别代表天地人,其中下爻代表地,中爻代表人,上爻代表天爻分阴阳,用(阴)和-(阳)表示比如乾卦,由三个阳爻组成,所以周易说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荀子也从农业生产的角度论述过天时、地利、人和,认为三者并重,缺一不可孟子在这里是说军事,“天时”是指作战的时机,“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守备等,“人和”是指人心所归,上下团结三者中,孟子认为“人和”最重要,体现了他的人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孟子·尽心下》)○社,土神;稷,谷神设坛祭祀祈求国泰民安,后世以社稷指代国家○丘,田野丘民,田野之民,草民想要为天子必须得到草民的拥护,而得到天子欢心最多也就能当诸侯,得到诸侯欢心最多也就能当大夫○诸侯假如危及社稷,则应撤换他们另立新君○补: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社稷假如不能庇佑百姓,那么就连社稷坛都要变置重修考:历史上有过毁坛变置的记录吗?)粢zi1,古代供祭祀的谷物○这是最能集中反映孟子民本思想的一段话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和五谷神的地方坐落在天安门的右侧,现在的中山公园内,与东边的太庙一左一右,体现了“左祖右社”的帝王都城设计原则整个园区平面呈南北稍长的不规则长方形,占地达24公顷祭坛是园区的中心建筑,位于园中心偏北,用汉白玉石砌成,正方形三层平台,总高1米坛的最上层铺垫五色土:东为青色土,南为红色土,西为白色土,北为黑色土,中间为黄色土,象征金木水火土五行,寓含了全国的疆土五色土厚2寸4分,明弘治五年改为一寸祭坛正中是一块5尺高、2尺见方的石社柱,一半埋在土中,每当祭礼结束后全部埋在土中,上边加上木盖祭坛四周矮墙环护,墙上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瓦按东南西北的方向排列,每面墙上正中有一座汉白玉石的棂星门每年春秋两次皇帝要亲自来此祭社神和稷神二、孟子的人格理想民本主义属于孟子的仁政思想,主要是用于游说各国君主的,假如仅此而已,那么也可以说孟子思想是服务于封建统治者的但“轴心时代”的意义更在于对时代的精神超越,这一点孟子也不例外(也就是胡适说的孟子也有“格君心”,有“爸爸政策”)。
《孟子》一书记载,有一次学生问孟子说:“人和禽兽到底有何分别?”孟子回答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几希”就是界线非常细微、模糊,也就是说人和禽兽的分别,其实只是一线之隔而那个界线,正是人之异于禽兽的关键之处这一点也被现代基因研究所证明,据说人和黑猩猩的基因区别只有百分之一点几但是数量并不等于质量,正是这百分之一点几,决定了人和禽兽的区别用纯物质的眼光看,精神应该是没有份量的,或者有,也是“几希”,如老子所说的“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的“道”,或者如西方电影所说人灵魂的重量是21克然而正是这"几希"或"21克"的东西,成为轴心时代思想家努力超越的目标,构成孟子人格理想的重要内容下面要说的是"大丈夫"和"浩然之气"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景春,孟子同时代人,纵横家公孙衍、张仪,也都是纵横家公孙衍合纵,张仪连横公孙衍先在秦国为相,后又离开秦国策划合纵,一度身佩楚、韩、赵、魏、燕五国相印。
张仪先说楚,楚相失玉,门人诬之,张乃说秦,说从前我没有偷你的玉,无限我窃玉,今天小心点,我要来偷你们的城了纵横家们多类此,没有一定行为准则,所以孟子瞧不起他们,认为他们没有资格称大丈夫,只配称小妇人○“居天下之广居”三句,说大丈夫应该立足高远,立身正大道,即仁政○“得志”两句,得志便率领百姓一起走上大道,之代道这两句演变为后世儒家著名的两句话: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富贵不能淫,淫,《辞海》解“惑乱”,有的人“一阔脸就变”,迷惑了本心,不知自己是谁贫贱不能移,移,改变节操如《论语·雍也》载: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而不改其乐,孔子称赞他说:"贤哉回也!"威武不能屈,屈,使动用法,使之屈后世最典型的例子有苏武、文天祥等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孟子·告子下》)○空,穷也;乏,绝也使其一无所有○行拂乱句,言使为事总是出错,不能成功○动心忍性,谓竦动其心,折磨其心绪坚忍其性,以难以忍受之事磨练其性,使其坚忍。
○曾,通"增"以上述办法来增加其原来不具备的品质○恒,经常人总是在多次错误后,才能知道应该怎么做○衡,权衡人总要在心力交瘁,权衡再三后,才会有所作为○征,表征这样的脱胎换骨过程,最终一定会从神情上表现出来,从语言上表达出来,而后必然为人们所了解○法家拂士法家,非百家之法家,乃制定法度坚持法度的大臣拂bi4通弼,弼士,辅弼的贤士○入,指国内;出,指外部内无人敢于忤逆,外无敌国外患,这样的国家很快会亡○然后,然,这样,指上面这些话○日后司马迁有一段话可是说是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最好注解《史记·太史公自序》:“昔西伯拘羑you3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而论兵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此人皆意有所郁结,不得通其道也,故述往事,思来者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略)○本则例证涉及故事太多,而意思无非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必先使其饱受磨练故课堂略○舜耕历山,畎quǎn亩,田野畎,本义田间小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