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北京版必修2:《窦娥冤》教学设计4.doc
8页《窦娥冤》教学设计(赵豫平)窦 娥 冤(第一课时) 课题 窦 娥 冤 教学目的: 1. 初步了解元杂剧的特点,了解关汉卿及其创作 2. 理清节选部分的情节,初步理解剧作的戏剧冲突 教学重点难点 掌握文学常识,理清情节理解戏剧冲突 教学要点 理清情节,理解戏剧冲突 教 学 设 计 一、导语 教师:请同学们欣赏一副对联: 舞台小天地,天地大舞台(板书于黑板一侧)哪一位同学来谈一谈其中蕴含的道理? (提示:同学们的回答要以积极鼓励为主 明确:这副对联明确地告诉我们,戏剧虽说是一门综合性的表演艺术,但从它产生的那一刻起,就是生活的真实反映,它来源于生活,尽情地展现生活,使我们感受艺术熏陶的同时,也感悟生活的真谛今天,让我们打开课本,学习一部真实反映当时社会生活、展现当时社会矛盾的现实主义作品:元代戏曲大师关汉卿的代表作——《窦娥冤》 二、解题: 1.元杂剧简介 元杂剧是用北曲演唱的一种戏曲形式,金末元初产生于中国北方,是在金院本基础上以及诸宫调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特点明显,体制严格,是一种歌唱、说白、舞蹈等有机结合的戏曲艺术形式。
且有韵文和散文相结合的、结构完整的文学剧本 元杂剧通常由四折组成,一般分别为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四折之外还可以加一两个楔子,楔子一般放在第一折之前,介绍剧情;也可放在两折之间,作为过场也有少数杂剧突破了一本四折的形式,如《西厢记》是五本二十一折的连本戏音乐上,每折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牌组成套曲,每一曲牌都属于一定的宫调,剧本中每套曲子的第一支曲子前面都标明宫调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和一些杂角,舞台演出由曲词、宾白、科介三部分组成 角色:杂剧角色分为末、旦、净三大类每本戏只有一个主角,男主角称正末,女主角称正旦此外,男配角有副末(次主角)、外末(老年男子)、小末(少年)等;女配角有外旦、帖旦、小旦等 净:俗称“大花脸”,大都扮演性格、相貌上有特异之处的人物如张飞、李逵 此外,还有以剧中人职务身份为名的杂角,如驾(皇帝)、孤(官员)、卜儿(老年妇女)、孛老(老年男子)、洁郎(和尚)等 2.关汉卿简介 关汉卿,号已斋叟,金末元初大都人,元杂剧的代表作家,与郑光祖、白朴、马致远合称为“元曲四大家”,并位居其首一生“不屑仕进”,生活在底层人民中间,多才博艺、能写会演、风流倜傥、豪爽侠义,是当时杂剧界的领袖人物。
所作杂剧六十余种,今存十八种,尚有套曲十余套,小令五十余首其作品取材广泛,斗争性强,人物性格鲜明,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语言本色而精练,是“本色派”的代表人物,对元杂剧和后来戏曲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补充资料) 关汉卿在《南吕•一枝花•不伏老》中自述“通五音六律滑熟”,“我也会吟诗,会篆籀,会弹丝,会品竹我也会唱鹧鸪,舞垂手,会打围,会蹴鞠,会围棋,会双陆”,“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响当当一粒铜豌豆” 元曲四大家及代表作:关汉卿《窦娥冤》 马致远《汉宫秋》郑光祖《倩女离魂》 白朴《墙头马上》 关汉卿的作品主要有《窦娥冤》《救风尘》《望江亭》《单刀会》等其中《窦娥冤》被称为世界十大悲剧之一关汉卿一生创作的杂剧有六十多种,他是我国戏剧的创始人,数量超过了英国的戏剧家“戏剧之父”莎士比亚,被称为中国的莎士比亚1838年《窦娥冤》就有英译本流传海外,1958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关汉卿与达•芬奇等同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关汉卿的戏剧语言,被称为本色派之首 3.《窦娥冤》剧情简介 (可以由了解剧情的学生介绍) 《窦娥冤》是作家晚年的作品,它述说了这样一个悲惨的故事:窦娥因其父窦天章无力偿还高利贷而被典押给蔡婆婆做童养媳,不幸成婚后不久,又做了寡妇。
流氓恶棍张驴儿父子俩强行闯入窦娥家中,想要分别霸占蔡婆婆和窦娥,窦娥进行了坚决的反抗张驴儿企图毒死蔡婆婆以达到霸占窦娥的企图,不料却误毒死了自己的父亲张驴儿竟反诬窦娥“毒死公公”,并以此威逼窦娥成亲窦娥仍誓死不从,张驴儿便买通官府,将窦娥问成了死罪三年后,窦天章任肃政廉访使,奉命查核楚州案件窦娥的鬼魂向父亲申诉了冤屈,窦天章逮获了真凶,案情才昭雪全剧共四折,本文节选的是第三折,是全剧矛盾冲突的高潮剧中,窦娥对“天”“地”进行了指责作者在这里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至死不屈的妇女形象,表达了当时广大人民对统治者的强烈憎恨 三、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学案中字词积累的内容: 盗跖(zhí) 前合后偃(yǎn) 罪愆(qiān) 苌弘(chánɡ) 亢旱(kànɡ) 暄(xuān) 盗跖颜渊:跖,传说中春秋末年奴隶起义的首领过去被诬为“盗跖”颜渊,孔子弟子,被推崇为“贤人”盗跖、颜渊,这里泛指坏人和好人 孤身只影:孤单一人,只留影子形容孤独一人 古陌荒歼:指荒凉的地方阡、陌,田间小路 2. 学生朗读课文:最好是分角色朗读,包括舞台说明和科介要一并读出,为演出作一定的准备。
可选五位同学,分别扮演窦娥、监斩官、婆婆、刽子手和阅读舞台说明及科介也可让两位同学分别读窦娥的唱词及说白,以增加参与的人数 学生思考:这折戏可分为几个场面?用简洁的词语为这几个场面标上小标题 明确:共三个场面,即文章可分为三个部分 (一)开头至“只落得两泪涟涟”,是窦娥被押赴刑场途中诉说冤屈,指斥天地鬼神的场面,可概括为:指斥天地 (二)“刽子云”至“负屈衔冤”,是窦娥请求走后街并与婆婆诀别的场面,可概括为:诀别婆婆 (三)“刽子做喝科”至结束,是窦娥发下三桩誓愿并应验的场面,可概括为:三桩誓愿 四. 研读《滚绣球》,结合剧情理解戏剧冲突: 1.窦娥与现实生活有哪些矛盾冲突?这些矛盾冲突表现了什么? 明确:窦娥与现实生活的矛盾冲突有: ①张驴儿自己误把父亲毒死,却诬陷清白的窦娥; ——反映当时社会上强欺弱、恶欺善的现实 ②窦娥本想依靠衙门洗清自己的冤枉,却反被判死罪; ——反映了当时吏治的黑暗,官吏的昏聩,贪赃枉法 ③窦娥渴望清清白白地活着,却因为怕连累婆婆,自己忍受冤屈担当死罪 ——表现了窦娥的孝顺和善良 2.讨论:窦娥如果不怕连累婆婆,冤案还会不会发生? 明确:即使窦娥不怕连累婆婆,婆婆也会被屈打成招,到那时,杀头的虽不是窦娥,却会是其婆婆,仍旧是一件大冤案。
卑弱而善良的老百姓是无法阻止冤案的发生的,他们只能以牺牲自己来救助无辜的他人,因为制造冤案的是当时社会上强大的黑暗势力和官吏的贪赃枉法,腐朽昏聩 这样,我们就会深刻地体会出窦娥所唱的《滚绣球》这曲子对当时社会黑暗现实的揭露是那样的入木三分,以及深刻地感受到窦娥对黑暗现实彻底失望而表现出来的反抗精神,是那样的震撼心灵 初步把握作品的主题: 《窦娥冤》虽取材于“东海孝妇”的故事,但经过关汉卿的改造和天才创作,已不仅仅是这个民间故事的翻版,而是成为一部深刻地反映元代社会现实的激动人心的著名悲剧它通过窦娥的悲惨遭遇,揭露了元代社会高利贷盘剥的残酷、社会的动乱、官府的腐败,并且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功地结合起来,深化了剧作主题,使人物和剧情有了强烈的感染力量 五.布置作业:《创优设计》106页1——6题窦 娥 冤(第二课时) 课题 窦 娥 冤 教学目的 1. 理解剧中人物的形象,认识窦娥的刚烈性格和反抗精神 2. 进一步理解戏剧冲突,深入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重点难点 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理解窦娥的反抗精神 深刻理解作品的主题 教学要点 赏析、理解《窦娥冤》主题,人物形象及意义,认识封建社会吏治腐败的黑暗现实 教 学 设 计 合作交流 一.复习检查:背诵《滚绣球》 二.分析剧中人物形象。
1.分析归纳窦娥的性格特点 学生讨论后,自由发言 明确:窦娥是一位坚强的女子形象,从文章中看,一个“冤”字贯穿其中,由一个冤字引出了窦娥的怨、悲、恨,逐步深入地展示了窦娥的反抗精神,突出了她的刚烈性格 窦娥从上一场,就先用一支【端正好】的曲子,诉说自己莫名其妙地犯法受刑,接着说冤屈之大可以“动地惊天”窦娥含冤受刑,对命运的不平、天地的不公充满了愤恨由于内心悲愤到了极点,所以不由得对天地表示怨恨这就自然引出了下面在【滚绣球】这支曲子中对天地鬼神的指斥、控诉既抒发了自己的痛苦和悲伤,又表达了对不公正的封建法制和封建秩序的抗议和否定,很好地体现了窦娥的反抗精神 接着在诀别婆婆一部分中,充分展现了窦娥性格的另一面:淳朴、善良的美好心灵从窦娥的行动和宾白中我们可以知道,窦娥是刚强的,面对酷刑,坚持正理但为了婆婆免遭毒打,才被迫屈招即使是走后街,也是为了怕婆婆看见自己受刑而伤心到了如此悲惨的境地,仍在劝慰婆婆保重身体,不要过分悲伤,窦娥的善良性格和美好心灵,充分地展现在人们面前,窦娥临死前的希望和要求,也仅仅是央求婆婆顾念自己冤屈而死和生前的孤苦无依,对自己“遇时节将碗凉浆奠”,更突出了这一弱女子的悲惨遭遇。
窦娥这善良、美好的心灵更突出了她的“冤”和“屈”之深,也就更深入地揭露了社会的黑暗和现实的残酷 临刑时的三桩誓愿,尤其是第三桩誓愿,窦娥把斗争的锋芒直指贪赃枉法、草菅人命的昏官污吏这是窦娥对自己蒙冤受刑的强烈愤恨和坚决抗争,是她反抗性格的顶点这里,是全剧的高潮,也是窦娥形象塑造的最成功的一笔,主人公的反抗精神由此得到完美的体现这样,一个勤劳、正直、善良,但又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古代年轻妇女的形象就丰满、鲜明地站在我们面前了 2.学生结合剧情思考并讨论:窦娥一个善良的女子是如何成为一个具有强烈反抗精神的妇女的? 讨论后明确:窦娥并非是一开始就有着强烈反抗精神的,而是在整个封建制度和封建秩序对她撒开一面大网,使她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走上反抗的道路即使是本折一开始,窦娥在指天斥地的怒骂后,也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哎,只落得个两泪涟涟”直到“三桩誓愿”,她即将悲惨地离开人世的一刹那,她的感情才喷涌而出,把斗争的矛头指向腐败、黑暗的封建吏治可以说,窦娥的反抗也是被迫——被整个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逼出来的,越是善良的人被逼反抗,越能体现对整个社会制度的揭露和否定 (从剧情中可以了解到窦娥的经历。
她先是被卖给蔡婆婆做童养媳,而后又年轻守寡,被张驴儿父子恃强霸占,再加上桃杌太守的草菅人命、严刑逼供,才把窦娥推向悲剧的结局这一步一步的逼迫,也使得窦娥善良的性格越来越坚强她不愿答应张驴儿的逼婚,还是抱着守贞节的道德观念,就是被张驴儿以父死相要挟时,窦娥对封建官府还抱有幻想,企图以官府来证明自己的清白,但在遭到桃杌太守的毒打后,这一幻想就消失了,希望也彻底破灭了由于她来自生活的底层,受的迫害越多,对封建社会的罪恶认识就越清楚,反抗就越强烈 3.分析蔡婆婆的形象及意义 讨论后明确:蔡婆婆也是善良的人,虽然她收养窦娥是为了抵押顶债,十几年的相依为命使她和窦娥之间有了一种同命相怜的母子般的情感,这从她的宾白中可以看出她对窦娥的受屈也是非常悲痛的,两处“痛杀我也”就很好地表达了这一点但她在现实面前却没有窦娥那样坚强,那样敢于斗争,面对张驴儿父子的逼迫,只能是逆来顺受;窦娥受刑时,也不敢提出有利于窦娥的证据,体现了她的懦弱、动摇不过,赴刑场的路上为窦娥送行,之后又为窦娥收尸,还是可以看出她的那份善良的不可否认的是,正是她的软弱,才引狼入室;正是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