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文档就是一把金锄头!
欢迎来到金锄头文库![会员中心]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电子文档交易市场
安卓APP | ios版本

明尧老师第三讲:《信心铭》导读.doc

14页
  • 卖家[上传人]:工****
  • 文档编号:456708746
  • 上传时间:2022-11-08
  • 文档格式:DOC
  • 文档大小:78KB
  • / 14 举报 版权申诉 马上下载
  • 文本预览
  • 下载提示
  • 常见问题
    • 第三讲:《信心铭》导读一、三祖僧璨大师简介 僧璨,又称璨禅师,慧可禅师之弟子北周武毁佛期间,慧可南来司空山(今安徽岳西店前镇)避难,璨禅师从其受法得法后,隐居于皖公山(今安徽潜山县境内),并往来于司空山、皖公山之间,有十余年隋大业二年(606年),于皖公山圆寂后人于此建山谷寺,即今三祖寺 《楞伽师资记》说三祖“隐化于皖公山,不出文记”,意思是说没有留下任何关于法语方面的文字记载但是,自《百丈广录》提到三祖的《信心铭》以来,教界开始把《信心铭》当作是三祖的著作,且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引用对于《信心铭》的作者是不是三祖僧璨,目前学界有不同的看法,认为是唐代牛头宗的学人假托而作但不管怎样,此文在中国禅宗史上的地位和作用却是无法抹煞的二、《信心铭》题解及内容提要(一)《信心铭》在禅宗史上的地位达磨的《二入四行观》是宗门修行之大纲,把解脱道、菩萨道、祖师道融为一体三祖的《信心铭》第一次将祖师禅的观心方法系统化,着重于祖师道的明心见性之道此后的六祖《坛经》则在自性观的基础上,将这两者完美地统一在一起,完成了禅宗的理论和修证体系二)题解铭,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一般都刻在钟、鼎、塔、古碑上,求长久地保存下来。

      所以,其内容一般都非常重要这首长长的诗偈,讲信心的问题,对于修行非常重要,所以称之为信心铭一般人都把“至道无难,唯嫌拣择”这一句当一篇铭文之大旨我以为,“信心不二,不二信心”才是一诗之大旨《信心铭》就是帮助我们竖立信心的《信心铭》告诉我们,学道人首要竖立正信,其次要对自己的修行充满信心信心”有三层含义:1、信什么? 2、如何信? 3、怎样才算信到位?念念即信即解即观即证三)提纲《信心铭》是三祖的修行心得体会《信心铭》共584字禅宗强调“圆信”、“圆观”思想,第一次系统而明确的开示此前,虽然有,但都是零星的后来的《坛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系统化、通俗化、生活化1、立“圆解”(圆同太虚,无欠无余)2、起“圆信”(信心不二,不二信心)3、修“圆观”(虚明自照,不劳心力)4、证“圆果”(法界圆融,事事无碍)5、知禅病(略分十一种用功偏差)三、《信心铭》随文解●至道无难,唯嫌拣择但莫憎爱,洞然明白至道】至高无上之道,超越于二边之大道拣择】分别,取舍导读】一、此四句为全文之大纲,也是宗门观行之大纲二、至道何以无难?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弄清楚如下几个问题——什么是道?道在哪里?现前一念道是一种什么状态?如何才能合道?在第一讲《重新认识禅宗》中,我们对此作过较为详细的阐述——1、什么是道?无为本觉,第一念觉;2、道在哪里?一切现成,触目是道;3、如何合道?一念不生,无心合道;4、如何无心?休去歇去,远离取舍;5、如何修道?安住当下,直下承当。

      一句话总结性回答:一切现成,当下一念无分别即是狂心顿歇,歇即菩提三、如何是不拣择——对无分别的正确理解世人提到“无分别”,马上会从与“分别”对立的角度来理解实际上,无分别是超越于“分别”与“不分别”之上的,如镜照物,分别进内心不动,不生爱憎即经上所言“善能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六祖说的“分别一切,不生分别想”此无分别是建立在空观智的基础上,彻见诸法之虚幻不实,于诸虚幻之法,分别了知而不被其所迷,不生憎爱,内心如如不动无分别——1、知空幻(空观智); 2、对假有之差别相了了分明; 3、内心不执着,不憎爱,如如不动梦中不知是梦,因迷分别梦境,随境所转,产生爱恶取舍之情,即是造业梦中若知是梦,虽对梦境了了分别,但不生怖畏逃避攀求之心,内心不动又如演戏,随剧情而动,内心不动又如与小儿玩黄叶之游戏,知黄叶非真金,故不生烦恼●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欲得现前,莫存顺逆违顺相争,是为心病不识玄旨,徒劳念静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欲得现前,莫存顺逆】欲得大道现前,只要心中不生逆、顺之念就行了境缘本无逆顺,因心而有逆顺,逆则生憎,顺则生爱,皆是妄想,并非真实。

      不识玄旨,徒劳念静】不知大道非动非静、动静一如,妄生取舍之心,徒然做厌动欣静的工夫,像这样用心,何有了脱之期不如】不自在,不解脱导读】“毫厘有差,天地悬隔”承上启下,后开列种种以修行面目出现的、能障道行的分别、憎爱、拣择,对于修道人来说,它们就是我们应当注意的禅病大体说来,有九种,修道人尤当警惕第一种禅病——在外境上作顺逆取舍于外境缘之逆顺上产生拣择,好顺恶逆,避逆趋顺有何过患?修行的时间、地点、境缘不能充分利用在日用中功夫不能成片心中驰求不安,不得自在原因何在?不明白、不谛信“道无逆顺,道遍一切处,一切现成,本自具足,无欠无余”之理,故于外境上妄想生分别、取舍如何对治?于“圆同太虚,无欠无余良由取舍,所以不如”之理,生决定见、决定信开善道谦和尚悟道因缘●莫逐有缘,勿住空忍一种平怀,泯然自尽莫逐有缘,勿住空忍】空忍,有二说,一说无生法忍;一说沉空滞寂的空净之境一种平怀,泯然自尽】只要心无分别,平等一际,自然“违顺相争”之心病泯然而尽平怀,平等无分别之心导读】第二种禅病——执空寂之境为究竟于空有上起二边见,执着于空寂之境,不能做到动静一如有何过患?落在空寂当中,不得活用死水不藏龙黑山鬼窟。

      枯木禅原因何在?不明白大道超越了空有二边,误以为空寂之境便是道如何对治?归于空有不二之正见,功夫上,针对偏于空寂之静坐,多在日用中磨练自己梁山缘观禅师与园头和尚的对话婆子烧庵●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止动归止,止更弥动】妄想通过压制的方法来止息念头,归于静止之境,不仅不能入静,内心反而会更加躁动不安唯滞两边,宁知一种一种不通,两处失功】因执着于动静二边,却不知动静二相皆是一心之幻相,本无自性因不能会归空性之心体,落在动静二边当中,故功夫不能得力一种,指自性,又称动静一如之中道实相理体昧却自性,著空著有,著动著静,都是徒劳用功遣有没有,从空背空】拨除万有而求空理,反而被有所淹没执着于一念不生的空境,反而不能契入万法当体即空的空理这是一种断灭空,不是真正的空理遣,排除没,淹没从,追求背,远离导读】第三种禅病——妄想通过压制念头的方法来入定于有念(动)、无念(止)生二边见,以压制斗争的方式,消灭妄想,归于无念有何过患?将心变成了战场,身心越来越紧张,妄想愈来愈多,最后被妄想、焦虑所淹没原因何在?不明白念头之有、无,均为生灭法,均为常住真心之表现,而把暂时的没有粗的妄想之空静之境错误地看作是不生不灭之常住真心(自性、佛性)。

      如何对治?把一切念头都当作是佛的法身、佛的妙用,而以一种广大无边的包容心,面对它们,接受它们,静观它们,永远作为一名旁观者告诉自己“当下即是,切莫多事”赵州和尚的“定与不定”二龙争珠时如何?老僧只管看无准师范禅师悟道因缘“胡孙子抓不住时如何?”罗山道闲禅师“去住不宁时如何?”●多言多虑,转不相应绝言绝虑,无处不通多言多虑,转不相应】修行人的思维知见越多,离大道越远,因为思维知见恰恰是建立在二边分别取舍之上的相反,一个修行人,如果他剿灭了一切思维知见,做到了“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自然处处与大道相通导读】第四种禅病——在文字思维知见中寻找大道用逻辑思维寻找答案,以多知多见为能事,以知见为悟道,以知见为功夫有何过患?一者在知见思维等生灭心中打转转,定慧等功夫不能落到实处二是误以知见为功夫,住在妄想的“大事了毕”中停滞不前,落入野狐禅,易犯大妄语戒原因何在?不明白语言思维皆不离二边,而道在二边之外要与大道相应,必须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所谓“般若如大火聚,无你凑泊处”药山惟俨禅师悟道因缘“蚊子上铁牛,石上栽花”如何对治?正用功夫时,用智不用识,剿灭一切文字思维六祖开示神会“吾有一物,无头无尾,无名无字,无背无面,诸人还识否?”大慧宗杲“三不是”公案。

      报恩玄则禅师“丙丁童子来求灭”●归根得旨,随照失宗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不用求真,唯须息见归根得旨,随照失宗】六根对六尘产生六识的时候,随时反观,“那个见闻觉知的是谁?”或者面对见闻觉知,不生心动念,不去进一步取舍,即可与大道相应反之,如果不能回光反照,只是在分别意识中打转,即落入生死,迷失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坛经》中有“随照枉迁流”一语,大意与此相当意思是说,执着于假法,随见闻觉知而转,不能返照,就会迷失自性须臾返照,胜却前空】念头正当生起时,即时回光返照,念头便当下消失,所谓“念起即觉,觉之即无”这种对待念头的方法,胜过压制念头、令念头不起的二边做法前空,据真歇和尚《拈古》所讲,“前空”与“当体空”相对而言,指未起一念之空,背境观空之空,亦即顽空、死空当体空是指不待背境而观空,不待灭念而后空,万法当体即空,所谓“见色即见心”,即有即空前空转变,皆由妄见】一念不生之心境之所以会纷纷冒出很多的念头,就是因为二边分别取舍之心在作怪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不用刻意去追求不生不灭的常住真心,你只须做到不起心动念,归于无心就可以了所谓“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导读】第五种禅病——妄想离见闻觉知寻找真空执灭绝空为真空,妄想在念头和见闻觉知之外寻找真空。

      有何过患?离念觅心、离见闻觉知觅心,或者徒劳自疲,或者无下手处,或者落入死寂原因何在?妄将见闻觉知等相用与常住真心之体打成两截,不明体用不二之理,不明白见闻觉知当体即空如何对治?不用求真,唯须息见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无心即是黄檗禅师开示“莫离见闻觉知觅道”泐潭文准禅师超度悟侍者大慧宗杲禅师答“作么生是不疼底?”●二见不住,慎莫追寻才有是非,纷然失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无咎无法,不生不心二由一有,一亦莫守】是与非,善与恶,染与净,生死与涅槃,烦恼与菩提,凡与圣,佛与众生,等等二边知见,都是由一念妄动而建立起来的,其一念未生之前的清净本心并没有这些二边分别二边分别之见固然不能执着,一念未生之前的清净本心同样亦不可执守一心不生,万法无咎】如果做到不起心动念,远离二边取舍,那么,一切法都是佛法,随处解脱,并无过咎过咎起于一念妄心,非万法自有过咎也无咎无法,不生不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远离二边分别之咎,即是无法,无法乃真佛法;心中不生二边之取舍,即是无心,无心才是真佛心导读】第六种禅病——在二边之见上分别取舍执着修行人执着于二边之见,概而言之,有两重:一是于是非之二边中执着于所认为的是,如动静之中执着于静,凡圣中执着于圣,染净中执着于净,生死涅槃中执着于涅槃,等等。

      二是于“二边分别之用”(二)和“如如不动之体”(一)之中,将“用”和“体”又对立起来,执着于一念不生之体(一),如:常住真心,是一(如水);生灭之见闻觉知是二(如波),常住真心与生灭之见闻觉知的关系是,即见闻觉知又离见闻觉知,不一不二(波不离水,水不离波,波即是水,水即是波),于这二者当中,执着于离见闻觉知(波外觅水)有何过患?无论是在二边之中取一舍一,还是在一异中执着于一,心都会变成战场,纷然不安原因何在?不明白佛法是不二法门,既包含了。

      点击阅读更多内容
      关于金锄头网 - 版权申诉 - 免责声明 - 诚邀英才 - 联系我们
      手机版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 |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2008-2016 by Sichuan Goldhoe Inc.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