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使至塞上》公开课教学设计.doc
3页《使至塞上》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了解边塞诗和王维的相关文学常识结合颈联体味王维诗歌“画中有诗”的特点; 2、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和炼字法,体会诗歌用词用语的妙处;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会诗歌意境,培养学生开阔博大的胸襟教学重点:熟读成诵,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结合颈联体味王维诗歌“画中有诗”的特点教学难点:品味颈联中“大”、“孤”、“直”、“长”、“圆”字的妙处,感受这幅画面的美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盛唐时期国力强盛,为了开拓疆土,唐朝政府不断与周边的少数民族政权发生战争,有这样一些人,他们怀着建功立业的目的来到边塞,用他们的笔记录下了边塞奇异的风光和战争的场景他们写的这一类诗,文学史上称为“边塞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边塞诗——《使至塞上》,作者王维 二、出示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唐代诗人,字摩诘,曾任尚书右丞等官职,世称王右丞,素有“诗佛”之称他能诗能画,精通音乐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尤其是创作的山水田园诗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苏轼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三、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四、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五、感诗意1.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
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2.我来问 师:在诗中你有什么地方不理解需要我们帮你来解决? (生质疑、对答)(附:每联的讲解和翻译)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讲解:诗人以简练的笔墨写了此次出使的经历 翻译:我只身轻车简从出使到边疆,途中经过属国居延 颔联““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讲解:既言事,又写景,更在叙事写景中传达出幽微难言的内心情感 翻译:山高路远,我觉得自己像飘飞的蓬草一样出了汉家边塞,又似北归大雁一般飞入胡天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讲解:大、长、圆、孤、直都富于空间感,而且都是诗人主观的审美感受在如此广阔而且苍凉的天地间,驰骋疆场的将士们破敌靖边,其悲壮的英雄气浩然与日月同辉,与长河共远 翻译:只见那苍茫无际的沙漠,没山没树远处烽火台一缕白烟直上云霄,杳无尽头的黄河横贯其间,天空中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尾联:“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讲解:这一联写出了将士们誓死保家卫国的决心,表达了诗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翻译:终于碰到了骑马的兵士,一问才知道将官正在燕然前线呢!(幻灯片出示下列问题)(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3)你能不能用几个词语描述一下颈联中这幅边塞风光图?此时诗人的心境与前两联一样吗?(4)这里的“在燕然”是不是说都护真的在燕然山呢?诗人对这些“在燕然”的将士们是一种怎样的情感呢? (结合以上四个问题出示板书,板书另附)(5)诗中每一联分别到了什么表达方式?六、品诗境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 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合作探究)明确: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暧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 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里 ?明确:构图美:烽烟 夕阳 大漠 长河——苍茫辽阔线条美:直烟 曲河 圆日 ——层次丰富色彩美:黄沙 碧水 红日 青烟——鲜明优美七、主旨归纳这首诗叙事写景相结合以大漠、秋天为背景,以征蓬、归雁、孤烟长河、落日为实体,描绘了塞外奇特壮美的风光,歌颂守边将士的以身许国爱国精神,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因个人际遇的抑郁、孤寂的思想感情八、背诵全诗附:板书设计 首联 苦闷、孤独 颔联 激愤、抑郁 颈联 赞叹 尾联 赞美-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