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主、合作、探究——高中语文选修课诗歌模块教学方法探索(长岭中学赵翠娜).doc
4页自主、合作、探究 ——现代教育技术下高中语文选修课 诗歌模块教学方法探索长岭中学 语文组 赵翠娜摘要:新课程高中语文选修课选入大量诗歌,怎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让诗歌课堂有效高效,教者善教,学者乐学,针对这一问题笔者以《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将进酒》为例,从课堂具体操作入手,总结并实践了高中语文选修课诗歌模块的教学方法,实验效果虽有不足,但比起传统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下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生更易接受,更感兴趣,动手能力、思维能力在这一过程中都有所提升,并且逐步形成了大语文观关键词: 诗歌 个性诵读 多位互动 比较学习 大语文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关关雎鸠”,到“天生我材必有用”,再到“人生若只如初见”,一首首经典诗作承载着厚重的中国文化在我们的高中语文课堂中如何将这些经典传承,既能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以学生为本、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体,培养其语文应用、审美探究的能力,又能将中国优秀的诗歌文化继承发扬,这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就此问题我以选修课诗歌模块中的《将进酒》为例,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
一、反复诵读,激发兴趣高中语文新课标在诗歌部分首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同时新课标在诗歌部分强调要加强诵读涵咏,在诵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文人在品鉴诗文时,主张熟读成诵,力求达到“文若己出”的境界清末阅读学家曾国藩在《谕纪泽》的家书中说“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朱自清亦在其《朗诵与诗》一文中指出:“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了读而存在的”,“只有朗读才能玩索每一词、每一语、每一句的义蕴,同时吟味它们的节奏”通过朗诵,学生把主观感受同作品实际统一起来,沉浸在作者创造的艺术世界里,受其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激发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认识到诗歌世界是一个奇妙的世界,鉴赏诗歌是一种感动、一种欣赏、一种美的享受、一种灵魂的升华 在《将进酒》教学中,可以采用多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蕴,首先可以范读,再现诗文旋律或教师配乐范读或名家录音朗读,既解决了学生识字断句的问题,有效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又让学生在范读中体会到了诗文的平仄韵律以及排山倒海的气势。
如“人生得意须尽欢”一联重音当落在“尽欢”和“空对月”上韶光易逝、人生苦短,要及时行乐 诗人深知“白发如丝悲何益”(《前有樽酒行》),立即转悲为欢,在他看来,朋友间的聚会同样是人生中的快事,大家何不高高兴兴地痛饮一场呢!想到这,他顿生豪情,“天生我材必有用”更道出了“须尽欢”的理由,显示了诗人对未来的信心,应当读得掷地有声,读后稍作停顿,为诗中高潮蓄势于是连呼“烹羊宰牛”,高潮在“会当一饮三百杯”上,应当读得豪放大气,要用升调读,“三百杯”一语尤当着力渲染教师如此范读,学生在聆听中自然会受到诗歌情感的熏陶,与教师与诗歌产生共鸣,初步体会到诗歌的内在情感其次可以个性化朗读,触摸诗歌灵魂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同的读者在朗读过程中对同一句的语速、语气及重音的处理各有不同,如《将进酒》一诗的前两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一句流露出作者时光易逝的感伤、怀才不遇的悲愤,但有的学生读“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时高昂急促掷地有声,如挟天风海雨扑面而来,再现了诗人狂放的个性;有的学生读“君不见”时较从容亲切,为下文蓄势,“黄河之水天上来”一气贯通,“天上来”达到语调最高处,“奔流到海”气势恢弘如排山倒海;“不复回”则如瀑布飞流直下,深惋悲叹。
个性化的朗读体现了学生对诗人对作品的不同的理解和在理解基础上的个性化再创造没有充满个性色彩的朗读,学生就不会产生和作者的共鸣,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悟,不可能养成独立的审美习惯第三多样式朗读,或齐读或单读或分段读或配乐读比如配乐读,诗最早是唱出来的,诗与音乐可谓情同手足因此在诗歌教学中,不可忽视音乐的存在,如能给诗文配以风格相似的音乐,则如红花配之以绿叶,蓝天点缀以白云,相互彰显,互为衬托在预习时可以给学生布置任务让他们在自己理解诗歌的基础上给诗歌配上符合情感抒发的音乐,然后在课堂上展示配乐朗读,诠释为什么配这段音乐,这样不仅让学生更好的感知作品意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情感,而且更能调动学生学习诗歌的自主性,让他们在学习诗歌时感受到的不是枯燥乏味,而是一种美,一种艺术的熏陶如有的学生给《将进酒》配以琵琶曲《十面埋伏》,突出诗文排山倒海的气势,有的学生给《将进酒》配以轻音乐,通过音乐的轻柔饱满,反衬诗文的恢弘豪放,有的学生则颇下功夫,认为一首曲子很难吻合诗词的情感变化,于是把《十面埋伏》《棋馆古琴》等几首曲目进行剪辑配乐朗诵,一次次的配乐尝试,让学生在音乐的感染下融入诗文,提升了思想审美境界二、自主鉴赏,合作探究新课程强调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当课堂的主角,教师是配角,是引导者,在课堂上只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组织课堂合作学习等活动,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当然在学生自主学习各个模块之前,教师应给与学生学法指导,如选修课《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一部分“诗歌之部”中提示学生从“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置身诗境,缘景明情”“因声求气,吟咏诗韵”等几方面去学习,教师在教授诗歌模块之前应给学生通讲这些方法,然后要求学生根据这些方法,自主学习诗歌在学习《将进酒》时,我引导学生用以上方法去熟悉理解课文,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工具书搜集资料,深入认识作者,了解写作背景、时代特点,扫清文字障碍,理解诗文内容,并且为诗歌配乐朗诵,借此体会作品的思想内涵这样既让学生掌握了大量的课外知识,又训练了学生动手能力,甚至有些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产生独到见解,提出质疑,供课堂上小组合作探究自主预习完成后,教师可以让学习小组组长将本小组质疑的问题统计分类,然后交科代表处再将本班所有有价值的问题统计分类,以便上课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课堂上可以尝试建立多维、互动的教学形式,如可以是学生主持、主讲,教师补充说明学习《将进酒》时,我事先把学生主讲的想法与课代表沟通,然后由课代表在班里宣传号召,学生自主报名,报名学生再坐在一起讨论分工,之后各自备课写教案、做课件、上课、反思,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只起到指导、点评的作用,通过这种方法调动了一部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以点带面,形成了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
再如还可以交互式学习,也就是将班级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每个小组针对不同问题,提出解决的方案,组长组织,人人参与,也可以将不懂的问题求助其他小组,帮忙解决,学生在小组互动讨论中,提高了自主参与、合作探究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提升了学生深入思考的能力,形成教与学之间的和谐统一在学习《将进酒》时学生重点合作探究了“李白究竟劝谁喝酒?” “李白劝人怎样喝酒?”“李白为何如此劝人喝酒?”等问题,也针对诗文中自己喜爱的句子,斟酌品味,用散文化的语言加以描述,然后在学习小组中互相交流,再推荐优秀的作品在全班交流,由全班同学点评在这样的形式下,学生学习、探究的积极性很高,合作融洽,讨论探究的效果也不错,比起教师的“一言堂”学生收获的更丰富 三、 拓展延伸, 深入研读现代语文教学应坚持大语文的理念, 在学完《将进酒》后可以引导学生联想李白的其他作品,比如《行路难》、《蜀道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名篇,通过网络查找相关资料进行比较学习,然后在班级群中相互质疑、讨论、解答,甚至可以撰写一些关于李白的小练笔、小论文,供大家鉴赏这样不仅可以把知识点连成线,使学生对诗人李白追求精神自由,建立丰功伟业这两种矛盾的人生追求加深认识,也可以使学生在课堂之外通过现代化的信息手段充分学习,加深理解,这种知识迁移的做法也适合诗歌学习的特点。
在探讨完所有的课内知识之后,教师还可以进行知识的扩展,让学生课后通过图书馆、网络甚至朋友圈查阅资料,了解 “酒文化”“酒与诗歌的关系”,并且鼓励学生写一些与之相关的研究性小论文,这些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也对文学、对艺术、对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符合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的大语文观总之,选修课诗歌模块是一片等待开垦的沃土,如何有效高效教学,依然靠我们一线教师的不断摸索实践,以上只是我不成熟的一些想法和做法,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用更多更好的方法将祖国诗歌文化发扬光大 长岭中学 语文组 赵翠娜 2015-5-04。












