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国北方土地利用与沙漠化.docx
10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我国北方土地利用与沙漠化 荒漠化是当今全球最严重的环境与社会经济问题之一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尤其是我国北方的沙漠化(沙质荒漠化)以其面积宏大和进展急速而引人关注根据北方自然环境背景、人类活动与社会经济特点及其相互作用,通过近 20 年沙漠化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我们将沙漠化的概念总结为:沙漠化是在干旱、半干旱及片面半润湿地区由于人类不合理经济活动与自然资源环境不相协调所产生的以风沙活动为主要标志的土地退化[1]我国北方沙漠化的发生进展伴随着人类的文明历史,而且尤以近一个世纪以来的进展速度为最快沙漠化过程使土壤的风蚀—风积作用加剧,破坏了土壤的理化性质,降低乃至流失了土地生产潜力,并使自然环境趋于恶化,给国民经济造成巨大损失,也严重影响宏大农牧区人民生活水平和生存环境为此,深入开展人为作用,更加是土地利用在沙漠化过程中作用的研究,对于表明沙漠化形成机制,丰富沙漠化研究的理论和制定防治沙漠化的政策及措施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中国北方地区沙漠化的进展与时空分布 我国北方的土地沙漠化过程按其发生性质可以分为沙质草原沙漠化、固定沙丘(沙地)活化和沙丘前移入侵三种类型。
历史时期的土地沙漠化主要发生在干草原及荒漠草原地带和干旱地带的沙漠边缘河流沿岸或深入到沙漠内部的河流下游地区现代的沙漠化土地从本世纪 50 年头后期到 70 年头中期平均每年以 1 560km2的速度在曼延通过大范围野外调查和遥感技术的应用,结合我们的研究和分析结果说明,从 70 年头中期至 80 年头后期,沙漠化土地更以年均 2100km2 的速度在加速扩展,这样,整个北方沙漠化土地面积已达近 350000km2, 其分布和曼延主要在以下 3 个地区[2]:1 半干旱地带的农牧交织地区,占北方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40.5%,更加是草原农垦区,如河北省坝上及内蒙古后山的草原农垦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从 50 年头末期占农田面积的 3% 增加到 70 年头中期的 13%,80 年头后期的 25%; 2 半干旱地带波状沙质草原区,占 36.5%,如科尔沁草原沙漠化土地的进展,从 50 年头末期占草原面积的 20%,增加到 70 年头中期的53%,80 年头后期的 77.6%;3 干旱地带绿洲边缘及内陆河下游地区,占 23.0%,主要表现在固定沙丘的活化,如弱水下游沙漠化土地的进展从 50 年头末占该地区面积的 5% 增加到 70 年头中期的 22%,80 年头后期的 36%。
一致时期内只要积极采取措施举行治理的地区,沙漠化土地空间范围有所裁减,据遥感数据分析测算,约有 10% 的沙漠化土地得到逆转 在上述工作的根基上,我们选择另一个时段的遥感资料(1987 年和 1993 年 TM 数据)对毛乌素沙区举行了连续动态监测,结果说明,沙漠化土地面积在 1987~1993 年的 7 年间,由 32586km2(占监测区域总面积的 67.5%)下降到30496.7km2(占面积的 63.5%),裁减了 1936.3km2,总体上处于逆转过程中,平均每年约有 276.6km2 土地得到了治理 但就整个北方而言,进入 90 年头,沙漠化土地的曼延又有加速的趋势,以每年 2460km2 的速度扩展[3],形势更为严峻 3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的进展 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个人地系统在很大程度上表达在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程度上在大片面的人类文明历史时期,自然资源与环境抉择着人类的土地利用但在现代的过程中,由于人口增加和科技进步,使得人类对自然资源利用之需求的增加成为务必和可能,因而逐步在人地关系中提升了人类活动的主观能动性和调控力。
在大量处境下,这是人类在有效利用资源方面的进步但也时常因不合理的方式,不同程度地作用于资源环境的变化过程,引起乃至操纵着资源环境的不良渐变或突变,如温室效应气体增加,大河断流、火灾、库区地震、水土流失等,而土地沙漠化那么是更为明显的一例 在我国北方,历史上游牧民族由于政治经济利益的驱使或气候暖温柔冷干的变化,时有南进和北退的过程; 而宏大地区随着统治民族的更迭,农业或牧业为主的土地利用方式也屡屡交替,其利用强度也有差异,使历史时期的沙漠化土地也处于一个进展与逆转相互交替的过程中但在这一过程中,人类活动总是在自然条件的根基上起诱发作用,表现在历史上沙漠化的发生期往往与一些重大事情相关联,如民族之间的征战频繁和政治上混乱不定的东汉末年、唐代末期及五代、宋辽对峙以及明中叶以后和清中叶以后的时期都是沙漠化的进展期而这些时期也正与气候较为冷干相吻合,这也加剧了沙漠化的过程,减弱了退化土地自我恢复的才能,导致了自然环境的进一步退化这种人为因素与自然因素的相互作用使北方干旱草原地带的沙漠化数度发生和曼延,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活动的加剧,沙漠化土地的面积和程度总体上也就处于一个扩大和加重的过程中。
中国北方地区历史上由于气候干旱、自然资源贫乏,利用困难等理由而成为古代经济落后的地区,是大量游牧部族先后活动的场所他们利用传统的土地利用方式来适应由于气候波动、降水变化的自然过程如牧民利用自然牧场,逐水草而居; 农人那么实行农田轮作制等在人类历史的绝大片面时段内,牧民通过游牧,充分利用自然草场的多样性和季节性的临时积水,使牲畜实时获得食物,这样也制止了草场的过度放牧而农田轮作制或曰游耕制,那么充分利用了自然草场的再生才能和土壤物理化学特性的恢复才能,协调了土地利用和生态环境自然恢复之间的关系,达成了一种原始的可持续进展其实质就是人类活动尚未超越自然资源的负荷限度,在自然植被自我恢复才能的调理下,生态系统保持着动态的平衡,环境相对稳定但自 18 世纪中叶以后,更加是进入 20 世纪以来,北方地区的人口随着几次大规模的移民拓荒而急速增长50 年头以来,又体验了合作化、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几次拓荒高潮,使人口的年增长率达 2.5%~3.0%例如,农牧交织的沙漠化地区人口平均年增长率从 50 年头至 80 年头曾达成 3.08%,平均人口密度从 10~15 人/km2 ;增加到 40~60 人/km2,高者可达 80 人/km2。
内蒙古乌蒙后山 7 个受沙漠化危害的县(旗)的农业人口也从 1949 年的 51.5 万增加到 1985 年的 125.8 万尽管进入 80 年头以后,北方沙漠化地区很少再有移民涌入,但由于人口基数已大,人口增加的速度并不见减缓,更加是在农牧交织区汉族和少数民族混居的地区,由于国家对少数民族在筹划生育上实行照管政策等一些理由,处境更是如此 人口的增长和社会需求的扩大,加大了土地资源利用的压力,也破坏了传统土地利用的合理性草原被进一步开垦,也使草场面积锐减,大量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从以放牧为主转变成以农耕为主土地利用的强度也逐步加大,轮作制由平时的十几年间隔减为几年或隔年,甚至连年耕作; 倍增的牧畜又集中在逐步裁减的草场,加大了放牧的负载;日常生活所需燃料的增加也使樵采活动加强,这些都构成了导致沙漠化发生进展的主导人为因素——过度开垦、放牧和樵采 根据对我国北方沙漠化的研究,朱震达等于 1989 年提出了以土地利用为主的人类活动与沙漠化土地的成因分类和进展面积表[4],以草原过度农垦为主造成的沙漠化土地面积为 44700km2,占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的 25.4%; 以草原过度放牧为主的 49900km2,占总面积的 28.3%;以过度樵采为主的 56000km2,占总面积的 31.8%;以工矿交通城市创办破坏植被为主的 1300km2,占总面积的 0.7%;以水资源利用不当为主的 14700km2,占总面积的 8.3%。
沙漠化的过程就是在上述土地利用过程中破坏了生态系统平衡,导致地表植被的衰退或消散之后,风作用于地表而产生的风蚀、搬运、聚积的风沙运动过程,主要包括:①风力作用下沙质地表形态的发育过程;②固定沙丘的活化过程;③沙漠边缘风力作用下的沙丘前移过程我国北方沙漠化土地就是在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上述风沙运动的过程中形成和进展起来的 4 土地利用与沙漠化防治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使沙漠化处于进展过程中,欲求受沙漠化影响地区可持续进展和沙漠化的防治,根本出路在于合理高效的土地利用根据我国北方沙漠化地区自然资源环境、社会经济特点,土地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沙漠化治理的典型阅历,沙漠化土地的防治务必本着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的目标,建立既可防止土地沙漠化,又可促进生产进展的资源俭约型、适度开发型和环境养护型的经济体系 在沙漠化土地治理的概括措施上,在农牧交织地区可针对沙区中居民点、耕地、草场相对分散分布的特点,可以生态户为根基,采取自然封育,调整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土地利用布局,扩大林草用地比重,集约经营水土条件较好的土地,原创文秘材料,尽在文秘知音网并和营造防风沙林带、林网及沙丘外观栽植固沙植物、丘间地营造片林或封育相结合的措施; 在草原牧区,除了合理确定草场载畜量,轮牧和建立人工草地及饲料基地外,还应与合理配置水井,确定放牧点密度,修建牧道等结合起来;在干旱地带,要以内陆河流域为生态单元举行全面规划,合理确定用水筹划,以绿洲为中心,建立绿洲内部护田林网、绿洲边缘乔灌结合的防沙林带和绿洲外围沙丘固定等措施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治体系。
大量实践证领略合理的土地利用是可以达成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及可持续利用的目的的以陕西省榆林地区为例[5],据史书记载,在 1500 年前,榆林地区还是个林草茂密,宜农宜牧之地后因历代征战摧残,乱砍滥伐,植被笼罩率仅有 1.8%,流沙已越过长城,迫近榆林城据调查,在解放前的 100 多年时间里,有近 13.4万hm2 农田和草场院由于沙漠化而被放弃,11.3万hm2 农田和 26.7万hm2 草场受到沙漠化的要挟,产量和载畜量低而不稳自 50 年头以来,通过统一规划、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布局,坚持以治沙造林、养护和进展农牧业为主导,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从 1950 年到 1990 年底,榆林治沙造林保存面积达 74.0万hm2,恢复和革新草场 66.7万hm2 多粮食总产量 1990 年较 1950 年增产 6 倍,大家畜由 7.6 万头增加到 36.3 万头,羊由 36 万只增加到 150 万只,活立木蓄积 340万m3,价值 7 亿多元,有 5 万多农户脱贫致富 另一个告成的范例是内蒙古奈曼旗兴隆沼地区通过遥感监测(1974 年和 1994 年)比较和实地调研[6],将沙漠化整治前后的土地利用布局比重和其它方面的变化列于表 1。
从表 1 可以看出,整治实践所带来的环境和经济效益特别明显 表 1 内蒙古奈曼旗兴隆沼地区防治沙漠化的效益 (1974~1994 年 )Table 1 Effectiveness in combating desertification in Xinglongzhao, Naiman Banner, Inner Mongolia(1974~1994) 1974 占总面积 (%) 1994 占总面积 (%) 效益 增减 沙漠化土地 (hm2) 15700 29.62 2100 3.96 -13600 -86.62% 林地 (hm2) 777 1.47 15840 30.10 +15063 +19 倍 农耕地 (hm2) 4960 9.36 6900 13.02 +1940 +39.11% 粮食总产 (t) 2790 13110 +10320 +3.7 倍 粮食单产 (kg·hm2) 562.5 1900 +1377.5 +2.4 倍 草场承载才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