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外文言阅读苏轼《游白水书付过》.docx
4页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课外文言阅读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课外文言阅读: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课外文言阅读:苏轼《游白水书付过》 【原文】 游白水[1]书付过 [宋]苏轼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2],与幼子过游白水佛迹院[3],浴于汤池[4],热甚,其源殆可熟物[5]循山而东,少北[6],有悬水百仞[7],山八九折[8],折处辄为潭,深者磓石五丈[9],不得其所止;雪溅雷怒[10],可喜可畏水际有巨人迹数十[11],所谓佛迹也 暮归倒行[12],观山烧火,甚俛仰[13],度数谷至江上月出,击汰中流[14],掬弄珠璧[15]到家二鼓[16],复与过饮酒,食馀甘煮菜[17],顾影颓然,不复甚寐,书以付过 【解释】 [1]白水:山名,在今广东博罗县东北《舆地纪胜》说:“山有瀑布泉二十丈,下有石坛,佛迹甚异可与本文所记参看 [2]绍圣元年:即1094年绍圣,北宋哲宗的年号 [3]幼子过:苏轼的第三子苏过 [4]汤池:即汤泉据宋人记载,佛迹院中有相距很近的二泉,东为汤泉,水热,西为雪如泉,水凉 [5]殆:约莫,或许 [6]少北:稍向北。
[7]悬水:瀑布百仞:这是夸诞的说法;苏轼《答陈季常书》说此山“布水三十仞”,那么是据实估量仞:古时以八尺或七尺为一仞 [8]折:这里是弯转的意思 [9]“深者”二句:谓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磓(zhuì):当作“缒”,音同字误缒,用绳子拴住人或物放下去 【题解】 于绍圣元年六月接到惠州安置之命,遣家还阳羡(今江苏宜兴),独与幼子苏过同行十月到惠州本文是与幼子过游览白水后,写给他的一篇游记小品文中记述了温泉、瀑布、佛迹及百姓烧山的景观,文末流露出孤独颓唐的心绪 本文布局上以时间为线索,写法上以表达为主,兼有状景抒情文章取村详略得当,选语简练隽永开头两句即点题,并交代了出游的日期、地点、人物白水山以白水而得名,所以着力描绘百仞悬瀑,“雪溅雷怒”譬喻形象生动,写出它势壮、声宏、色鲜的特点下山过程仅用“俯仰度数谷”一笔带过掬弄珠璧”的动作描摹,有景有情,月白水清之景以及的激赏喜悦之情俱蕴其中顾影颓然,不复甚寐”的情状刻画,蕴含丰富,的山水之乐,身世之悲交织其间 【译文】 绍圣元年十月十二日,我与小儿子苏过游白水佛迹院,在汤泉中沐浴,水很热,其源头估计能把东西煮熟。
沿着山向东走,有稍稍偏北的地方,又一百丈瀑布山上有八九个弯道,每个弯道就有谭潭水深的地方,用绳子系石坠入五丈,还到不了底潭水像雪花般飞溅,声音如雷鸣般轰响,令人既喜又惊水边有几十个巨大的脚印,约莫就是所谓佛的痕迹吧入夜时我们顺来路返回,在夕阳映照下山仿佛在燃烧,特别的宏伟或弯腰或抬头看这些山谷到了江边,此时月亮出来,江水击打着,用双手捧着象碧玉般的水回到家已是二鼓时分,我与苏过再次饮酒吃着橄榄菜,有种萧索感,再也睡不着了写下这些文字交给过儿,东坡记 【】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眉山人是出名的文学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在书法、绘画、诗词、散文各方面都有很高造诣他的书法与蔡襄、黄庭坚、米芾合称“宋四家”;善画竹木怪石,其画论,书论也有卓见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诗歌与黄庭坚齐名;他的词气势磅礴,风格豪放,一改词的婉约,与南宋辛弃疾并称“苏辛”,共为豪放派词人 嘉佑二午(1057)进士,任福昌县主簿、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节度判官,召直史馆神宗元丰二年(1079)知湖州时,以讪谤系御史台狱,三年贬黄州团练使,筑室于东坡,自号东坡居士。
后量移诸州哲宗元佑元年(1086)还朝,为中书舍人,翰林学士九年,又被劾奏讥斥先朝,远贬惠州、儋州,元符三年(1100),始被召北归,卒于常州著有《东坡全集》一百十五卷,今存 — 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