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中语文 2.7《李清照词两首》同步精讲课件 新人教版必修4.ppt
49页婉约派词人代表婉约派词人代表————李清照李清照 李清照(李清照(10841084~~11551155),号易安居士,),号易安居士,济南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宋代婉约派代济南人,著名学者李格非之女,宋代婉约派代表词人 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其诗文并美,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期,前期多描写闺情相思,反映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爱情的追求,明快妍丽,后期则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求,明快妍丽,后期则更多地描写国破家亡的离乱生活,沉哀入骨,词情凄婉,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后人有入骨,词情凄婉,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后人有《《漱玉词漱玉词》》辑本,辑本,今人辑有今人辑有《《李清照集李清照集》》《《醉花阴醉花阴》》————佳节重阳孤寂思亲佳节重阳孤寂思亲 《《醉花阴醉花阴》》这首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这首词写于北宋末年,当时丈夫赵明诚离乡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在外任知州,李清照独守空闺,形单影只,居室寂静,再不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之闻评诗论文、查书品茶、鉴赏碑刻的欢声笑语,极度思念之下而写成此词。
下而写成此词 《《声声慢声声慢》》————怎一个怎一个““愁愁””字了得字了得 《《声声慢声声慢》》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是李清照晚年的作品,当时正值金兵入侵,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到处辗北宋灭亡,志趣相投的丈夫也病死在任上,而在南方到处辗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转逃亡避难中,她丢失了大量珍爱的文物、古籍,这一连串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的打击使她尝尽了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苦痛,在这种背景下,作者写下了此词下,作者写下了此词 《《醉花阴醉花阴》》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明写女词人的悲寂这首词是作者婚后所作,明写女词人的悲寂孤独之感,实则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写孤独之感,实则抒发的是重阳佳节思念丈夫的心情上片写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下片秋凉情景,由白天写到夜晚,愁苦孤独之情充满其中下片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则倒叙黄昏时独自饮酒的凄苦 《《声声慢声声慢》》这首词写的是无语言可比的这首词写的是无语言可比的““愁愁””,主要通,主要通过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表现词人因国破、家亡、夫死而过清冷的秋景来渲染愁情,表现词人因国破、家亡、夫死而只身流落江南时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
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只身流落江南时孤苦无依的凄苦心境上片主要用清冷之景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来衬托孤寂、凄凉的心境下片由远及近,转入对眼前残秋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之景的具体描绘,进一步表现作者的凄苦之情 《《醉花阴醉花阴》》 主题:探究词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主题:探究词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1.1.““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描绘了一幅什么画面?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渲染了怎样的环境氛围?作者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明确: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天空浓云密布又有薄雾笼罩,瑞脑香的烟雾从兽形的香炉上袅袅升起香炉上袅袅升起薄雾浓云薄雾浓云””: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渲染了一种阴沉忧郁的氛围愁永昼愁永昼””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极言白昼漫长没有尽头————这是因为孤单寂这是因为孤单寂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寞,内心忧愁,所以才会觉得时间特别的漫长瑞脑销金瑞脑销金兽兽””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作者静静地看着袅袅烟雾从金兽炉上慢慢升起————百无百无聊赖。
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2.2.““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作者为何特别提作者为何特别提到重阳佳节?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到重阳佳节?作者的凉意从何而来?明确:明确:““佳节又重阳佳节又重阳””::““每逢佳节倍思亲每逢佳节倍思亲””,重阳佳节时本,重阳佳节时本应夫妻团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应夫妻团圆,而如今却自己孤身一人,独对良辰美景虚度光阴又又””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表明与亲人离别已久,独过佳节已非一回凉凉””不但不但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写出了秋气的萧瑟,更反映出诗人心境的凄冷 凉意表面上是因为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凉意表面上是因为重阳秋夜,天气转冷,玉枕纱厨,难御风寒;深层次原因是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风寒;深层次原因是独居家中,没有家庭的温馨,内心感觉到孤独凄凉孤独凄凉3.3.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古人常爱用花比喻人之美貌,如““芙蓉如面柳如眉芙蓉如面柳如眉””、、““人人面桃花相映红面桃花相映红””等,而李清照却说等,而李清照却说““人比黄花瘦人比黄花瘦””,这样的比,这样的比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喻有什么丰富的内涵?明确:明确: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黄色的菊花外形淡雅、清秀,与作者因相思而消瘦的体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态相近,贴切地反映了当时作者由于与丈夫分别而产生的孤独、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
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愁闷的生活状态和内心情感而菊花品格的传统象征意义,也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酷似作者清高、淡泊的精神这样的比喻极切合女词人的身份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和精神气质以花喻人,花人相映,人如花,花似人,营造了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婉曲优美的艺术情境4.4.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词人运用哪些景物来烘托心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明确:明确: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景物:薄雾、浓云、瑞脑、金兽、玉枕、纱厨、酒、帘、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西风、黄花;本词是作者早期和丈夫分别之后所写,表达了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愁绪《《声声慢声声慢》》 主题:探究词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主题:探究词的思想感情及艺术特色1.1.““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三句运用了十四这三句运用了十四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个叠字,表现了哪三种不同的境界?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调?明确:明确: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第一句,写人的动作神态,似在寻找失去的东西,追索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过往的陈迹;第二句,写环境的凄凉、寂寞;第三句,写内心世界的愁苦、哀伤。
世界的愁苦、哀伤寻寻觅觅寻寻觅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是作者的动作行为,作者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背井离乡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在经受了国破家亡、夫丧、背井离乡等一连串的打击后,内心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极为哀愁,再加上一人孤处,更是百无聊赖,空虚郁闷,为了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想寻觅的东西排解这一哀愁,作者开始了漫无目的的寻觅她想寻觅的东西太多了:爱情、婚姻、故乡、和平、幸福,她想找回一些温馨太多了:爱情、婚姻、故乡、和平、幸福,她想找回一些温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的回忆来慰藉自己,但茫然的作者只感到四周““冷冷清清冷冷清清””这既是周围的客观环境又是作者的心境写照,常言说这既是周围的客观环境又是作者的心境写照,常言说““人悲物人悲物亦悲亦悲””,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无光,在一个悲伤凄凉人的眼中,所有的事物都是暗淡无光的于是有了的于是有了““凄凄惨惨戚戚凄凄惨惨戚戚””这样内心情感的直接表白这样内心情感的直接表白 这就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这就为全词定下了感情基调,使全词笼罩在一种凄惨愁苦的氛围中。
的氛围中2.2.““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一句,表现的是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明确: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此时,那似曾相识的雁儿再度飞过,丈夫却已亡故,物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是人非,相思之情已成““悼亡之悲悼亡之悲””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再者,此时的词人避居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江南,远离故土,看到北来的大雁便认为这是家乡来的大雁,因而说是因而说是““旧时相识旧时相识””,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可见,雁儿还勾起了词人的““怀乡之怀乡之思思””3.3.““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试描绘诗句展示的试描绘诗句展示的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凄惨情景并指出此句手法之高妙 明确:明确: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梧桐叶落,细雨霏霏,细雨落在梧桐上,又点点滴滴洒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到地上这是梧桐在落泪,不也是词人的心头在滴泪吗!这里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将凄凉的景色与痛苦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情景交融更添愁绪,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
使词的意境更为深远4.4.““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试分析此结句之妙试分析此结句之妙明确明确: :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词人用口语的形式,脱口而出:这情形、这光景,又怎么是一个么是一个““愁愁””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字包括得了、承担得了、说明得了?““这次第这次第””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三字极其有力,一笔收住,总括上述种种情景;““怎一个愁怎一个愁字了得字了得””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又放开一步,开拓出一种含蓄的境界,让人想象,发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的个人人深思词人满纸呜咽,笔笔写愁,这里除了悲欢离合的个人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私愁外,更有时代的、民族的、国家的““公公””愁在,真可谓人愁在,真可谓人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既是收,又是放;既是对前生大悲哀,社会大悲痛这结尾,既是收,又是放;既是对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文的概括,又把诗意推进一层,使通篇余音袅袅,言尽而意不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尽,从而扩大并深化了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鹧鸪天鹧鸪天··送人送人 辛弃疾辛弃疾 唱彻唱彻《《阳关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合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别有人间行路难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涵了什么样的思想蕴涵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感情?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 ? 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答案: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蕴涵了词人翘首远两句运用了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蕴涵了词人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难,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 《《声声慢声声慢》》一词,教材上是一词,教材上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晚来风急””,但由诸多专家编写的,但由诸多专家编写的《《唐宋词鉴赏辞典唐宋词鉴赏辞典》》(上(上海辞书出版社,海辞书出版社,19871987年版)却是年版)却是““晓来风急晓来风急””晓来风急晓来风急””和和““晚来风急晚来风急””到底哪个是李清照的本意?试着和同学一到底哪个是李清照的本意?试着和同学一起研读词句,查找资料,探讨一下这个问题起研读词句,查找资料,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观点交流:观点交流:观点一:观点一:““晚晚””字更好,因为字更好,因为““晚晚””字突出字突出了等待之意,了等待之意,““晓晓””字就没有这样一种效果这个字就没有这样一种效果这个““晚晚””字字隐含的隐含的““等等””之意,是从有诗词以来各位才子造成的思维惯之意,是从有诗词以来各位才子造成的思维惯性,就像一个按钮,一按下去,我们面前立刻出现一幅倦倚性,就像一个按钮,一按下去,我们面前立刻出现一幅倦倚西风夜已昏的画面西风夜已昏的画面 观点二:观点二:““乍暖还寒乍暖还寒””表明是表明是““晨晨””;下片有;下片有““黄昏黄昏””,上片当有与之对应的时间,,上片当有与之对应的时间,““晚晚””则重复,则重复,““晓晓””则呼应;则呼应;古人有早晨饮酒的习俗古人有早晨饮酒的习俗( (扶头酒扶头酒) );若是;若是““晓晓””,则从早到晚,,则从早到晚,词人词人““傻愣愣傻愣愣””守着窗子,捱至天黑,加重加深了愁苦的表守着窗子,捱至天黑,加重加深了愁苦的表达!达! 一、基础积累(一、基础积累(2121分,每小题分,每小题3 3分)分)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A.校注(校注(xixià ào o)乍起()乍起(zhzhà à)) 着凉(着凉(zhzhá áo o)宫阙()宫阙(ququè è))B.B.薄暮(薄暮(b bó ó)) 寰宇(寰宇(huhuá án n)蕴含()蕴含(y yù ùn n)) 债券(债券(jujuà àn n))C.C.枕着(枕着(zhěnzhěn)憔悴()憔悴(cucuì ì)) 逮捕(逮捕(dǎidǎi)) 诠释(诠释(ququá án n))D.D.戚戚(戚戚(qīqī)) 摘要(摘要(zhāizhāi)反诘()反诘(jijié é)) 折服(折服(zhzhé é))【解析【解析】】选选D D。
A A项项““校校””应读应读jijià ào o,,B B项项““券券””应读应读ququà àn n,,C C项项““逮逮””应读应读d dà ài i﹒﹒﹒﹒﹒﹒﹒﹒﹒﹒﹒﹒﹒﹒﹒﹒﹒﹒﹒﹒﹒﹒﹒﹒﹒﹒﹒﹒﹒﹒﹒﹒2.2.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A.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 ,瑞脑消金兽,瑞脑消金兽B.B.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燕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C.C.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D.D.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弟,怎一个愁字了得【解析【解析】】选选C CA A项,消项,消——销;销;B B项,燕项,燕——雁;雁;D D项,弟项,弟——第3.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一项是( )( )A.A.东篱把酒黄昏后东篱把酒黄昏后B.B.雁过也,正伤心雁过也,正伤心C.C.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D.D.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解析【解析】】选选D D次第:此指光景,状况;今义指次序,一个挨。
次第:此指光景,状况;今义指次序,一个挨一个地﹒﹒﹒﹒﹒﹒﹒﹒﹒﹒﹒﹒﹒﹒﹒﹒4.4.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下列加点字解释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①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薄雾浓云愁永昼(漫长的白天)②②有暗香盈袖(充满)有暗香盈袖(充满)③③莫道不销魂(极度的欢乐)莫道不销魂(极度的欢乐)④④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凄凄惨惨戚戚(悲愁、哀伤的样子)⑤⑤憔悴损(损害)憔悴损(损害)⑥⑥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独自怎生得黑(怎么、怎样)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①②⑥【解析【解析】】选选D D③③应为应为““极度的悲伤极度的悲伤””,,⑤⑤相当于相当于““煞煞””﹒﹒﹒﹒﹒﹒﹒﹒﹒﹒﹒﹒﹒﹒﹒﹒﹒﹒﹒﹒5.5.下列词句不存在语序倒置现象的一句是(下列词句不存在语序倒置现象的一句是( ))A.A.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英雄无觅孙仲谋处B.B.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C.C.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D.D.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解析【解析】】选选D D。
A.A.正常语序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正常语序应为:无觅英雄孙仲谋处B.B.正常正常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语序应为:应笑我多情,早生华发C.C.正常语序应为:西风正常语序应为:西风卷帘,人比黄花瘦卷帘,人比黄花瘦6.6.诵读下列词句,句读有误的一项是(诵读下列词句,句读有误的一项是( ))A.A.东篱东篱/ /把酒把酒/ /黄昏后,有黄昏后,有/ /暗香暗香/ /盈袖B.B.守着守着/ /窗儿,独自窗儿,独自/ /怎怎/ /生得生得/ /黑!黑!C.C.这这/ /次第,怎一个次第,怎一个/ /愁字愁字/ /了得!了得!D.D.雁过也,正雁过也,正/ /伤心,却是伤心,却是/ /旧时旧时/ /相识解析【解析】】选选B B正确句读应为正确句读应为““守着守着/ /窗儿,独自窗儿,独自/ /怎生怎生/ /得黑!得黑!””7.7.对李清照对李清照《《声声慢声声慢》》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一词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方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确的一项是( )( )A A.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前三句用一连串叠词,写出一种愁惨而凄厉的氛围,是词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人血和泪的吞吐,也是向苍天的悲惨呼告,是词人后期凄凉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
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B B.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上阕从一个人寻觅无着,写到酒难浇愁;风送雁声,反而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增加了思乡的惆怅,最后““雁过也雁过也””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三句在内容上承上,在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结构上启下,自然地把抬头仰望过渡到低头俯视C C..““梧桐更兼细雨梧桐更兼细雨””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两句写桐叶簌簌,秋雨滴滴,像鬼语戚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戚、幽灵啜泣,这就更加令人难过了这里是从正面渲染作者的悲苦心情者的悲苦心情D D.最后用一个.最后用一个““愁愁””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字来概括,具有画龙点睛的作用全词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用象征手法,把国破家亡的身世寓于景物描写之中,表现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词人忧国忧民的心理解析【解析】】选选D D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为借景抒情,没有用象这首词主要的写作手法为借景抒情,没有用象征手法二、名句积累(二、名句积累(5 5分)分)8.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 1)莫道不销魂,)莫道不销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 2))__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到黄昏、点点滴滴20102010··上海卷)上海卷)((3 3)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102010··福福建卷)建卷)((4 4))____________________,最难将息最难将息20102010··湖北卷)湖北卷)((5 5))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却是旧时相识却是旧时相识答案:答案:((1 1)帘卷西风)帘卷西风 人比黄花瘦人比黄花瘦((2 2)梧桐更兼细雨)梧桐更兼细雨((3 3)如今有谁堪摘)如今有谁堪摘((4 4)乍暖还寒时候)乍暖还寒时候((5 5)雁过也)雁过也 正伤心正伤心三、拓展阅读(三、拓展阅读(1818分)分)(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一)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9 9~~1010题8 8分)分)清清 平平 乐乐 李清照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注]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挼[注]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挼,读【注】挼,读ruruó ó,,““揉搓揉搓””之意 9.9.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这首词处处跳动着词人生活的脉搏词人对““赏梅赏梅””的感的感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受因生活阶段不同而不同,请结合词句说明写了哪几个阶段的怎样的感受?(的怎样的感受?(4 4分)分) 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答案: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写了三个阶段的生活感受:““常插梅花醉常插梅花醉””写了词人写了词人早年陶醉于赏梅;早年陶醉于赏梅;““赢得满衣清泪赢得满衣清泪””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写了词人中年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伤心流泪;““故应难看梅花故应难看梅花””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则写了词人晚年没有心思赏梅 10.10.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这首词运用了多种艺术手法来表现赏梅的不同感受请选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择其中一种手法来说明4 4分)分)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答案:示例一: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示例一: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示例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示例二: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上阕写过去,下阕写现在,以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昔衬今,表现出当时作者飘零沦落、衰老孤苦的处境和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磨难的忧郁心情(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1111~~1212题1010分)分)浣浣 溪溪 沙沙 秦观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11.11.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后人认为该词描绘了一个女子在春阴的怀抱里所生发的““淡淡哀愁淡淡哀愁””,亦体现作者心中的,亦体现作者心中的““淡淡的愁淡淡的愁””请你说说请你说说““淡淡的愁淡淡的愁””中中““淡淡淡淡””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试结二字在词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试结合具体词句作答合具体词句作答5 5分)分)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答案:词人选取了词人选取了““轻寒轻寒”“”“晓阴晓阴”“”“淡烟淡烟”“”“丝雨丝雨”“”“飞飞花轻似梦花轻似梦””等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等意象,通过轻浅的色调、幽渺的意境,体现了““淡淡淡淡””二字。
二字12.12.““自在飞花轻似梦自在飞花轻似梦””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棻在一句是个比喻句,今人沈祖棻在《《宋宋词赏析词赏析》》中将其称为中将其称为““奇喻奇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请你说说这个比喻““奇奇””在在何处?(何处?(5 5分)分)答: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答案:此句的奇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此句的奇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飞花飞花””和和““梦梦””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本来不相类似,无从类比但词人却发现了它们之间有““轻轻””和和““美美””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这两个共同点,就将两样原来毫不相干的东西联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成一体,构成了既恰当又新奇的比喻第二,一般的比喻都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是以具体的事物去形容抽象的事物,或者说,以容易捉摸的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
事物去比喻难以捉摸的事物但词人在这里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这个比喻他不说梦似飞花,而说飞花似梦,也同样很新奇这个比喻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用语奇绝,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四、语言表达(四、语言表达(6 6分)分)13.13.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中的横线处,使上下文语意连贯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中国诗歌之所以能历久而不衰,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本身有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一种调节功能,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所以五、七言取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①①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中国诗歌主要的形式是二三节奏的五言和四三节奏的七言②②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四言诗一句分成均等的两半,节奏呆板③③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诗歌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从四言到五言到七言,诗歌随着汉语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形成新的节奏成新的节奏④④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五、七言前后相差一个音节,寓变化于整齐之中,节奏活泼泼⑤⑤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二二节奏的四言诗是诗歌的早期形式,随着《《诗经诗经》》时代时代的结束而趋于僵化的结束而趋于僵化⑥⑥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此后的四言诗,如曹操《《短歌行短歌行》》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那样的佳作实在不多【解析【解析】】结合结合““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其语言形式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之中””一句一句可知,后面应接第可知,后面应接第③③句;从最后一句句;从最后一句““所以五、七言取代了所以五、七言取代了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四言而成为中国诗歌的主要形式””可以看出,前面应是第可以看出,前面应是第④④句;中间几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句;中间几句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不难排出。
系不难排出答案:答案:③⑤⑥①②④ ③⑤⑥①②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