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人论兵”与宋代兵学新气象.docx
6页作为封建社会中期的重要学术形态,宋代兵学既是一个高峰,也 是一个转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一"文人论兵”与宋代兵学新气象宋代是中国传统兵学开展的重要阶段,形成了继春秋战国之 后的第二次兵学高潮右文政治”,与辽、夏、金、元等紧张 对峙的军事形势,理学的兴起,等等,都与宋代兵学开展密切相 关在诸多影响因素之中,最具根本性的是“右文政治”宋代立国于唐末五代半个多世纪的战乱之后,为了防止五代 “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续资治 通鉴长编》卷二)的乱象,建立长治久安的政权,宋初进行了一 系列旨在防范武将专权的制度设计:收夺统兵大将兵权;从藩镇 中选拔精锐扩充禁军;建立枢密院、三衙、率臣分权制衡的军事 制度;实行更成法,防止武将与士兵、地方相交结,等等至太 宗朝,“崇文抑武”已经成为具有纲领性的治国方略北宋中叶, “以文制武”体制最终确立,成为支配宋代政治的重要原那么右文政治”之下,文人地位日益尊崇,逐渐掌握了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权力,也成为论兵的主体宋仁宗时, 宋夏战争的爆发为“文人论兵”的勃兴提供了现实契机据《郡 斋读书志》记载,“仁庙时天下久承平,人不习兵,元昊既叛,边将数败,朝廷颇访知兵者,士大夫人人言兵矣”(后志卷二)。
此后,“文人论兵”风潮一直开展,直至宋亡文人论兵”是宋代兵学的一个鲜明特点,同时又很大程度 上决定了宋代兵学的基本面貌,使之成为中国兵学史上承前启后 而又独具特色的篇章兵学取得官学地位,兵学论著空前繁荣宋初八十年间,奉 行禁兵书政策,兵学处于冰封状态从宋仁宗天圣年间开始,出 于培养将才以及指导军事实践的需要,在富弼、范仲淹等文臣官 僚的呼吁下,宋廷逐渐弛兵书之禁,开设武学,设立武举,《孙 子》《吴子》等兵书成为武学教学和武举取士的教本,兵学取得 了官学地位元丰三年(1080),宋神宗诏命“校定《孙子》、 《吴子》、《六韬》、《司马法》、《三略》、《尉缭子》、《李 靖问对》等书,镂版行之”(《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三三), 这就是著名的“武经七书”兵学成为官学,是兵学史上的重要 里程碑,使兵学有了一整套研习、科考、授官的制度支持,大大 促进了兵学的繁荣和开展宋廷设武学、武举,校订兵书等等, 虽然不是“文人论兵”的直接产物,却是“右文政治”下文人官 僚“以兵书作养将才”思想的政策表达,深刻影响了武学、武举 以及兵学的开展宋代兵学论著十分繁盛《汉书・艺文志》著录兵书53家, 790卷,图43卷《隋书•经籍志》著录兵书133部,512卷。
而《宋史•艺文志》著录的兵书那么多达347部,1956卷,数量 远远超过前代这固然与宋代雕版印刷大开展有关,但大量文人 踊跃论兵无疑是更主要的因素在“文人论兵”潮流之下,宋代 出现了一些新的兵书种类,如第一部大型综合性兵书《武经总 要》,第一部军事人物和史事评论集《何博士备论》,第一局部 门别类论述谋略战法的《百战奇法》,第一部军事制度史《历代 兵制》,等等优秀的论兵篇章更是不胜枚举,如苏洵《权书》、《衡论》,苏轼《孙武论》,李篇《兵法奇正论》《将材论》《将 心论》,秦观《进策》中的《将帅》《奇兵》《兵法》,辛弃疾 的《美芹十论》,等等兵儒合流进一步开展,兵学儒学化特征凸显肇始于战国晚 期的兵儒合流现象,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成为 中国传统兵学开展的主流及至宋代,在“文人论兵”风潮之下, 儒学以更强势的姿态影响兵学,兵学儒学化成为宋代兵学的显著 特征文人是儒家思想的奉行者,“文人论兵”以儒学为本位,对 兵学的批判和改造都更为深刻:一方面,更加明确地揭示兵儒间 的异质,批判兵家的“诈”“利”思想,确立了传统学术体系中 “以儒为本,以兵为末”的本末次第;另一方面,在论兵过程中 “以儒解兵”,或对兵学概念重新解读,或将儒学思想嫁接到兵 学中,实现了兵学思想的儒学化,在战争观、战略思想、治军思 想等方面表达得尤为突出。
宋代理学的兴起为兵学儒学化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文人 论兵”过程中,往往以理学“心”“志”“气”“诚”“敬”等 概念诠释兵学,在“将德”“将道”“励土”等方面有所创新发 展,同时也造成了一些误读和谬见兵儒合流是兵学与儒学融合的过程,也是儒学对兵学渗透、 规制和重构的过程宋代兵学儒学化是这一过程的终结,实现了 儒学主导下更深层次的兵儒融合兵学与军事实践的畸形互动后世史家称宋代“声容盛而实 德衰”(元・欧阳玄《圭斋文集》卷十三《进宋史表》),说它 文教兴旺但军事积弱在军事领域,宋代同样呈现出“声容”与 “实德”的强烈反差一方面,兵学论著层出不穷,武学、武举 皆成定制,兵学空前开展;另一方面,军事上颓弊不振、败绩连 连,终致北宋亡于金,南宋亡于元宋代兵学与军事实践的这一矛盾,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宋代 兵学本身的缺陷也难辞其咎首先,宋代崇文抑武、兵学儒学化, 在军政大计的制定方面,兵家功利主义思想受到严重排斥,除王 安石支持经略西夏外,大局部时间都施行消极防御战略其次, 文人论兵,坐而论道,远离军事实践,既不能以兵学理论指导军 事实践,又不能将武器装备、战略战术的开展提炼为新的兵学理 论尽管南宋出现了陈规《守城录》、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 等贴合实践的兵书,但毕竟是凤毛麟角,缺乏以改变全局。
再次, 武学、武举制度设计不合理,难以培养出优秀的将才武学生员 少,入仕途径狭窄;武举考试偏重策略,多为文人假途,取士规 模也十分有限,中举后授官过低,这些都限制了兵学通过将领付 诸实践的可能性作为封建社会中期的重要学术形态,宋代兵学既是一个高 峰,也是一个转折,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首先,儒学成为传统兵学文化的绝对主导,中国传统兵学文 化呈现出明显的二元结构:儒学通过批判、阐释和吸纳兵学思想, 规定了战争观、战略思想等高层次的价值取向,兵学那么提供具体 战争指导层面的方法和知识换言之,儒学为主,兵学为从;儒 学为体,兵学为用这种二元结构带来的影响是双重的:一方面, 儒学统摄兵学,形成了与政治文化相一致的兵学理论,规范着中 华民族的战略思维和军事实践;另一方面,兵学地位的降低以及 独立性的消解,严重影响到兵学的创新和开展其次,加剧了中国传统兵学文化的泛和平主义倾向宋代兵 学的儒学化是儒家道德主义对传统兵家功利主义的胜利儒家从 民本主义出发,反对穷兵薮武,强调义战,谋求以非战手段解决 争端,铸就了中国兵学文化的和平主义性格和平主义固然可贵, 但由于对功利主义的长期压制,和平主义不可防止地泛化:在战 略决策上,道义原那么优于利益考量,“慎战”往往成为“避战”“畏战”的托辞。
在社会文化心理上,一味排斥暴力,导致尚武 精神沦落,军事开展缺乏持久动力再次,强化了国防战略的防御性特征从兵学史的角度来看, 中国国防战略防御性特征的形成与兵学儒学化的过程是同步的 随着兵学被逐出国家战略决策领域,国防战略上的功利色彩逐渐 淡化,强调战争对内政的破坏力,宣扬“以德怀远”,在实力衰 落的王朝末世,防御战略更是易于沦为消极防御 魏鸿,系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特约研究员)(2021 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